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精神肖像
文章字数:4260
白志鑫 田琳
2015年4月以来,全市1000多名优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从繁华城市走进偏远乡村,他们帮村民出谋划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从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他们扛起锄头干农活,成了村民的好帮手。他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为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孜孜不倦地奋斗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
“七一”前,记者深入到我市四县区,采访了四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第一书记,通过他们的故事反映广大党员心系群众、献身党的事业的崇高精神,也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们。
为了群众脱贫致富
“高高兴兴来到星火,问心无愧走出星火。”两年前,刚来商州区杨斜镇星火村任第一书记的程腾这样告诫自己。两年前的6月份,他第一次来星火村。破旧的房屋、凹凸不平的通村路,全村130多户贫困户日复一日种着单一的农作物,青壮年都出门打工,整个村子贫困落后。程腾看着眼前的景象,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实绩来,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笔直的通村路两旁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房屋依次排开,一排排绿树生机勃勃,两年多的时间,星火村已成功摘帽,从原来贫困村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美丽乡村。记者随程腾在村里采访,村民见到他,都热情打招呼。“现在跟村民就像家人一样,村民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我商量。我还记得刚来那会儿,没几个人愿意理我。”程腾不好意思地摸着后脑勺,笑着说。
刚到村上,程腾连个住处都没有,晚上就在村委会的沙发上将就睡一下,这一将就就是几个月。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打击到这个城里小伙的积极性,但是入户走访时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让他费尽心思。为把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最开始的两个月,他从早到晚跟着村干部满村跑,村民家里有几口人、几亩地、几个孩子在读书、有几个病人,事无巨细一一登记在册,建立了详细的贫困户信息台账,并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方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我的诚意村民能感受到,他们慢慢接纳了我,愿意配合我的工作。”程腾告诉记者,每天的入户走访,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村里转了一早上,到了中午,程腾从办公室拿出方便面熟练地泡起来。“你中午就吃这个?”记者问。他不好意思地笑笑:“习惯了,这个最快,吃完饭还有别的工作,一会儿还要给爱心超市列物资清单,下午要去移民安置点查看搬迁安置情况。”程腾是村委会旁小商店的常客,商店老板提起他就叹气;“这小伙干工作很认真,就是不知道心疼自己,在我这都买了40多箱方便面了。”
“爸,我周末不回来了,您多注意身体。”正在这时,程腾接到父亲的电话,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他苦笑着告诉记者,他又拒绝了父亲安排的一次相亲。“我是1990年出生的,也老大不小了,家里天天催,我工作忙,个人问题只能是一拖再拖了。”话未说完,程腾又与来找他的村干部商量近期的核桃科管事宜。
“我老婆经常胃出血,吃的药村里买不到,每次都是小程给我从城里带回来,还不收药钱,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他给我们好多人都捎药,光买药钱就垫进去五六百块。”村民王太平谈起程腾对自家的付出,眼里噙满泪水。70多岁的鲁明昌告诉记者,自己家门口的水泥桥一直没装护栏,每次过桥他都很害怕,程腾与村上干部联系把护栏安上了。“现在我喝了小酒都敢过桥啦,这娃来了确实办了不少实事!”
做驻村第一书记这两年多,程腾成长不少。“精准扶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总得有人去做吧,我是党员,应该履行党员的义务。再说了,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那也是福泽一方的善事。以后老了,这段经历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也将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群众喜爱的女书记
“作为母亲和女儿,我觉得自己不合格。但身为第一书记,我背负着更多的责任。”柞水县杏坪镇腰庄村第一书记曹陆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现在部分贫困户还说不全“八个一批”政策,但是他们都知道村第一书记为人热心,办事利落,给大家办了不少实事。
去年3月曹陆担任第一书记,刚到村上时,办公场所是临时借用学校两间教室,卫生室也不合标准。“条件艰苦点儿倒没啥,就是村民办事不方便。”曹陆道出了问题所在。她积极争取资金整修村小学和村委院落,村干部不到3个月就搬入新的村委活动室,去年8月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并投入使用。
驻村扶贫后,儿子总见不到妈妈,哭闹不止,她又面临村两委换届、班子全是新人的问题。孩子留给家人照管,她吃住在村里,风雨无阻。村上最远的一户群众距离公路主干道8公里,往返一次要近3小时,她同村干部一起多次上门走访,对其家进行危房改造。她组织新上任的村干部学党的政策、入户讲脱贫政策,带领四支队伍先后理顺村上事务,一件一件小事做下来,慢慢理清了头绪。
贫困户王绍啟家有四口人,妻子和女儿都是残疾人,儿子说话迟缓,她为其一家申请了低保,并多方协调,王绍啟的两个孩子目前都在村小接受学前教育,并为王绍啟在家门口找了一份工作。“当每一名干部都把脱贫工作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后,我总想着工作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她说的是村上党建与经济发展长久以来“两张皮”的问题,怎样加强党组织力量,改善村里贫困的面貌呢?逐户的走访、与村民的倾心交谈给了她启发。曹陆把有致富能力、带动能力强、愿意加入党组织的农村能人重点培养,凝聚一批兴业创业人才,为党员队伍积蓄力量。经过努力,村上培育了6名致富带头人,鼓励和引导其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涌现出了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转移就业致富能人、产业带富先锋等“双培双带”典型。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儿子还是会偷偷躲被子里哭,但会拥抱妈妈,说自己会乖乖的。前不久曹陆的父亲因急性心梗在西安做心脏手术,她第二天才请假去医院看望,两天之后又返回村上。对家人的无比愧疚,转化为更加辛勤努力的工作,“村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是我追求的方向,只要村民能脱贫,我就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曹陆笑着说。
