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岭媒体论坛·观点与声音
文章字数:4511
编者按 秦岭最美是商洛,情到深处自然真。9月24日,大美秦岭媒体论坛在丹凤县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主题,结合各自实际,发表主题演讲,互动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交织并融合,绽放出耀眼的火花。今天,请和我们的记者一起,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声音。
贾平凹老师曾经在长篇小说《山本》里写过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
在本次论坛上,贾平凹再次向我们阐释了他心中的秦岭,那庞大和丰富是没有形容词的,只能说“其深如海”。他说,在里边无数的奇峦异峰,有的半截截在云中,有的终年冰雪覆盖,有的则顶端之上是湖泊海水。在里边无数的河水,向北流到了黄河,向南流到了长江,西高东低地统统朝东去,竟也有倒流的河。在错综复杂的沟岔里,有的住着大动物,虽然大象、老虎已经没有了,仍有着黑熊、花豹、羚牛、野猪,他们孤独寂寞,不动声色,慵懒从容,不怒自威。有的沟岔里住着小爬虫、穿山甲、蝎子、刺猬、马蜂、蜈蚣和蛇,各有独门绝技。有的沟岔则住着各种各样的鸟类,飞起来遮天蔽日。
谈起家乡,贾平凹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就是秦岭的,老家在商洛,商洛属于秦岭的东南部,距关中大平原仅一百多公里。就因商洛在秦岭深处,长期以来它成了闭塞偏远的代名词。但是关中大平原号称八百里,而商洛也有着沿着丹江的六百里商於道。中国文化里有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之分,而商洛正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区,所以商洛既有中原文化的宽博雄沉,也有着楚文化的秀美和浪漫。”
他说,商洛流行甚广的民谣是“土豆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土豆糊汤疙瘩火是真实的生活写照,除了神仙就是我却是一种无奈和悲凉的自嘲。在他经历了极端的贫穷后,也知道了世界并不就是深山,知道了山外还有西安,还有北京,知道了中国之外还有欧洲和美洲。抬头望着天空上飞过的飞机,他开始蠢蠢欲动,向往着挣脱掉绳索和穿在身上的树皮兽皮,走出秦岭,到城市去。“但秦岭又给了我生命中好多好多另外的特质,让我之所以成了我,而不是别人。”比如,他能吃苦,他曾经在一篇回忆商洛农村生活的文章里写过:“苦难在农村,快乐又在苦难中。”
作为一名作家,文学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我清楚我存在的意义,那就是用我的笔在记录当下的中国,在思考黑暗与光明,在叙述我和我的上辈和我的儿女这么几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贾平凹说,40多年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秦岭,写秦岭里的商洛,对他而言,那是他的根本,是他的能量源,是他的文学根据地。
“世事在天翻地覆地变化着,我对秦岭和对秦岭中的商洛感情始终不变。当今,保护秦岭、安顿家园,这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人民的向往,而我,有责任做的也只能做的就是以笔为旗,摇旗呐喊。中国有秦岭,商洛又在秦岭中,这是上天的恩赐。祈祷着商洛人和秦岭里所有人告别贫困,远离慌张,心里无忧虑,脸上有笑容,对老人敬重,对孩子怜惜,热情地从事工作,爱情也洋溢着浪漫。”贾平凹期待地说道。(刘媛)
“再次回到商洛,真的是变化好大,能说的话也许是有限的,但感慨却很多。”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表现得极为兴奋。
汪晖差不多30年前,在商洛山阳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当年,他们下乡都是骑自行车,一个区、一个乡、一个村到处跑,使得他对商洛很有感情。汪晖说,他重新回来,看到现在商洛的变化,非常有感触。“这是惊人的一个变化,我觉得很难想象。”他说,最明显的是交通改变,当年从西安到山阳坐车大概要八九个小时,而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这让他很惊讶。
“第二个是生态的变化”。汪晖说,当年,林木砍伐比较严重,所以水土流失就比较严重,人均土地面积非常少。而他这次沿途走来,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绿水,当得知商洛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到了67%,他觉得这是奠定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汪晖觉得,第三个是市政基础建设的变化。商州区及丹凤县城市容,让他眼前一亮,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商洛的印象。
将记忆中30年前的商洛抽取出来与如今的商洛进行对比,并经过反复疑问、思考,汪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成绩举世瞩目,而商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商洛的变迁来看待中国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中国复杂的国情和来之不易的成就。在汪晖看来,一方面商洛像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有着良好的公路网线、铁路网线,而另一方面是商洛发展的不平衡,人均经济总量小、贫困规模大,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个发展的不均衡。然而,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正在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商洛是探索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的试验田,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经验。它在30年前给我震撼,30年后又一次给我震撼。商洛,是我重新认识中国的起点。”汪晖对商洛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胡蝶)
