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嘉午台
文章字数:1905
距西安东南方向40公里处有一绝妙盛景名曰嘉午台,因其山势巍峨雄壮、峰奇壁峭、风景绮丽,又有“小华山”之称。
位于秦岭山脉中的嘉午台自隋唐时起既为佛教圣地,山中散布着许多大小寺庙,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修行隐士,他(她)们多居于山间某处僻静之隅或悬崖峭壁一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二十年前,我和一群小伙伴结伴攀登嘉午台时,就曾在山脚下的太白庙遇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尼姑,在山顶陡峭的崖壁边见到一处名为观音洞的隐居住所。
多年来,每次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总能想起当年登山的情景,只可惜小伙伴们如今已是天南海北,很难再次相聚。为了纪念我们的青春,也为了完成大家的心愿,我和闺蜜相约“五一”小长假再登一次嘉午台。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春末夏初的嘉午台,正处于花未开尽叶已绿的时节。刚刚踏入山口,只觉一股山风夹裹着花香扑面而来,使人禁不住闭了眼,尽情享受这来自大自然最纯朴的馈赠。睁开眼,各种层层叠叠的绿随着风儿上下翻滚,山坡仿若一大片绿的海洋,这海洋里还夹杂着各种不同的色彩,白色的槐花、紫色的桐花、橙色的柿子花,还有其他不知名的山花,都想在这最美的时节里,各自展示出最美的姿态。
沿着溪边小道前行十余里便到了太白庙,远远望去,青山绿树掩映下的一个小院落好似比以前规整了许多,仔细想想,或许是石阶、石壁、石围墙代替了当初土墙土壁的缘故吧。
进得院子询问,原来的老师父已圆寂,现在的师父外出云游,只留两个当地村民留守寺庙。
站在院中,老师父当年让我们品尝山茶的情景如今仍是记忆犹新。那是一种山里常见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我在老家的山上见过,没想到经过老师父的炮制,入口竟像是从山风和泥土里带来了醇和香,其中的滋味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现在想来,恐怕是我这辈子喝到的最香的茶,那日是连着碗底的茶沫子一齐饮了的。
斯人已去,难免有些许忧伤。老师父曾告诉我们圆寂后舍利塔会建在寺庙后面,于是为她上了香,看了塔前的碑文,方知她从甘肃不远千里来到终南山,在嘉午台下由三个石头架起一口锅开始,到修起三间庙堂和两间厢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看完碑文已是泪眼模糊,忽觉时光飞逝、世事沧桑,然老师父一生潜心修行,终得偿所愿,也是人生无憾了。
人世间有些缘分仅限于一杯茶、一炷香,却能永远留驻心间,足矣!
离开太白庙,继续前行二三里至坡跟处即是十八盘的开端,我理解的十八盘是沿着盘山小道拐十八个弯,但山陡路滑,顾不得数有多少个弯,只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不多时候,爬上去的人开始喊号子,鼓励后面的人加把劲,后面的人回应着也喊两嗓子,随后就忽然铆足了劲,加快了步伐。
过了十八盘,又是一重天。站在十八盘尽头的山梁上极目远眺,但见山间云雾缭绕,对面白色的峭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底的道路如云中蛟龙蜿蜒而上,顿觉如入仙境,飘飘然不可名状!
经过了幽长的峡谷和弯曲的盘山路,沿途的景点也在不断增多,云梯、虎口、破山石、风洞、石佛回心、龙脊、龙头,以及兴庆寺等等,真是移步异景、步步为景。
如果说十八盘之下考验的是体力,那么十八盘之上考验更多的则是胆量。
朝天梯是在一面绝壁上人工凿出了一条40多米长的石阶,两边是刻有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铸造的铁索,胆小的人只能紧抓铁链贴着石阶慢慢攀爬,万不敢看一眼两边的万丈深渊。
穿过朝天梯尽头的石头门,不远处就是始建于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的兴庆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庙亦是建在崖壁之上,原寺已毁,现寺是明、清时重修的。寺中免费为过路人供应开水,人们接一杯开水,心怀感念的同时也不忘在佛前敬一炷香。
转过兴庆寺,经过一段搭在悬崖上的通道即是嘉午台最险峻的一处风景区——龙脊。二三十米的一段石头,中间突出部分仅有一只脚的宽度,两边均是陡斜的石头面,如若没有旁边搭建的几块石板,多数人恐怕没有胆量通过。虽然提心吊胆、双腿发颤,这个地方确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点,只见人们寻找到一处稳妥的落脚点,便想着法摆出各种姿势,将最美的自己定格在这山水之间。
记忆中的观音洞大约就在龙脊附近,那是借崖壁之间一处较宽的缝隙搭建的住处,缝隙口安了一扇简陋的木门,门口一小片空地,靠里侧的地里种了绿菜,外侧崖边斜长了一棵迎客松,松下有一长方形石桌。上次来的时候主人不在,这一次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踪迹,终是落了遗憾。转念想想,自古以来那些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万事皆随缘,不必苛求。
沿着龙脊一路向上,约二十分钟路程便到了龙头的位置。龙头是嘉午台的最高点,一个平台上矗立着一颗巨石,正像是在崇山峻岭中高高昂起的龙首。
秦岭山脉号称中华龙脉,嘉午台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站在龙头位置的我们,张开双臂,仿若拥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豪迈之情喷涌而出!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是多么自豪啊!
