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沟到童话磨石沟
文章字数:3433
丰收村鸟瞰图
养蚕工人正在进行蚕茧分拣
技术人员查看烟叶长势
丰收村的农家乐集群
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位于县城南16公里的磨石沟境内,总面积24.2平方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08户22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户882人,已实现稳定脱贫269户85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9.5%下降到现在的1.1%,2018年实现了村脱贫出列。
近年来,丰收村立足资源优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突出旅游扶贫带动,将各类资源聚集到产业链上,把农户捆绑在产业链上,旅游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走出了一条盘活资源资产、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加快脱贫攻坚的好路子。村党支部被党中央表彰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丰收村先后被授予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省金融扶贫示范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使命担当——强化支部引领
村支部书记吴相琴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以来,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幸福新村的使命,她按照“支部引领、支委领办、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了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和人才“双培养、双带动”(产业大户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党员干部培养成产业大户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活动。共培养“双带”型村干部5人,分别领办庆丰收旅游公司和长乐蚕桑、远健养殖、乾成烤烟、出云中药材4个合作社;培养“双带”型党员13人,建立示范基地5个,包抓52户贫困户并实现增收脱贫;全村有能力的30多名党员承诺帮扶7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共培养57名旅游服务型人才、18名养殖专业人才、26名种植专业人才、24名加工业人才、76名建筑劳务技术人才和15名乡村管理人才,带头传艺、带强产业、带动治理、带领致富,为丰收村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针对全村贫困人口众多、群众居住分散、帮扶力量不足的问题,村党支部借鉴以往计生、综治“中心户长”的经验做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15户—20户为片区,在党员示范户、人才产业大户和离任退休干部中,公开推选“扶贫中心户长”20名,重点履行脱贫攻坚宣传员、指导员、信息员、联络员、调解员“五大员”职责,充实了一线力量,提升了帮扶成效。
精准帮扶——实施“户分三类”
针对贫困户底子不清楚、帮扶不精准、措施不聚焦等问题,村支部结合脱贫攻坚动态调整工作,对贫困户的家庭人口、身体状况、致贫原因、发展潜能、政策落实、帮扶措施、脱贫达标等情况,逐项据实核准。在数据核实的基础上,重点依据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劳动力状况,结合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集中系统研判,把贫困户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把家庭成员身体基本健康、劳动力相对充足、有稳定脱贫产业的贫困户确定为有劳动能力户,然后再对照贫困户脱贫的五条标准,把已经达标的确定为放心户,一项以上没有达标的确定为缺项户。全村确定有劳动能力户68户,其中放心户49户、缺项户19户(现已全部达标);二是把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劳动力弱、劳动力相对偏少、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确定为弱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弱劳动能力户中,经过帮扶当年可以达标脱贫的确定为可脱户,不能脱贫的确定为沉底户。全村确定弱劳动能力户61户,其中可脱户53户、沉底户8户;三是把家庭成员全部因病、因残、因年龄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定为无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无劳动能力户中,达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特困供养户,不够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兜底低保户。全村确定无劳动能力户43户,其中特困供养户37户、低保户6户。在据实分类的基础上,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每户规划两个以上长短产业;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扶贫工厂(车间)、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公益岗位进行安置,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政策帮扶,实现兜底脱贫,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靶向施策——解决突出问题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支部“577”脱贫退出标准,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两业”培育、“两房”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兜底保障等突出问题,如期实现了脱贫退出。突出产业、就业培育,筑牢“群众增收”底线。按照“北山烤烟南山桑,川道旅游带三产、种养林果奔小康”的布局,发展农家乐58家,种植烤烟1460亩,栽植桑园1400亩,发展中药材1800亩、核桃科管建园7500亩、板栗科管建园9000亩,发展散养鸡2.5万只、白山羊1000只,养中华蜜蜂1000箱。建成旅游主题园区3个,成功创建童话磨石沟3A级景区。建成蚕桑、育苗、养殖、服装加工等扶贫工厂3个,辐射带动528户农户发展脱贫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行“三带四联”脱贫路径,以“社带户、企带村”为纽带,将农户的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进行评估折价、签订协议,入股到村民小组合作社,合作社又将资源入股到村集体创办的庆丰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资源作为抵押,向镇安县农商行贷款,全村成立合作社10个,8家企业、2家大户和3个合作社作为“三带”主体,其中大户带12户41人,企业带62户206人,合作社带42户137人;全村贫困户中,联产5户17人、联业9户32人、联股95户278人,实现贫困户带联全覆盖。通过产业发展和公益岗位设置,选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1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期275人次,开发扶贫就业岗位20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127人次以上,全村43户81人实现稳定就业。
突出搬迁房、危改房建设,筑牢“住房保障”底线。村党支部按照“靠近景区安置、搬迁后能致富、入住后稳得住”的目标,共搬迁94户340人。通过在移民小区配建小生活用房、小理发店、小菜园子、小红白理事会等,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住户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实施“危改+普改”政策,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4.4万元,改造贫困户危房8户27人,实施民居提升改造14户,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
突出补齐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兜底保障扶贫短板,筑牢“民生服务”底线。村支部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了全村的电网改造,实施6条28公里“油返砂”项目,铺设管道10.6万米,完成了全村10个组管网改造,达到了安全饮水标准。完成1个标准化卫生室改造提升和第二卫生室、第三卫生室的扩建、改建。开展“医生+患者”结对帮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208户,所有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开展“教师+学生”结对帮扶,51名教师与全村9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了帮教关系。全村共保障低保40户105人,落实高龄补贴146人,特困供养38户40人,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42人。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村支部始终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驱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双联动”,主动脱贫和外部帮扶“双带动”,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针对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摆脱贫困斗志不强、脱贫致富信心不足、脱贫政策教育滞后等问题,镇安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联合在该村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开设“乡音课堂”,定期组织党校理论教师深入该村,以鲜活生动的方言土话为党员干部和群众讲脱贫政策、讲法律法规、讲传统文化、讲道德道理,同时聘请该村党支部书记为党校兼职教师,为老百姓讲发展变化、讲典型故事,用乡音传递“党音”,送去丰盛的“理论知识农家餐”,强化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意识,引导他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针对争当贫困户、不孝敬老人、“等靠要”不主动脱贫等不良现象,村党支部设立了“爱心超市”,以村集体和帮扶部门为主体、包扶干部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累计筹集5万多元的物资物品,对214户进行“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脱贫正向奖励,提振了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精气神”。针对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村党支部探索推行“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在村旅游公司设立了“秦岭小屋”旅游扶贫超市,收购和代销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年销售额达10万多元。省人大常委会、省信用联社及成都银行西安分行的帮扶干部,通过以购代捐、自主选购等方式,累计购买贫困群众农产品8万多元,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针对农村“人情风”盛行等陈规陋习,村上积极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四会”组织,划定不准违反的“十条红线”,落实村民自治,强化约束监管,规范了村民行为。全村累计评选道德模范4人,孝老敬亲模范10人,产业发展能手12人,文明卫生家庭10户,脱贫光荣户33户,黑榜公示3批3人,形成了崇勤尚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丰收村已从一个穷沟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童话磨石沟”。相信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村支部的带领带动下,丰收村一定会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