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
文章字数:1989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走出屋子。
我病了,日子就变得像这个夏季的白昼一样漫长而难熬。家里经常一整天一整天的空着,听得见的,只有我自己的呼吸。身体上的不适,很容易让人变得慵懒而麻木,甚至敏感而脆弱。
在这间只有苍白和孤独填满的屋子里,我只能将散淡的目光移向窗外。
阳光向暖的日子,我抬头仰望天空。有时天空是一片明丽的蓝,那是被风精心擦洗过的天,干净而澄澈,不留一丝纤尘。有时天空透着宁静,流动着一缕缕纤细的云,宛如古代仕女披在肩上素雅的丝巾,修长、宛然、柔曼而飘逸,总会让人滋生抚摸的冲动。
云雾弥漫的早晨,我眺望馒头山。雾,轻如浣纱,薄如蝉翼,在仓颉塑像头顶上浮沉,在仓圣殿宇的瓦脊上萦绕,在馒头山的树林间穿梭。分散了,又聚拢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有袅袅禅音入耳,有浓浓檩香沁脾,一切都变得朦胧了,缥缈的让人心旷神怡。那雾,有时会飘到窗口,抓一把,软绵绵;吸一口,甜津津;踩一脚,轻悠悠。
雨后初霁的傍晚,我俯视蜿蜒的洛河。天边的晚霞倒映在河面上,河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河滩铺展着大片的新绿,小草为雨水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秦唐公园陆续出现了晚练的人们,舞剑、太极、对弈,有搀扶而过的老人,有晃着碎步的幼儿。温润香甜的空气里流动着舒缓的音乐。树丫上晚归的小鸟,也忍不住也跟着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浴后的欢悦。雨水洗过的柏油马路,油光可鉴,即使赤脚走在上面,也不会沾染一丝灰尘。下班的车辆,不疾不缓,有序前行,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多晚,家里总会有一盏灯亮着,一碗热乎的饭等着。
喜欢阳光悄悄地在窗外踱着猫步,和我捉迷藏;有时它挤进窗内,跳跃在我敲打的那些零碎的文字间,和我嬉戏。也喜欢临窗听雨,这种意境,最适合想一些缥缈的心事,像年少的梦那样不着边际。也适合怀念和故人一起煮酒烹茶,闲话家常的快乐时光。
日子,似乎不再那么漫长。
当你的憋闷在屋子里无处释放的时候,不妨将目光转向窗外,用心去感受窗外的景致,也许你就会忘了囚居在室内的困境。
蜗居在洛城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每天都在起早贪黑中上班下班,在厨房的锅碗瓢盆里洗洗涮涮,在儿女的身前身后忙忙碌碌,就这样走过了岁月,忘了时间,丢了自己。
原来,我一直生活在窗子里面。
难得有这样的空闲将目光转向窗外,怪不得陶渊明《归去来辞》之言曰“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陶公依窗观景,感觉自己就是伏羲皇一样的人,那我此刻岂不成了陶公一样的人,闲看一窗风景,淡忘身处喧闹。
难得有这份闲心让我细细回味那段窗里窗外的故事。
小的时候居住的村庄,泥巴墙、石板房、木格窗。而奶奶的屋子里是没有窗户的,屋内那隐隐约约的光线,是来自屋顶上的一块透明的塑料纸,叫天窗。在光线好,有阳光的日子,奶奶的屋子里才会有一些活力与生机。刮风雨雪日子,父亲就沿着梯子爬上房顶,用大石板盖住塑料纸,屋子里一片黑暗,只能点昏黄的煤油灯。在灯光摇曳中,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一些笑疼肚子的故事,听她絮叨老掉牙的陈年往事,我们常常在悲喜交织中过完一天。更多时候则是奶奶一个人守着黑暗,打发着寂寞的时光。
木格窗的房子是奶奶一再让给我们住的,光线好,方便学习。我不能辜负奶奶的期望,忙完了家务,就趴在窗前的一台敦煌牌的缝纫机上做功课,也会有心不在焉的时候,透过窗格子的缝隙看向窗外,窗外的景致不像高楼里的落地窗一览无余,往往只能看到有限的一角,但我可以聆听。宁静的早晨,可以凝听到春天新绿的萌芽和种子破土而出的喜悦的声音。小燕子会在黄昏的窗口飞回家,在房檐的巢穴边盘旋,听它们耳鬓厮磨的情浓燕语。夏天的午后,可以听见一些潦草的、聒噪的、单调的蝉鸣。万籁俱寂的冬天,会听到落雪的声音,很轻很轻。当然还有门前那条流淌着欢腾的生命河流,以及从窗前吹过的风,它会让你知晓四季的消息。
那时候,也觉得时光走得很慢。我常常在想:木格子的窗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村庄的窗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自己的明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憧憬的年华囚禁在窗里,五彩斑斓的梦放飞在窗外。
那时,读过三毛、林徽因,隐约地知道她们都是有梦想的人,并不能懂得她们在追求什么,今天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三毛通过撒哈拉沙漠的窗外,看见了太多善良人的疾苦与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后的日子她沿着选择的人生行走,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林徽因家庭优越,可她偏偏向往四处游历,接触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不管寄宿在客栈里,还是奔走在火车上,她都要透过窗子以外记录沿途的景色,观察市井人生百态,林徽因的《窗子以外》给了我们一面清澈的世界视角,让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心如止水,更真切地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曾经的她们,风一样的去了,只有这些击水穿尘的文字,在这个春末夏初的季节里,裹着素色的喜悦与苍凉,让我豁然顿悟:窗里窗外,皆是人生,只需一颗无尘的心坦然面对。
