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爱抒写教育情怀
记者 王 倩
文章字数:1808
  从踏上讲台那一刻起,她便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做一名让学生热爱、家长称赞、学校好评、社会认可的好教师。30多年来,她始终牢记初心,用真心温暖学生,用真情教化学生,用知识启迪学生,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计得失。她就是洛南县石门镇中心小学一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师——张瑞萍。
  出生在石门镇石门街的张瑞萍,在当教师的舅爷耳濡目染下,很小时她心里就埋下了长大做老师的种子。上学后,她的启蒙老师杨永春和蔼可亲,上课方式独特风趣,对待学生如自家孩子,受到学生深深的喜爱。“杨老师像一汪活水激活了我心里种子,更坚定了我当老师的心愿。”中学毕业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学校,17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张瑞萍正式成了一名教师。
  张瑞萍一毕业被分配到距离石门镇三公里的五台小学。刚到学校,眼前的场景一下子给张瑞萍的教育热情泼了一盆冷水:教室的窗子是用塑料纸糊的,顶棚是用牛皮纸拼接铺的,一阵风来,到处呼啦啦作响。而宿舍里,只有一张床,还是用砖头支着的门板做成的,一坐上去就摇晃。到了夜晚,到处乱窜的老鼠令她恐惧不安。到学校的第一晚,她失眠了,她想到她的同学有的被分配到了县城,还有的去了更发达的城市,她却到了农村,而且还是条件这么差的学校,她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第二天她哭着找老校长,要回家!老校长笑着劝她,先坚持一周试试再说。在那一周里,她了解到,学校的老师大都是民办教师,一月才领几块钱工资,却甘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这些老师让张瑞萍感受到作一名教师的崇高与光荣。她决定不走了,就留在乡村,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带给乡村孩子一丝希望。
  既留之则安之。张瑞萍重新燃起热情,每天早早起床,备好课,就陪学生跑步、做操、晨读,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跳健身操,她的亲和感染了学生,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组织学生早读时诵读经典美文,背诵国学经典;课前预备的时间,她让学生边准备学习用具边背诵古诗词;课余她经常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静心阅读,让学生感受读书独特魅力和乐趣。时间久了,张瑞萍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经验,她说:“教低年级语文时,老师一定要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多变,还要配合肢体语言,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除了课本知识,张瑞萍还非常注重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放学后她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田野里观察花草树木,观察天空云朵,欣赏美景感受美好。她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善于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去年,她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我多想看看》时,课堂最后拓展延伸时,她设计了让学生以课文题目为题目练写一段话的环节。她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身边熟悉的洛南音乐小镇景点做成微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孩子更容易接受。”张瑞萍说,当地的景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去游玩过了,对景点熟悉,学生提笔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课堂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学生们的写话完成得就很漂亮,孩子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成功与快乐,同时那节课也得到了所有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
  张瑞萍说:“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她从教的这30年里,她始终用一颗博爱之心对待学生,用她的情怀温暖着学生。2017年,张瑞萍到景村镇中心小学支教,班上有位叫阳阳的单亲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月给了生活费后便无暇顾及孩子。缺少家人的陪伴和家的温暖,阳阳变得性格乖戾,每天饭也不好好吃,饿得面黄肌瘦,还经常逃学打架和老师对着干,成了学校的“大烦恼”。张瑞萍接了这个班后,坚信爱能融化一切坚冰。在课堂上,她把简单的问题留给阳阳,鼓励他回答问题,让他增长自信;课余陪阳阳阅读、打乒乓球,给他送饭、送衣,嘘寒问暖,慢慢地,阳阳性格开朗起来,也学会了和同学融洽相处、遵守学校纪律了。从来不写作业的阳阳,有一次给张瑞萍交了一篇他写的作文,作文里表达了对父爱的渴望,和对张瑞萍关心的感动。“看着孩子的作文,尽管字迹歪歪扭扭,但文从字顺,语言朴实真情流露,我内心受到了震动。”张瑞萍说,后来孩子主动给他爸爸打了电话,父子两终于有了真诚的沟通,“孩子哭了,我也是热泪盈眶。”这件事让张瑞萍愈发明白,教育,是爱的教育,人的教育。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从17岁踏上三尺讲台,张瑞萍从风华正茂变成了双鬓渐白的中年教师,其间,她因为不能照顾家里有过放弃的念头,也有过亲人离世她却不能及时到场的后悔,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她无法舍弃心中的教育梦想,无法割舍对学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