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有一种尊重,叫好话也得好好说,有一种感动,叫你说还得我爱听!
一位乡土作家的“农民课堂”
本报记者 赵有良 汪 瑛 贾书章
文章字数:2804


   
  “在座的谁吃过‘炒面’?不是现在饭店里油香的炒面条,而是困难年月用糠粑磨制炒后充饥的杂面粉,举手看一下。”
  会议室里安静一会后,有几位年龄大的村民举起了手。“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吧,噎得人翻白眼泪长流,一不小心呛口了,炒面喷一脸,呛得人咳嗽打喷嚏。再看看现在的好生活,鸡鱼肉蛋样样有,可有人还吼爹骂娘,想一想这是为啥呀?”
  8月14日早,商南县捉马沟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里,一堂特殊的“农民课堂”开讲了。讲课的人是中国作协会员王卫民,他站立着,手拿话筒比画着,眼神一会儿柔和一会儿犀利,表情时而兴奋时而沮丧,语调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对面坐着的男女老少好像被一条线牵了似的,都很快入了神地听着。
  9点20分开讲,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农村人10点多吃饭,村干部担心有人中途离开冷了场子,便建议中间不休息。王卫民摇了摇手:“不用担心,伏天太闷热,休息一会儿是必要的。”10点半休息后再讲时,现场一个人也没少,11点半,场上第五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王卫民深鞠一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村民们意犹未尽,围着王卫民说:“你讲到咱农民的心坎上了,这心里亮堂多了!”看着乡亲们散去的背影,王卫民会心地笑了,这堂课他是有把握的,因为此前已经辗转各地讲了29场。

“调谐生活幸福感”

  在商洛乃至陕西,作家王卫民是位传奇人物,他出身农民种过地,当过教师、乡村医生、供销员,从事过摄影,坐过机关,下海经商,做过经理,养过猪牛养过鸡,至今还养着狼和狐狸。2009年,曾单骑独闯罗布泊,迷失楼兰,活着走出沙漠,成就一段传奇,他体验生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集出版有小说《风雪阿尔泰》《野庄子》等。他长期从事中短篇小说创作,作品在国内曾多次获奖。说起开办“农民课堂”的初衷,王卫民说那是一段农村生活给他带来的启迪。去年6月,王卫民被中国作协确定为2018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家,他在商州区腰市镇江山村蹲点的日子里,经常走村入户拉家常,多日的接触中,农民解决温饱后的某些缺失和不足,引起了他深刻的思考,农村的一些现象深深刺疼了王卫民的神经:有人把集体财产据为己有,贪占便宜,不讲义务;有人耍钱赌博,打架斗殴,闹事上访;有人好吃懒做,荣辱不分,甘当贫困户;有人攀比摆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特别是一些不孝敬老人的事让人看不过眼……
  山沟里长大的王卫民,最能体味农民的酸甜苦辣。“农民乡亲老实本分、勤劳吃苦,也最实在。很多人曾经历过贫穷苦难,如今吃穿不愁了,有些人却不知道该怎么活了,站在泉水畔说渴,立在太阳下嫌冷,觉得生活没有啥意思。”王卫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念头随之而生,能不能同他们讲讲课,唤醒他们的淳朴良善,激发向往美好的追求。
  讲啥内容怎么讲呢?他受当地的农民讲习所启示,将课题定为“感恩新时代,做一个好农民。”“学会感恩,才会对社会有担当,对家庭有温暖,对人际有爱心。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知道感恩了才会享受到时代的美好、阳光的明媚,自己才会觉得幸福。”这是王卫民写在讲稿扉页的话语。

“我懂农民的心思”


  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2018年10月18日,王卫民的第一堂课在江山村开讲。没有空泛理论,没有PPT课件,近两个小时,王卫民一直站在太阳底下,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一堂课就讲得风生水起,村民响应热烈,效果出乎王卫民的意料,这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动力。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虽然都是义务的,但王卫民乐此不疲,先后在上河村、蟒龙峪村、铁炉子村、东峡村、碾子凹村等10多个村交流,一下子在商州区讲出了名。令他难忘的是,今年3月21日约好去杨斜镇西秦村讲课时,恰逢天降大雪,地处秦岭深处的西秦村偏远高寒,一路上他都顾虑天太冷,要不要改天再讲。可到村上后,现场的120多名村民欢呼着迎接,脸上流露的满是兴奋之情,那一刻,王卫民感动了,心里酸酸的又甜甜的。他搓搓冰冷的手,拿起话筒,课堂里立马热烈起来。
  他的讲稿和老师的教案一样装订着,只有十几页,都是手写的。“初开讲时,没准备讲稿,要讲的内容都装在心里,后来想还是准备个纸稿,看起来更像上课的样子。”王卫民笑呵呵地说,他把能想到的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增收、油盐酱醋、育儿养老、上学看病、婚丧嫁娶、邻里相处等内容都写出来,每讲一次不断完善,现在已有一万多字。
  “我是农民出身,懂农民的心思,知道他们的迷茫,讲课时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聊的都是乡俗俚语。”王卫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乡土文学作家,作品人物和故事都是从商州这块沃土提炼、塑造而来,他的小说集《野庄子》,就是反映改革开放中新时代农民生存状态的一部作品,被著名作家贾平凹誉为“生活气息是如此浓厚,这样的小说在省内国内都是独特的,出彩的,优秀的。”他近期脱稿的长篇小说《泥峪川》,就是以地处秦岭腹地、丹江发源地的泥峪川为原型的。王卫民说作家要关注时代,在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头,深入生活,挖掘人性中的美和丑,举办农民课堂,这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和政协委员在脱贫攻坚“扶志扶智”中应尽的社会责任。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个作家的情怀和担当。 

“我会一直讲下去”


  掌声响起来!王卫民的“农民课堂”出名了,也得到了省市文联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从商州区讲到了丹凤县、商南县,近一年来,他奔波在乡间小路上、农家院落里……一堂接着一堂,摆事实举例子,由己及人,小起大落,王卫民讲得激情澎湃,乡亲们听得眉开眼笑。
  忆苦思甜,让农民认识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和幸福生活,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多看榜样,与时代合拍,坚定操守,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明是非、知荣辱,三思而后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邻里、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珍爱生命,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抱怨。他告诉大家,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有农民的担当,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损人利己,不闹邻里纠纷,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生态,不能以“贫困”为荣……
  “王老师讲的全是实话,是农民常说的话,很受用。以前,总是因儿女家庭琐事唠叨埋怨,纠结在心里气不顺。听了他的课,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宽广,想不通看不开的事情能想通看开了。”三岔河镇引龙寺村村民张锁诚笑着说。
  “就像是给自家人宽心鼓劲,听了后觉得不管啥时候都要乐观。”63岁的郑中建听得咧着嘴巴笑,他和8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是村里的贫困低保户,“我打算让母亲住到敬老院,自己去打工挣钱。”捉马沟村的谢海霞听得入了迷,一个劲夸赞“王老师讲的人爱听,提醒妇女也要眼界远些,心胸宽些,不要眼泡子浅。”
  王卫民的“农民课堂”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好评,就在8月初,山西长治和晋中的两个地方打来电话,想请他前往“传经送宝”,他回复说:“9月中旬去。”
  “只要农民需要,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我就一直讲下去。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到明年底讲够100堂,万一实现了呢?”王卫民自嘲地笑了,闪着亮光的眸子充满了自信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