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了初心使命·英雄烈士谱
徐宝珊
文章字数:1728

  徐宝珊,原名许惟豫。1903年生于湖北省汉川县许家村。192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就读于武昌。中学毕业后,徐宝珊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5月在汉川县新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新庙分党部常委。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在汉川、云梦、应城3县边界地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任中共川云应县委书记。1929年调鄂东北任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豫边特委委员、特委宣传部长,工作成绩卓著。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省委成立,历任鄂豫皖省委委员、鄂东北道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之一。1933年11月,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病故,徐宝珊代理省委书记。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和敌人连续多次“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主力损失很大。1934年9月,中共中央派在瑞金红军大学学习的程子华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传达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和中央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根据指示精神,11月11日,省委书记徐宝珊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主持召开第14次常委会议,讨论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问题。会议一致认为,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会议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造新根据地而斗争;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增补程子华为省委常委。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长征北上,并发表了出发宣言。
  由于在鄂豫皖的艰苦斗争,徐宝珊的肺病未能认真治疗而加重。长征路上,他一直坚持与部队在一起,不时同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研究战役部署、行军路线。沿途经历大小战斗10余次,粉碎了20余倍于我之敌的围追堵截,部队于12月8日进入商洛。徐宝珊尽职尽责主持省委工作,由于病体不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借助于担架同部队一起前进。
  1934年12月10日,徐宝珊在丹凤县庾家河主持召开省委第18次常委会议,讨论《中共鄂豫皖省委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明确提出“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建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战斗口号。新区选择和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对于鄂豫陕根据地的创建和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意义。会议还没有结束,红二十五军再次与国民党尾追之敌发生激战,共打死打伤敌人300余名,红军也伤亡干部战士100余名,军长、副军长及多名团营干部身负重伤。战斗的胜利,结束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军暂时摆脱困境。12月11日,省委在今丹凤蔡川对部队进行整编,向干部战士传达了庾家河会议的决议,对军部部分领导人做出调整。此后鄂豫陕省委率部由棣花过丹江,南下竹林关,经山阳县漫川关到湖北郧县,然后北返沿秦岭东进,绕过商州城,再返洛南,以大回旋的行动,扫除地方民团和地方反动政权,熟悉了鄂豫陕的地理民情,也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部署了东部的工作后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又折而向西,1935年1月8日攻克镇安县城,1月31日攻克柞水县城。之后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经过蓝田、郧西、宁陕、佛坪、洋县等地大幅度迂回作战,大量歼灭国民党陕军武装力量。3月10日省委在华阳镇召开会议认为:“红军还是宜以商洛为中心区域向豫西湖北地区发展”,随即率部东进。
  1935年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4个月来的工作,改选省委。选举徐宝珊为书记,吴焕先为副书记。葛牌镇会议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成的标志。根据地地跨鄂、豫、陕3三省边界,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中共商洛特委、鄂陕特委、豫陕特委及其所属的各级党组织;建立了鄂陕苏区苏维埃政府,镇安、五星、山阳县苏维埃政府或筹备处及13个区、70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红色政权体系;组建了豫陕游击师、鄂陕游击司令部等多支游击武装。
  省委葛牌镇会议后,红军继续东进。4月18日,攻占洛南城。5月4日,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在龙驹寨对部队进行整训,提高新战士的战斗力和全军军事技术。徐宝珊虽病势恶化,仍参与了对整训活动的领导。5月9日,徐宝珊病逝于龙驹寨。
  从鄂豫皖到鄂豫陕,病体难支的徐宝珊面对危局,肩负省委的领导工作,坚持斗争,最终献出了年仅32岁的青春年华。
  (中共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