位于秦岭山脉中的嘉午台自隋唐时起既为佛教圣地,山中散布着许多大小寺庙,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修行隐士,他(她)们多居于山间某处僻静之隅或悬崖峭壁一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二十年前,我和一群小伙伴结伴攀登嘉午台时,就曾在山脚下的太白庙遇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尼姑,在山顶陡峭的崖壁边见到一处名为观音洞的隐居住所。
多年来,每次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总能想起当年登山的情景,只可惜小伙伴们如今已是天南海北,很难再次相聚。为了纪念我们的青春,也为了完成大家的心愿,我和闺蜜相约“五一”小长假再登一次嘉午台。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春末夏初的嘉午台,正处于花未开尽叶已绿的时节。刚刚踏入山口,只觉一股山风夹裹着花香扑面而来,使人禁不住闭了眼,尽情享受这来自大自然最纯朴的馈赠。睁开眼,各种层层叠叠的绿随着风儿上下翻滚,山坡仿若一大片绿的海洋,这海洋里还夹杂着各种不同的色彩,白色的槐花、紫色的桐花、橙色的柿子花,还有其他不知名的山花,都想在这最美的时节里,各自展示出最美的姿态。
沿着溪边小道前行十余里便到了太白庙,远远望去,青山绿树掩映下的一个小院落好似比以前规整了许多,仔细想想,或许是石阶、石壁、石围墙代替了当初土墙土壁的缘故吧。
进得院子询问,原来的老师父已圆寂,现在的师父外出云游,只留两个当地村民留守寺庙。
站在院中,老师父当年让我们品尝山茶的情景如今仍是记忆犹新。那是一种山里常见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我在老家的山上见过,没想到经过老师父的炮制,入口竟像是从山风和泥土里带来了醇和香,其中的滋味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现在想来,恐怕是我这辈子喝到的最香的茶,那日是连着碗底的茶沫子一齐饮了的。
斯人已去,难免有些许忧伤。老师父曾告诉我们圆寂后舍利塔会建在寺庙后面,于是为她上了香,看了塔前的碑文,方知她从甘肃不远千里来到终南山,在嘉午台下由三个石头架起一口锅开始,到修起三间庙堂和两间厢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看完碑文已是泪眼模糊,忽觉时光飞逝、世事沧桑,然老师父一生潜心修行,终得偿所愿,也是人生无憾了。
人世间有些缘分仅限于一杯茶、一炷香,却能永远留驻心间,足矣!
离开太白庙,继续前行二三里至坡跟处即是十八盘的开端,我理解的十八盘是沿着盘山小道拐十八个弯,但山陡路滑,顾不得数有多少个弯,只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不多时候,爬上去的人开始喊号子,鼓励后面的人加把劲,后面的人回应着也喊两嗓子,随后就忽然铆足了劲,加快了步伐。
过了十八盘,又是一重天。站在十八盘尽头的山梁上极目远眺,但见山间云雾缭绕,对面白色的峭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底的道路如云中蛟龙蜿蜒而上,顿觉如入仙境,飘飘然不可名状!
经过了幽长的峡谷和弯曲的盘山路,沿途的景点也在不断增多,云梯、虎口、破山石、风洞、石佛回心、龙脊、龙头,以及兴庆寺等等,真是移步异景、步步为景。
如果说十八盘之下考验的是体力,那么十八盘之上考验更多的则是胆量。
朝天梯是在一面绝壁上人工凿出了一条40多米长的石阶,两边是刻有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铸造的铁索,胆小的人只能紧抓铁链贴着石阶慢慢攀爬,万不敢看一眼两边的万丈深渊。
穿过朝天梯尽头的石头门,不远处就是始建于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的兴庆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庙亦是建在崖壁之上,原寺已毁,现寺是明、清时重修的。寺中免费为过路人供应开水,人们接一杯开水,心怀感念的同时也不忘在佛前敬一炷香。
转过兴庆寺,经过一段搭在悬崖上的通道即是嘉午台最险峻的一处风景区——龙脊。二三十米的一段石头,中间突出部分仅有一只脚的宽度,两边均是陡斜的石头面,如若没有旁边搭建的几块石板,多数人恐怕没有胆量通过。虽然提心吊胆、双腿发颤,这个地方确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点,只见人们寻找到一处稳妥的落脚点,便想着法摆出各种姿势,将最美的自己定格在这山水之间。
记忆中的观音洞大约就在龙脊附近,那是借崖壁之间一处较宽的缝隙搭建的住处,缝隙口安了一扇简陋的木门,门口一小片空地,靠里侧的地里种了绿菜,外侧崖边斜长了一棵迎客松,松下有一长方形石桌。上次来的时候主人不在,这一次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踪迹,终是落了遗憾。转念想想,自古以来那些高人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万事皆随缘,不必苛求。
沿着龙脊一路向上,约二十分钟路程便到了龙头的位置。龙头是嘉午台的最高点,一个平台上矗立着一颗巨石,正像是在崇山峻岭中高高昂起的龙首。
秦岭山脉号称中华龙脉,嘉午台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站在龙头位置的我们,张开双臂,仿若拥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豪迈之情喷涌而出!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是多么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