筑梦基层奉献青春
“我是一名党员,能为群众办实事,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我特别有成就感。”走起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石冲与田间正在劳作的村民一一打招呼,笑着对记者说。作为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的第一书记,这个90后小伙子已经在村里驻扎了3年多,对这里的村民、道路、农房、田地,甚至每一处土坡、每一道沟坎都无比熟悉。
刚到段湾村,村民都觉得石冲在山沟里待不长。“我以前在机关从事理论调研工作,对农村了解太少,2016年有过一年驻村工作队员的经历,后来主动担任第一书记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更好地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谈起当初主动请缨,石冲并不后悔。这个倔强的小伙通过户户走访关注村民需求,帮助他们解决一件又一件小事儿,打消了村民对他的疑虑。
段湾村距丹凤县城40公里,村里以劳务产业为主,村域环境差,当时全村识别贫困户135户419人,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看到当时的场景,想想不远处繁华的丹凤县城,觉得年轻人真应到这样的地方锻炼一下。”住进村部的石冲,开始翻山越岭试图寻找段湾村脱贫的密码。
如何履行好第一书记的使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农村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书记是关键,村上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发挥四支队伍优势,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石冲一直苦苦思索。
针对村上主导产业单一、链条较短,存在抓党建与谋发展“两张皮”的现状,他积极宣传《丹凤县重点推进六大产业发展支持办法》,大胆创新,提出以“产业链+党小组”为党建工作载体,围绕“畜、药、果、菌、劳”五大主导产业组建了5个党小组,让38名从事乌鸡养殖、林果经济、香菇培育、中药材种植、外出劳务的党员结对帮扶帮带1至3户贫困户。同时,扎实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模式,成立段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100万元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陕西顺旦、华茂牧业、良质原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入股,年保底分红7.8万元;村级140KW光伏发电站2018年12月并网发电,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昔日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成为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在村干部看来,石冲这个踏实稳重的小伙子,为这个多年陷入穷困泥淖中的村子带来了新生;在村民们看来,新来的90后第一书记让生活有了更多可能;在石冲看来,这是一份需要珍藏的人生经历。
努力实干不言悔
“我相信,只要工作扎实务实,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镇安县庙沟镇蒿坪村第一书记曹锋的心得体会。谈到蒿坪村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红旗村”,他脸上溢满了笑容。
曹锋2017年1月开始驻村扶贫,思想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设施条件差三句话概括了当时村上的基本村情。
针对村上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状,曹锋组织党员带头开展“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宣传教育;每季度组织各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对本组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是否勤劳、家庭卫生、邻里团结等方面进行公开评议,党员干部带头发言,发挥社会舆论力量来监督管理群众。渐渐地,在蒿坪村,“等、靠、要”无处藏身,懒汉没有了指望,形成了群众自我监督管理、人人出力战贫困的良好风气。
村里风气变了,怎么样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曹锋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他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会一课”等党建活动,指导制定《蒿坪村党员办事积分量化管理办法》,围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等具体工作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推行党员“承诺、积分、评议”一体化教育管理。
78岁的老党员丁来善多次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5岁的党员丁邦强坚守村民小组组长岗位30多年,又主动担任“中心户长”,热心为群众服务。党员办事积分量化实施后,激发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家不仅在“有事找党员”主题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中有了新作为。村移民搬迁点、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河堤修复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上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员+贫困户”的工作思路,曹锋带领干部群众观摩丽光村、五一村密植桑园基地、小蚕共育室,邀请镇安县蚕桑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养蚕技术培训。“村两委班子每人带头发展一项产业,对群众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这是当年曹锋对村干部提出的建议,如今村支书杨召卿与村副主任曾博合股种植栗蘑食用菌20万袋,带动贫困户11户;村主任陈金海成立魔芋合作社,带动发展魔芋100亩;村监委会主任阴生芝成立了蚕桑合作社,年养蚕500张,可解决2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我市,还有许多这样的第一书记,他们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基层,将青春和精力奉献在脱贫攻坚一线,为了农村群众脱贫,为了早日实现小康,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他们的名字值得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