长安大学教授、长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发在本次论坛上的演讲让人深思,他就商洛将生态价值与文化优势相结合,打造商洛秦岭龙脉文化品牌进行了全面阐释。
刘吉发认为,商洛因秦岭而存在,也因秦岭而成为东方文化的时代坐标。“秦岭最美是商洛”标识着商洛的生态价值,“秦岭龙脉在商洛”则标识着商洛的文化价值。秦岭生态与秦岭文化的二维互动,更能够把商洛打造成秦岭腹地的璀璨明珠。
刘吉发说,人类文化因自然生态而人文生成,秦岭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从“秦岭最美是商洛”到“秦岭龙脉在商洛”,标识着人们审视商洛的视角从生态价值到文化价值的位移。商洛文化创新发展的龙脉定位,合乎秦岭龙脉传承创新的文化逻辑。秦岭南北分界,横跨1600公里,而东秦岭因商於古道穿秦岭而过,构成了大秦岭人文脉道的历史承载,赋予了“秦岭龙脉在商洛”的文化内涵。沿商於古道留下了诸多龙脉符号,从秦岭界标沿丹江而下,从黑龙口到引龙寺,从二龙山到东龙山,从白龙峡到黑龙峡,基于秦岭南北通道而形成的人脉通流,进而所升华的大秦岭龙脉文化乃商洛独有。
他认为,山为龙,水为凤,山水相连,龙凤呈祥,这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和谐之美。如果说秦岭为龙,那么丹水则为凤,龙凤文化是秦岭山水文化的精神具象。商洛龙凤文化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基因。位居秦岭的牧护关正是商洛打造秦岭龙脉文化展示区的绝佳之地,进而沿丹江打造商洛龙凤文化体验带,建立以龙凤为标识的秦岭山水文化博物馆,让人们尽情品味秦岭山水文化的人文魅力,它合乎当代中国人文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他说,打造秦岭龙脉文化的商洛坐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维优势。“秦岭龙脉在商洛”,作为一种响亮的文化标识,可以衍生出大秦岭龙脉文化传承带,形成“以龙为轴,龙凤为体”的秦岭龙脉文化生态链,从而让商洛因秦岭龙脉的文化标识而走向世界。
(李小龙张珍珍)
天水日报社副总编辑、大秦岭研究专家王若冰著有“大秦岭”系列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渭河传》《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走读汉江》,散文集《走笔山河》,随笔集《山河回望——王若冰说大秦岭》等,他是“秦岭文化”和“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概念的首倡者。
在本次论坛上,王若冰介绍到,他与秦岭结缘很早,陆续有研究,但深入开展大秦岭研究是从2004年7月开始的。那年他从天水市出发,行程1600多公里,完成了对绵延中国内陆的秦岭山脉的历史、地理、文化、旅游的考察。他说,从那时起,就对秦岭着了迷,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王若冰说,研究秦岭多年,第一次把他推上演讲台的是商洛,那是在商洛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上。商洛这片古老大地上古风犹存,大秦岭腹地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景观让它独具魅力。秦岭与旅游的结合,商洛提议最早,旅游的理念和概念不断创新,多年持续举办秦岭旅游节,也做得最成功。秦岭的各个地方都有美景,商洛先后开发建设了金丝峡、牛背梁、木王山、天竺山等一大批景区。“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个品牌创意非常好,把商洛旅游带起来了。商洛丰富多彩、韵味独特的历史与民间民俗文化,成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
对于商洛文化旅游的发展,王若冰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说,要认真总结商洛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持续发力、再接再厉,不断扩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积极复制金丝峡、天竺山等景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要以秦岭为龙头,以秦楚文化发祥地和秦头楚尾为核心,以金丝峡、天竺山、牛背梁、木王山、秦楚古道、秦楚古长城、商於古道等景区景点为开发建设重点,打造品牌景区,形成旅游环线,进一步做大做响“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让大秦岭文化旅游真正成为商洛的金山银山;要充分发挥好商洛人文历史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比如利用四皓景区结合现代研学旅游,推出四皓风骨与中国传统精神普及与教育;利用商山、商鞅城遗址,凸显商洛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地位;利用丹江和商於古道,呈现商洛自然山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用好、用足贾平凹这张名片,加快商洛旅游转型升级。(董楠)
