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历史记住梳洗楼
孙传卿
文章字数:4175




  梳洗楼是商南县湘河镇的一个村庄,与河南古镇荆紫关搭界,雄踞丹江之滨,距商南县城百里之遥,在陕西旅游精品线路上有其一席之位。因其地理位置显赫,人文厚重,环境优美,在打造“秦岭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独具优势,如今已成为一方旅游热土。
  列入“商南八景”的“高楼梳洗”“大岭观盖”两大人文景观
  梳洗楼村因境内的古建筑梳洗楼而得名。清朝诗人王时叙有诗曰:“梳洗楼边骑暂停,清油河畔路曾经。当年楚豫谁分界,一色遥山不断青。”诗中描述了由南方回乡,路经商南梳洗楼、青山及清油河三地时,一路上所看到的自然景色。
  梳洗楼下,山脉尽头处的丹江边,有一面30米高、20米长、2米多宽的石崖拔地而起,酷似高昂的龙头,龙头上还有一块约2米高、1米宽的山石,犹如古代的大印,石头上面有两个三寸金莲的脚模印和梳子印。相传,这就是当年苏娘娘战后梳洗时留下的遗迹。石崖上有一座已经梁倾墙塌的庙殿,当地人称作“娘娘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说香火鼎盛时有堂殿两重,约30余间。现存的3间砖木结构的大殿也于前几年毁于大火,残垣中的神像只能终日沐风栉雨,无奈地面对丹江兴叹。
  在娘娘庙的山门边,有一块用木桩撑起的石碑,碑文道出了当地民间关于梳洗楼的4个不同的传说:其一,相传东周襄王的王妃苏娘娘当年在此平定王洪、孟禧二寇,休息时常常在楼上梳洗打扮;其二,唐朝女皇武则天出游到此,曾在楼上梳洗;其三,南北朝时宋太子真武大帝同灵仙子一起出家,经过此地时曾披发赤足梳洗;其四,山上有两块石崖分别似狮似犀,而当地人读“狮”如“梳”,读“犀”如“洗”,因此传讹为梳洗楼。
  站在梳洗楼上,极目四眺,梳洗楼座下的小山,脉缘于巍巍的甪峰之巅,起伏盘旋蜿蜒百里,犹如一条灵动的蛟龙;楼东有一条形似巨龙的山脉与之相伴,两条龙四目相望,脉脉含情,活灵活现。二龙中间是一块10亩左右的肥沃平地,一块高约15米的巨石拔地而起,活像一头卧圈酣睡的肥猪,被当地人笑称为“二龙戏猪”。
  有古诗赞美梳洗楼曰:“高楼临水净尘埃,古石玲珑作镜台。秦楚云山开阔处,一帆飞去一帆来。”丹江两边的山顶上,各有一座石砌城堡,隔江对峙,分归陕、豫两地所属,历史上“两城夹一河,船走城中过”的传说,说的就是这里。如今城堡无存,城基犹在,“一帆飞去一帆来”的情景也随着汤汤东去的丹江水飘然逝去,我们只能静立在梳洗楼的残垣碎砾上,细细地感受它昔日的风采……
  梳洗楼村有一道观名大岭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商南县最大的寺院与宗教圣地。古《商南县志》记载:“万历十年(1582),城南80里处建玉清宫,后改称大岭观。全观有房百余间,呈四水归堂式。僧人三百余名,香火盛极,远播鄂、豫等地。”有一首古诗《大岭观盖》这样写道:“岧峣大岭落盘空,秦楚毗连冠盖通;佛顶昙花今古现,樵肩松叶往来同。风吹絮帽云披白,霞峰芝轩日照红;古寺一声钟未了,行人高望苍莽中。”古代大岭观附近,满山遍野皆是合抱粗的树木,脚下是用青石板铺设的道路。来到岭上,面前是一座座坐北向南的大寺院,后边是正殿,殿外雕梁画栋,殿内金碧辉煌,中间端坐着手执拂尘的太上老君,香火缭绕,灯火通明。大岭观是古时商南新任县令首先要焚香朝拜的地方,传说哪个县令如果不去大岭观敬香祈愿,官位就坐不稳。因此,商南县城至大岭观之间自然就交通发达,商业兴隆。
  商南县志《大事记》中又记载:“同治六年(1867)二月,陕甘总督左宗棠到商南追剿捻军,经青山,见此地势险要,遂在青山芝麻沟口,复设立青山营守备府,辖富水关、普峪河、梳洗楼、赵川、清油河五讯……是年春左宗棠在大岭观驻扎,第三年(1869),捻军被灭后,左宗棠为还愿,给大岭观送来金匾一面,楹联一副。”
  大岭观海拔较高,伫立观前举目远眺,晴天可清晰地望见河南、湖北的辖地,如今在山顶打手机,稍不留意就是长途漫游。三条通村水泥路盘腰通上了观顶,每年“三月三”庙会时,要唱3天3夜大戏,本地以及河南、湖北的戏迷和朝拜者纷纷赶来,香火鼎盛,热闹非凡。
  保存完好的清代护林防火石碑
