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山阳县袁家沟口村群山苍翠,山顶油松戴帽,板栗缠腰,路旁的核桃压弯了枝头,家家户户青堂瓦舍,移民小区整洁漂亮,水、电、路、讯通组到户,村民们在忙碌或闲适中真切地感受着生活的幸福。
矗立在村口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提醒人们,这里是革命老区。多年来,袁家沟人发扬革命精神,艰苦创业,逐渐摆脱了贫穷。
袁家沟口村是商洛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作为革命老区,商洛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从“扶体带户”到“整村推进”,从“开发式扶贫”到“八七扶贫攻坚”,从“双包双促”到“精准扶贫”,商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探索从未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消灭贫困的特殊战役——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2019年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上下尽锐出战,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攻势,目前已到了全力冲刺阶段,仅剩的10万贫困人口将在今年实现脱贫。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脱贫攻坚,使商洛大地展现出新的气象,全面小康已初现曙光。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
“我自己有5亩茶园,每年收入几千元,加入华薇茶叶合作社以后,不但可以入股分红,农闲时还可以在茶厂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在丹凤县毛坪村,贫困户刘宏向记者介绍,村里22户贫困户和他一样加入了华薇茶叶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脱贫的道路。毛坪村依托秦鼎茶叶公司和华薇、金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
如果没有茶产业的支撑,毛坪村大多数贫困户不可能这么快脱贫。
产业扶贫,是我市经过多年实践找到的脱贫奔小康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管理办法》等政策,各县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全力扶持的“三带一创”新格局。截至2018年,全市有龙头企业473户,专业产业合作社5880个,新建家庭农场1392个,各类产业大户1728个。核桃、板栗、中药材、养殖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和发展,食用菌、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也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变成了聚宝盆,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
产业是强民之本,就业是富民之要。我市紧盯就业这个“造血点”,鼓励激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扶贫基地,为贫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强“造血”功能,有效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曹店村是柞水县营盘镇一个深度贫困村,当地农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或在家种地谋生。邓少虎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守着两亩薄地,日子很艰难。2015年,他在孩子就读的小学附近租房,一边照顾孩子上学一边在餐馆打工,一月能挣到近2000元钱,但手头还是紧巴。他发现当地农村过红白喜事都要从外地找厨师上门做菜,想开办一个餐馆也做上门服务。2016年,在包扶干部积极鼓励下,他免费参加了3个月的厨艺技能培训,年底他的餐馆正式开业。几年下来,他不但买了车,还买了房子,日子红红火火。
像邓少虎这样通过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实现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越来越多。而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免费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
易地搬迁:60万人走出深山
何兰英吃完早饭,把孩子送到小区幼儿园,然后就去社区的服装厂上班了。
2010年,何兰英和她的丹凤县竹林关镇的乡亲们,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泥石流,上百户村民一夜之间没了家,她家的三间土房也在这场水灾中成了危房。2012年,在政府统一安排下,她家搬进了移民小区。
“下几天大雨,山没垮,房子先垮了。”家住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的周小芹给记者讲述自己的过去时说,她家原本在距离社区20公里外的三条沟村的梁上,土坯房屋,一下雨就让人胆战心惊。以前,当地人购买生产生活用品,都是背着背篓翻山越岭。
为了彻底改变何兰英、周小芹这样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从2011开始,我市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移民安置小区,采取各种配套措施,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开始走出大山,来到城镇生活工作。
2015年,我市把移民搬迁工程调整为易地扶贫搬迁和受灾群众搬迁同步进行。贫困户也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带来的温暖:每人只需要缴纳2500元、每户总额最高不超过1万元就可得到一套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毛坯房。
2016年春节前,山阳县高坝店镇栋青村村民陈健,一家四口一共只交了1万元,就搬进了五龙社区的新家。五龙社区是镇上面积最大的一片移民安置区,和高坝收费站相隔不过300多米,徽式建筑,白墙灰瓦,屋檐顶端向上翘起,从二层小楼到五层楼房,依次排开。社区里有花园、小学、中学,路边有公交站牌,生活环境舒适优美。
入住那天,陈健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走进陈健家中,窗明几净,宽敞透亮,厨房里是一套全新的整体厨柜,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真皮沙发,空调、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移民搬迁之于商洛来说,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役,也是改变乡村形象的一场革命。据商洛市移民办负责人介绍,全市安置房项目今年6月全部建成,12月底完成整体入住,届时,将有60万人搬离山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扶志扶智:斩断贫困之根
“以前脑子不开窍,只想等、靠、要,错过了很多机会,幸亏驻村工作队开导我帮助我,让我有了信心和动力,也有了今天的日子。”说起脱贫前的情况,镇安县大坪镇园山村的何上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2015年之前,40岁还是单身汉的何上生,没有一技之长,出门打工找不到活儿,在城里做快递员又觉得太辛苦,便宅在家里游手好闲,父母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前几年父亲患大病做过手术,身体一直不好,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自然就成了村上的贫困户。
包扶干部给他讲扶贫政策,送去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还把他“押”去全镇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现场,让他听别人的奋斗故事。何上生思想渐渐转变,意识到戴“贫困帽”不是件光荣的事。
何上生把自家撂荒了的5亩地翻整了一遍,还租了邻里5亩地,帮扶干部给他送来了烤烟苗。2016年,烤烟卖了2万多元。能干事挣钱了,他觉得乡亲们的眼光都跟先前不一样了。“今年又多弄了几亩地,种上了天麻。挣了钱讨个媳妇,好好过日子,以后会更好的。”何上生说话明显有底气了。
类似于何上生的贫困户并不鲜见。贫困户缺乏动力和信心,包扶干部颇感剃头挑子一头热。“只要贫困户有‘我要脱贫’的愿望,扶贫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也不至于陷入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循环怪圈。”扶贫干部张华说。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2016年以来,各县区派出一大批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广泛宣传脱贫政策、致富典型,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成为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018年,针对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现状,我市创新实施了“四扶五风六化”精神脱贫行动,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普及学风、大兴业风、传承家风、重塑民风、弘扬村风,宣讲教化、诚信显化、爱心感化、制度固化、环境美化、司法转化,全市贫困村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达80%,20%的贫困村纳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与此同时,我市以贫困家庭为重点,全面实施教育资助政策,每年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近万名。在全市开展“万名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无一名贫困家庭学生辍学。
驰而不息的扶志与扶智,不仅扶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扶出了可贵的志气和勇气,它斩断了贫困产生的根源,斩断了贫困延续的循环链。伴随着脱贫攻坚战节节胜利的,是人们的观念在变、思路在变、追求在变。“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商洛人民正在谱写着新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