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扶贫斩穷根 夯基造血摘穷帽
——柞水全力打赢“百日决战”系列报道之四
文章字数:1294

张莹雪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困难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柞水县确立了“一主两优”的产业脱贫布局,以木耳产业为主,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为辅,南线乡镇沿着乾佑河发展旅游产业,偏远的北线三镇,各自发展特色药材,打造“百里药谷”,产业发展规划逐渐成熟。
  夏末秋初,漫步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映入眼帘的是繁密的木耳,扑鼻而来的是花朵的芳香,传入耳中的是潺潺的流水,走入心中的是如诗的画面。
  木耳大棚里,47岁的村民陈绪梅正忙着采摘已经长成的木耳,“以前屋里靠娃他爸一个人挣钱,日子过得穷,后来村上开始种木耳,叫我到这大棚里摘耳子,一月下来也能挣1000多块钱,再不发愁日子难过了。”陈绪梅乐呵呵地说。
  陈绪梅家住西川村二组,过去她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家里收入低,生活十分艰难,被识别为贫困户。如今她依托木耳基地,既能在家门口上班又能照顾家人,一年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
  西川村利用吊袋方式立体栽培木耳,采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吸纳附近贫困户到大棚里挂菌袋、摘木耳,村民们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梦想。“木耳产业实实在在让我们村走上了致富路,村上去年木耳产量7万斤,产值达到210万元,人均收入达9000元以上。”村主任丁柏林感慨地说道。
  近年来,柞水县把木耳作为“一县一业”来抓,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大力实施1万亩、1亿袋、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1153”木耳产业发展计划。坚持重点带动、全域覆盖的思路,对木耳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优先将木耳产业项目布局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将木耳小镇项目优先布局到全县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西川流域,成功带动西川流域3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优先将木耳产业带布局到辐射范围较广的贫困村,建设社川河流域木耳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社区)发展木耳产业。并坚持把带贫益贫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构建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以及“六型联结、三七分配”机制,真正将群众吸附到木耳产业链上,变“输血”为“造血”。
  红岩寺镇本地湾村是柞水20个革命老区村之一,地理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至今未得到有效改善。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村上将连翘和苍术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以前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9980元。红岩寺镇流转土地1.13万亩,引进耐旱耐寒连翘新品种,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启动“秦巴连翘之乡”打造计划,建成了万亩连翘园,连翘经济合作社6个,培育产业大户30多个。
  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吊袋木耳大棚1000个,辐射带动8个镇办36个村(社区)栽培木耳5000万袋,其他菌类500万袋;全县812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256万袋,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419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7000多户群众,其中贫困户1500多户,通过“借苗还药”发展玄参、连翘等中药材种植1.88万亩,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县上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农业、农家乐集群和乡村旅游服务业,建成终南山寨、木耳小镇、花锦园等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农家乐集群8个、特色民宿5家、休闲农家282家,带动全县20%以上的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