  在梳洗楼村外的丹江河边,耸立着一座非常罕见的“护林乡规”碑刻,乃清代护林防火石碑。这块护林碑高约1.7米、宽约0.8米,青石质地,圆首,无座,被青砖包砌。面对江水的石碑阳额题四字“规留万古”,字迹清晰可辨,上刻“光绪十三年十一月立”,距今已有132年。碑文大意是此地曾设有税卡,“苛敛较昔尤甚”,后来一个姓阮的男子敲诈税款时被打死,“株累多人”,案子从县到州、又折腾到省上,最终官府刊令禁止“刁徒地棍勒索商贾行旅”,并“裁撤税卡”。商南县及荆紫关“居民乐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啧啧”,遂立石纪念。
  一般的碑石多为单面,但这块130余年的碑刻背面还有故事:一年后,即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初十,当地齐庆元等8位村民乡绅又在这块石碑的背面刻下禁止偷伐山林及惩罚条款的乡规。石碑阴额题四字“永垂不朽”,碑文大意是梳洗楼是秦楚豫三省接壤之地,“以商养生,各守本业,勿可妄为”,乡规约定,“漆树,偷砍一棵者,罚钱一千文,一枝者,罚钱五百文;柴山树林,偷砍一林者,罚钱一千文,砍一担者,罚钱五百文;禁牛羊猪鸡入地贱食禾稼,倘食苞谷一棵者,罚油一斤……”乡规约定,如有违反的,“轻则同众议罚,重则送官究惩”。
  一块碑石两面都有碑文,而且涉及130多年前的政治、经济、民生多个方面,实属罕见。1998年12月国家文物局编制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有《梳洗楼告示碑》相关条目及介绍。这一陕西唯一、全国罕见的石牌,虽经百年风雨侵蚀,江水几次淹没,至今仍巍然挺立,碑体完好,碑文无损。百年育人,十年育树,从中可以看出先民爱林护林的决心和斗志,赏罚皆分明。仔细研读碑文,可以看出当地林业建设的历史演变过程等重要信息,其约法八章的做法对当今梳洗楼村乃至全县育林防火有重要警示作用,对指导全县林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陕西省海拔最低点
  梳洗楼村距商南县城45公里,海拔只有214.2米,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的地方,距全国古名镇、宛西重镇荆紫关仅8公里,两山夹峙之间,丹江滚滚东去。历史上,梳洗楼处于商於古道和丹江航运的交会处,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这里的大宗土特产生漆、桐油远销湖广等地,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梳洗楼人又利用这里的内陆小盆地气候、气温偏高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蜜桔种植,加上土壤适宜,这里出产的蜜桔个大味甜,远近闻名。深秋时节,满山遍野,房前屋后,到处是一片片金灿灿的蜜桔。造林爱林,让梳洗楼人尝到了甜头。
  由于海拔低,气候温热,其物象与秦地又有不同,每年夏季小麦收割时,有全县“第一镰”之美誉。因其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历来为游人向往之处。
  草鞋编织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2011年5月初,央视7套农业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组走进商南,把商南县“三唱三颂”系列活动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九州同庆心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电视专题内容之一进行了为期9天的采访、拍摄和录制。5月3日至11日,摄制组在梳洗楼村拍摄了草鞋编织方法,梳洗楼的名气和影响力也随之大大提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草鞋编织和穿草鞋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梳洗楼村许多村民却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民间手工工艺。