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精准脱贫
陈瑶
文章字数:1009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商洛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领头雁,新型职业农民已逐渐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精准脱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自觉选择的“职业”。
  位于秦岭腹地的商洛,属于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成了老人和妇女。引导部分知识青年回农村从事农业,创业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确定了四种培育对象类型,分别是生产经营型,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包括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社会服务型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动物防疫员等;新生代型包括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2013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人,2014年97人成为全市第一批中级职业农民。
  自2014年以来,市农科教中心积极在全市建立起了“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即市、县农科教中心8家培训机构为主,市职院、市农科所、商州区职中、洛南县职中4家机构为辅的培训体系。全市建成包含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126个实训基地,5个农民田间学校,11个创业孵化基地。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496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249人,其中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170人,认定高级职业农民38人、中级职业农民387人、初级职业农民4824人。
  我市各县区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不断创新培育模式,突出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开班专业。商州的“食用菌专业培育”模式、洛南的“一配四选五抓六强化”模式、丹凤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基本成型,雏形已现。
  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创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为精准扶贫、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柞水县高级职业农民陈盛林在柞水创办的“云林小屋”、在洛南创建的“民俗小屋”,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商州中高级职业农民耿建强、费朋波、任小刚等认领2800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商州区中级职业农民王会敏被盛誉为“香菇姐姐”,并当选省人大代表。山阳县职业农民许红飞创建的黄花岭茶创小镇项目雏形初现,将茶产业发展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职业农民已经是我市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市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