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多给孩子一句爱的安慰
文章字数:1031
■记者手记
前段时间,记者在市儿童医院看到这样的一幕:血液检验室门外,一个年轻的父亲因为焦急大声地叫喊着护士,两岁多的孩子站在他的身旁,额头上贴着降温贴,一边扯着他的衣角,一边胆怯地嗫嚅着:“爸爸,我怕,害怕……”令人心疼的是,父亲并没有关注到身边的孩子,他的双眼一直盯着检验室,直到护士开了门,才硬生生将孩子扯了进去。孩子哭声更大了,整个过程中,只听父亲不耐烦地说道:“哭啥哭,不就是打个针么,一打赶紧往回走,我还有很多事要办呢。”趁护士拿药的功夫,孩子挣脱了父亲的手,从检验室内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父亲也跟着出来了,站在走廊这头对着那头的孩子大喊:“你走,你走,你就别回来。”孩子看父亲没有追过来,又回头寻找他,随之,被父亲狠狠地“捆”了手脚抱进了检测室。又听到一阵父亲的抱怨,这声音很快湮没在孩子因为疼痛和害怕而声嘶力竭的哭喊声中……期间,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语。
至今,我的耳朵里似乎还能响起那日孩子伤心乃至绝望的哭泣声,我不敢想像被这样一个父亲教导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当然,我相信,这种事例在当下并不普遍,毕竟,很多家长都想做一个好父亲、好母亲,把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孩子。
但是,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需要有换位思考,有包容,有耐心,有承担……另外,他还需要掌握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即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称职,因为这个职业没有试用期,更别说任前培训。
几年前,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遍了大江南北,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节目主题曲里的几句歌词:“这是第一次当你的老爸,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前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讲的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给孩子的心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了他们成年之后的生活。
的确,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成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应该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只是长辈们常念叨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孩子心理世界的变化,这些在生活中流传的老观念早就应该被摒弃了。
有专家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家长要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撑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在我看来,这是人为什么要孩子的一个最暖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