他们用龙须草、玉米皮、麦秆草等材料,通过浸泡、搓绳等工序编织,然后锤挂塑型,编出来的草鞋样式好看,结实耐穿,透气性好,还具有吸汗、防臭、杀菌等保健功效。草鞋编织技艺不仅被保留下来,还成为许多村民的致富项目,一个农民每年可编织草鞋四五百双,除了自己享用外,还作为旅游商品卖给游客或销往临近的河南、湖北等省市,有的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近万元。同年,梳洗楼村的草鞋编织工艺被陕西省文化厅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
  徐霞客途经梳洗楼出商南,结束为期6天的商洛之旅
  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北谒太华之后,南朝武当,即由洛南县经老君峪到龙驹寨后,乘船游览了丹凤以下的丹江全程。徐霞客在《游太华山日记陕西西安府华阴县》中写道:“三月初十日,五十里,下莲滩。大浪扑入舟中,倾囊倒箧,无不沾濡。二十里,过百姓滩,有峰突立溪右,崖为水所摧,岌岌欲堕。出蜀西楼,山峡少开,已入南阳淅川境,为秦、豫界。三十里,过胡村。四十里,抵石庙湾,登涯投店。东南去均州,上太和,盖一百三十里云。”文中的“蜀西楼”就是今天的梳洗楼。
  湘河镇庙沟至金华湾、梳洗楼、月亮湾长约17公里的丹江河段,水深流急,旋转浪高,惊而无险,饶多情趣。登筏漂流,如踏云驾雾,可尽情领略沿途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云驻云飞随尔便,潮起潮落奈我何”“一路缘溪花复水”“森森清江下急流”的观光漂流线,使古今多少游客“明日欲别不忍去”。《徐霞客游记》是这样记载丹江漂流的:“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
  “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大浪扑入舟中,无不沾濡”,说明当时的丹江如三峡,徐霞客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游商洛的。“初十日”,徐霞客由商南出境,进入湖北均州地界,开始新的旅程。从史记看,徐霞客在陕西境地总计旅行11天,在商洛境内共有6天,由此可见商洛在徐霞客心中的地位。徐霞客的商洛之旅,在他30多年的游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梳洗楼也因徐霞客而载入史册,流芳后世。
  著名作家贾平凹、阿城,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先后来到梳洗楼,电影《月月》大部分外景拍摄于此
  1983年农历二月十四下午,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商洛几个文化人的陪同下来到红鱼口,夜宿湘河中学。第二天一早,他们来到红鱼渡口,乘竹排顺流而下,经梳洗楼、月亮湾直到“一脚踏三省”白浪,回去后,贾平凹就创作出了中篇小说《小月前本》。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听了贾平凹和阿城介绍红鱼口之后,为拍摄电影《月月》的外景,带着她的摄影师、制片主任等一帮人,从西安出发,先到商南过风楼,又来到红鱼口,然后沿江而下,经梳洗楼,到月亮湾。
  电影《月月》中的很多镜头,都取自于湘河镇红鱼口至梳洗楼、月亮湾一带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高山、江水、竹排、山歌、野花、蜜桔、沃野、耕牛、村妇、壮男,构成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农村和谐画卷。据梳洗楼老年人回忆说,《月月》拍摄期间招录农民演员,村中好多人乐坏了,踊跃报名参加试镜,都想当“名人”呢!《月月》1986年上映后,梳洗楼也随之名声大振,成为厚重的文化元素,在秦岭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