以后的日子,有窗,便好。
窗在,日子就在。
我病了,日子就变得像这个夏季的白昼一样漫长而难熬。家里经常一整天一整天的空着,听得见的,只有我自己的呼吸。身体上的不适,很容易让人变得慵懒而麻木,甚至敏感而脆弱。
在这间只有苍白和孤独填满的屋子里,我只能将散淡的目光移向窗外。
阳光向暖的日子,我抬头仰望天空。有时天空是一片明丽的蓝,那是被风精心擦洗过的天,干净而澄澈,不留一丝纤尘。有时天空透着宁静,流动着一缕缕纤细的云,宛如古代仕女披在肩上素雅的丝巾,修长、宛然、柔曼而飘逸,总会让人滋生抚摸的冲动。
云雾弥漫的早晨,我眺望馒头山。雾,轻如浣纱,薄如蝉翼,在仓颉塑像头顶上浮沉,在仓圣殿宇的瓦脊上萦绕,在馒头山的树林间穿梭。分散了,又聚拢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有袅袅禅音入耳,有浓浓檩香沁脾,一切都变得朦胧了,缥缈的让人心旷神怡。那雾,有时会飘到窗口,抓一把,软绵绵;吸一口,甜津津;踩一脚,轻悠悠。
雨后初霁的傍晚,我俯视蜿蜒的洛河。天边的晚霞倒映在河面上,河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河滩铺展着大片的新绿,小草为雨水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秦唐公园陆续出现了晚练的人们,舞剑、太极、对弈,有搀扶而过的老人,有晃着碎步的幼儿。温润香甜的空气里流动着舒缓的音乐。树丫上晚归的小鸟,也忍不住也跟着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浴后的欢悦。雨水洗过的柏油马路,油光可鉴,即使赤脚走在上面,也不会沾染一丝灰尘。下班的车辆,不疾不缓,有序前行,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多晚,家里总会有一盏灯亮着,一碗热乎的饭等着。
喜欢阳光悄悄地在窗外踱着猫步,和我捉迷藏;有时它挤进窗内,跳跃在我敲打的那些零碎的文字间,和我嬉戏。也喜欢临窗听雨,这种意境,最适合想一些缥缈的心事,像年少的梦那样不着边际。也适合怀念和故人一起煮酒烹茶,闲话家常的快乐时光。
日子,似乎不再那么漫长。
当你的憋闷在屋子里无处释放的时候,不妨将目光转向窗外,用心去感受窗外的景致,也许你就会忘了囚居在室内的困境。
蜗居在洛城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每天都在起早贪黑中上班下班,在厨房的锅碗瓢盆里洗洗涮涮,在儿女的身前身后忙忙碌碌,就这样走过了岁月,忘了时间,丢了自己。
原来,我一直生活在窗子里面。
难得有这样的空闲将目光转向窗外,怪不得陶渊明《归去来辞》之言曰“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陶公依窗观景,感觉自己就是伏羲皇一样的人,那我此刻岂不成了陶公一样的人,闲看一窗风景,淡忘身处喧闹。
难得有这份闲心让我细细回味那段窗里窗外的故事。
小的时候居住的村庄,泥巴墙、石板房、木格窗。而奶奶的屋子里是没有窗户的,屋内那隐隐约约的光线,是来自屋顶上的一块透明的塑料纸,叫天窗。在光线好,有阳光的日子,奶奶的屋子里才会有一些活力与生机。刮风雨雪日子,父亲就沿着梯子爬上房顶,用大石板盖住塑料纸,屋子里一片黑暗,只能点昏黄的煤油灯。在灯光摇曳中,我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一些笑疼肚子的故事,听她絮叨老掉牙的陈年往事,我们常常在悲喜交织中过完一天。更多时候则是奶奶一个人守着黑暗,打发着寂寞的时光。
木格窗的房子是奶奶一再让给我们住的,光线好,方便学习。我不能辜负奶奶的期望,忙完了家务,就趴在窗前的一台敦煌牌的缝纫机上做功课,也会有心不在焉的时候,透过窗格子的缝隙看向窗外,窗外的景致不像高楼里的落地窗一览无余,往往只能看到有限的一角,但我可以聆听。宁静的早晨,可以凝听到春天新绿的萌芽和种子破土而出的喜悦的声音。小燕子会在黄昏的窗口飞回家,在房檐的巢穴边盘旋,听它们耳鬓厮磨的情浓燕语。夏天的午后,可以听见一些潦草的、聒噪的、单调的蝉鸣。万籁俱寂的冬天,会听到落雪的声音,很轻很轻。当然还有门前那条流淌着欢腾的生命河流,以及从窗前吹过的风,它会让你知晓四季的消息。
那时候,也觉得时光走得很慢。我常常在想:木格子的窗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村庄的窗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自己的明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憧憬的年华囚禁在窗里,五彩斑斓的梦放飞在窗外。
那时,读过三毛、林徽因,隐约地知道她们都是有梦想的人,并不能懂得她们在追求什么,今天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三毛通过撒哈拉沙漠的窗外,看见了太多善良人的疾苦与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后的日子她沿着选择的人生行走,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林徽因家庭优越,可她偏偏向往四处游历,接触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不管寄宿在客栈里,还是奔走在火车上,她都要透过窗子以外记录沿途的景色,观察市井人生百态,林徽因的《窗子以外》给了我们一面清澈的世界视角,让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心如止水,更真切地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曾经的她们,风一样的去了,只有这些击水穿尘的文字,在这个春末夏初的季节里,裹着素色的喜悦与苍凉,让我豁然顿悟:窗里窗外,皆是人生,只需一颗无尘的心坦然面对。
以后的日子,有窗,便好。
窗在,日子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