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超级医院”……70年沧桑巨变,70年砥砺奋进。70年来,商洛人民切身感受到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
优化医疗资源群众看病不再“难”
丹凤县棣花镇中坪村的孙天社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的病被确诊为食道癌,幸运的是近10万元医疗费经各种报销后只花了7000多元。“得啥病县上就能查清,方便!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都报销,最后一算账,咱只花了7000多块钱。”孙天社逢人便诉说自己的求医过程。
“小病基本靠扛,大病基本靠拖。”针对我市广大患者看病难、缺医少药的痛点,全市卫生健康人坚持一切为了全民健康、一切服务全民健康理念,持续推进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在诊疗服务体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示范效应,通过上级医院科主任到县级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派专家坐诊、对口支援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市中心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与全市11个县级医疗机构全部签订了《医联体协议书》,省级7所三甲医院与我市6所县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实现全市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两个“全覆盖”,采取“团队帮扶+专家出诊+远程诊疗”的方式,把名医请到家门口,群众看病远的问题得到缓解。
为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我市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服务团队1693个,签约居民163万多人,通过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群众患病排队找医生到家庭医生主动签约上门服务的转变。同时,在二级以上医院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快捷。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在全市成立11个医疗集团,构建区域一体、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效率和活力的提升,逐步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成为第一选择。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市办医条件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了以“市级为中心、县级为龙头、镇级为枢纽、村级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完成卫生计生建设项目2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市中医医院医技综合楼、市精神病医院相继建成投用,建成120急救站15个、妇幼保健院8个,改扩建市、县区疾控中心及卫生计生执法业务用房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全市121个卫生院、2239所村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核磁共振、CT等高精尖医疗设备配备齐全,国内前沿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一些危难重症疾患在市内就可以完成救治。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医疗技术人才培育、引进工程,先后招录医学类硕士研究生118名、本科生1300名、专科生1100名,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状,医技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拥有三甲医院1家,三级医院两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8家,二级专科医院13家,卫生计生机构2874个,床位数量13896张,从业人员19743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4362人,注册护士5098人。人民群众既“方便看病”又“看得好病”的心愿得到满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
推进医卫改革群众看病不再“贵”
“我活到70多岁,第一次享受到住院不交押金还能先治病的待遇,真是想都不敢想,我的病能得到这么好的治疗,得感谢县医院的医生护士,感谢党的好政策。”每每说到这里,家住商南县青山镇吉亭村的贫困户刘先富都异常激动。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曾是很多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2009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医改工作,着力化解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全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兜底线、补短板”的医改原则,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落实政府责任,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网采率巩固在100%,市、县、镇、村医疗机构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确定7个专业21个专科163种疾病诊疗目录和转诊目录,开展转诊病人预约诊疗服务,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25%,基层首诊率达到65%,“患者愿意转、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扎实实施健康扶贫。围绕实现“贫困人口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90%以上”的目标,7县区均已设立贫困人口兜底保障专项基金,共筹集资金1.15亿元,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救治对象、救治方式及标准,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四重保障”体系,创新并强力推进“4321”健康扶贫模式,全面提升了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
通过不断深化医改,我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100%阳光采购、100%“零”差价销售。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50元,100个病种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按病种收、付费。在推进健康扶贫过程中,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落实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政策,截至目前属于大病范畴的贫困人口及重病兜底保障的对象全部落实相应政策,近7000人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有效降低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目前全市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为辅,商业保险、民政救助为补充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参保参合率持续巩固在98%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报销封顶线分别提高到30万元、11万元和44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62.2%、67.7%和78.8%,住院患者平均报销比例提高了10.5%,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实行“一厅式”服务、“一站式”结算管理,省内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全市住院均次费用增长幅度年均下降5%,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持续减轻,“大病拖小病扛”“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提升服务能力“健康商洛”增添民生福祉
受经济发展状况、生产生活条件等限制,我市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处于传染病多发、妇幼健康水平低下、计划生育质效不明显等状态,时刻考验着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通过抓项目、抓管理、抓质效,不断加强卫生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到14类,经费标准提高到人均50元,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积极开展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为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居民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医生服务为基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模式,建立起“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对重点传染病专病专策精准防控。全市34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建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将肺结核患者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持续加强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全市已连续40年无白喉病例,连续25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2006年以来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1978年正式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常规疫苗接种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全力推进“放管服”,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卫生行政许可实行“集中统一受理,分科限时办结”工作模式,公共场所单位量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对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医护人员的执业资质、消毒效果监测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进行严格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医疗秩序明显好转。
妇幼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提高市、县、镇三级妇幼健康机构办医条件和服务能力,开展各类普惠性妇幼健康项目,孕产妇和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6.2%、95.28%,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扎实推进“遗传病联合基因筛查”公益活动,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洛南、丹凤、镇安、商南顺利创建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孕产妇享受到免费的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传承中医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在政策上扶持中医药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医馆,方便群众看中医。目前全市有6个县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两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特色专科(专病)20个,3家综合医院创建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成乡镇中医馆113个,在全省率先建设村级“中医堂”26个。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机遇,中医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
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基层计生机构、人员和服务项目向健康管理服务转型,使卫生计生两支队伍在工作职责、工作载体和工作目标上深度融合。在工作中创新和完善“计生找人、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基本公卫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大部分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提升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示范区、首批“幸福家庭”示范市、全省结核病防治先进市、免疫规划达标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卫生计生监督执法队伍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口转型发展“全面二孩”幸福花开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市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步入人口与资源环境逐步协调、人口政策与群众意愿逐步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累计少生80万人,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创造了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卫生计生事业这一情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事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医疗发展带来的益处。卫生计生机构合并之后,我市正积极探索基层计生机构、人员和服务项目向健康管理服务转型,使卫生计生两支队伍在工作职责、工作载体和工作目标上深度融合。2016年,我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不断健全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做好对计生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人口自增率由1980年的7.48‰下降到2017年的4.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趋于平稳,形成了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的新型婚育观念,提高了家庭的发展能力和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百姓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花钱更少了……商洛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正在惠及每一名市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变化,让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日益丰盈强烈,健康底气更加充裕,为我市改革开放写下了最生动、最完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