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记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分院院长张波
文章字数:2993

本报记者 吕丽霞


张波带队查房

张波(左一)深入医院帮扶村为贫困户患者看病

张波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走进四川阿坝全国大型义诊扶贫活动
   
  6月14日早晨,市中心医院内科住院楼A六楼办公室里,神经内科分院院长张波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早已约好的采访,在支离破碎的叙述中进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说到哪儿了?”记者不得不一次次帮他将思绪拉回。仔细算了一下,那天早上,他接了8个病患咨询电话,接待了三拨病患及家属,却没能喝上一口水。

■健康教育暨病陪人座谈会加强医患沟通

 
  5月23日,市中心医院内科住院楼A五楼的示教室里,张波正在认真而耐心地讲解着中风患者康复知识,办公室里十几张椅子已经被占满,不少病患及家属从病房里搬来凳子坐在门口听课。这种场面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分院早已司空见惯。近些年来,在张波的坚持和主导下,病陪人座谈会不仅让年轻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也打开了缓解医患矛盾的新局面。
  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分院成立于2015年,它的前身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而现在,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卒中中心。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近些年来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大疾病。而患这种疾病的病人每发病一次,病情就会加重几分,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的护理和二级预防对卒中病人尤为重要。有了深刻的认识,张波决定在科室坚持召开“健康教育暨病陪人座谈会”。按照此类病人一般住院半个月左右的特点,一月两次,医生护士一起讲,患者家属以及生活相对自理的患者都可以听。
  “中风病人护理的注意事项:一是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二是要心情好,忌动怒……”坐在医生办公室的李小梅边听边认真地在一个小本子上记着。在她的小本子上,已经记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如中风病人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如何预防中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等等。近几年,父亲和丈夫身体不好,李小梅成了神经内科分院的常客,这样的授课她已经听了好几次,每次听课,都觉得获益匪浅。“我现在不但对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方法烂熟于心,也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护士。”李小梅笑着说,这得益于神经内科分院的病陪人座谈会制度,医生护士不但传授医学常识和护理知识,还会广泛听取病陪人对医院临床、医技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改进医德医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患者家属,这种方式的交流他们很欢迎。
  同时,张波要求医生严格执行定期回访制度,每位病人出院时要留下联系方式,医生分别在半月、一月、三个月、半年、一年时给病人打电话,询问病情,并给他们进行健康指导。
  “其实患者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把生命交给了医院,我们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多替患者着想,以真心换得真心!”张波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边充电,一边放电

 
  “我下午还要主持商洛市癫痫诊治策略学术研讨会,请西京医院专家前来专门授课,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采访中,张波打开自己的手机,让记者看他的日程安排。
  果然,“档期”很满,在他不坐诊的时段,不是到省上或外地学习,就是下乡支农、义诊或是到各县区开展城市巡讲活动。
  张波诙谐地说道:“我就是一个充电宝,一边充电,一边放电。”“医学上的东西,要不断地学习,要不然就不能将一些前沿的知识和尖端的技术应用于实践,业务上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每天都要坚持一两个小时给自己充电。”张波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自己的微信收藏夹,里面全都是医学方面的前沿知识。除此之外,周末是张波学习的“黄金时段”,一到周末,他就往西安跑,听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听大医院医生讲实战经验,忙得不亦乐乎。刻苦善学,让张波在业务上一步一个台阶,1997年,他取得主治医师职称,2005年取得副主任医师职称,2012年取得主任医师职称;2012年,他独著的《临床神经内科诊疗》出版,近些年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SCI一篇;完成市级课题3项,两项获得商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获得二等奖。2015年,他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创佳评差”先进个人。
  健康扶贫走基层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有全民小康。微信相册中,活动照片记录着他2018年的行程——2018年,他共下乡义诊扶贫31次。频繁的下乡背后,是他对乡村患者的一片仁心——基层普遍存在缺医少药、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群众乡里看病难、城里看病花销大。2017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走进四川阿坝全国大型义诊扶贫活动,并资助一家贫困单亲家庭(每月资助300元至子女大学毕业),同年获得全省“公益明星”称号。
  他把走基层当成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培训,深入县、乡镇医院查房等。去年,他仅山阳县高坝医院就去了3次,院长张峰看到他来,就带着一大帮子医生和一堆业务上的“难题”迎接他,如今两人成了朋友,遇到疑难病症,也不管是不是休息时间,张峰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他对基层医院医生的影响显而易见。张峰评价道:“张院长知识渊博,思路开阔,经验丰富,他的授课给我们医院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我们医生技艺提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上也有很大进步。”
  “作为一名医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内在的要求;作为商洛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推进地方专业发展、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张波笑着解释道。

■急性子的好脾气

 
  51岁的张波做事干脆利落,说话语速很快,一看就是个急脾气,但在问诊时反复听患者及家属诉说,却是一副不焦不躁的模样,特别是给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时,总是语气和缓,不厌其烦。说起这巨大的反差,张波哂然一笑:“病人向我诉说,是信任我,也是想让我进一步了解病情,我多听几句才能更准确地诊断;另外,我多些耐心,充分详尽地与病人沟通,才能知道患者就医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自身存在哪些要求,就会减少医疗纠纷。”
  他对患者的体贴与耐心,也得到了患者与家属的理解。2004年,一位70多岁的患者住进他们病区,这位患者因脑血管病合并多脏器损害,病情非常严重,身为主治医生的他没有放弃,多次和病人家属交流病情,千方百计地进行救治。十多天后,老人终因各器官严重衰竭而遗憾地离世。弥留之时,老人的家属握住他的手哽咽地说道:“我知道你尽力了,谢谢……”
  在医患矛盾处理中,他更是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从医29年来,从没发生过一起医患矛盾纠纷,急性子的他,反而在患者中落下了“好脾气”的名声。一次,一位老年患者因对医院收费制度不太了解,和一名小护士发生争执。他闻讯后赶到科室,见老人仍气愤不已,大声地指责着,便赔着笑脸拉老人坐下,给他端来一杯水,听老人絮絮叨叨地讲了半个多小时。讲完了,他笑着对老人说道:“您看,怪我们,这制度没给您老讲清楚,我来给您再讲一遍!”听他说完,老人气消了大半,说道:“你这态度多好,话说得我听在心里也舒服,都像你这样,我还有啥不满意的?”
  目前,张波肩负着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分院院长、陕西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商洛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商洛市康复学会副会长、延安大学特聘内科学专业教授等诸多光环。他依然在医学的道路上奔跑着,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作为一名医疗卫士,张波表示,他将继续坚持“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追求,全力服务好每一个需要他的患者,患者的健康就是他最大的人生追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继续恪守“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加倍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