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演讲的既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大咖”,同时也有像丹凤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舒这样的践行者,他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丹凤答案。
他说,丹凤地处以生态为特色的大秦岭旅游圈中,森林覆盖率达70%,是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旱码头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素有“丝绸之路内陆通道”之誉的商於古道在县境内绵延一百余里,亦是一片革命热土,至今留有许多红色革命遗迹和动人故事。
但怎么才能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他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丹凤县始终坚持文旅融合理念,先后邀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浙江远见、西北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围绕建设商於古道文化核心区、全境式秦岭旅游度假首选地、秦岭低空旅游体验地三大目标,打造秦岭人文旅游度假目的地,为丹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说,在具体的操作上,丹凤县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围绕“秦岭深处的中国记忆”——商於古道这一大名片,在景区、特色古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中,坚持融合理念、注重特色挖掘。比如丹江漂流景区巧妙地将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漂流故事贯穿其中,棣花古镇依托贾平凹这张文化名片,毛坪村突出打造北纬33°生态茶乡、马炉村突出弘扬全国劳模刘西有精神。目前,全县先后建成两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初步形成了人文游、山水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空中游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他说,与此同时,丹凤着力开发特色产品,拓展文旅融合途径。比如打造出商洛首部大型实景演艺《棣花往事》,开发出秦岭艾草系列保健品、核桃系列产品、四皓纪念章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创商洛低空旅游先河,推动百年丹凤葡萄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不断丰富。同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丹凤文化旅游,着力打造提升“商於古道·丹凤朝阳”文化旅游品牌。
王舒表示,下一步随着西武高铁的建成通车和秦岭丹凤飞行小镇、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的全面建成,“乘着高铁游丹凤”“踏着古道游丹凤”“坐着飞机游丹凤”,丹凤县将开辟大秦岭旅游的崭新天地。(李小龙)
贾平凹 秦岭和秦岭中的我
贾平凹老师曾经在长篇小说《山本》里写过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也是最中国的山。
在本次论坛上,贾平凹再次向我们阐释了他心中的秦岭,那庞大和丰富是没有形容词的,只能说“其深如海”。他说,在里边无数的奇峦异峰,有的半截截在云中,有的终年冰雪覆盖,有的则顶端之上是湖泊海水。在里边无数的河水,向北流到了黄河,向南流到了长江,西高东低地统统朝东去,竟也有倒流的河。在错综复杂的沟岔里,有的住着大动物,虽然大象、老虎已经没有了,仍有着黑熊、花豹、羚牛、野猪,他们孤独寂寞,不动声色,慵懒从容,不怒自威。有的沟岔里住着小爬虫、穿山甲、蝎子、刺猬、马蜂、蜈蚣和蛇,各有独门绝技。有的沟岔则住着各种各样的鸟类,飞起来遮天蔽日。
谈起家乡,贾平凹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就是秦岭的,老家在商洛,商洛属于秦岭的东南部,距关中大平原仅一百多公里。就因商洛在秦岭深处,长期以来它成了闭塞偏远的代名词。但是关中大平原号称八百里,而商洛也有着沿着丹江的六百里商於道。中国文化里有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之分,而商洛正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区,所以商洛既有中原文化的宽博雄沉,也有着楚文化的秀美和浪漫。”
他说,商洛流行甚广的民谣是“土豆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土豆糊汤疙瘩火是真实的生活写照,除了神仙就是我却是一种无奈和悲凉的自嘲。在他经历了极端的贫穷后,也知道了世界并不就是深山,知道了山外还有西安,还有北京,知道了中国之外还有欧洲和美洲。抬头望着天空上飞过的飞机,他开始蠢蠢欲动,向往着挣脱掉绳索和穿在身上的树皮兽皮,走出秦岭,到城市去。“但秦岭又给了我生命中好多好多另外的特质,让我之所以成了我,而不是别人。”比如,他能吃苦,他曾经在一篇回忆商洛农村生活的文章里写过:“苦难在农村,快乐又在苦难中。”
作为一名作家,文学写作是他的生活方式。“我清楚我存在的意义,那就是用我的笔在记录当下的中国,在思考黑暗与光明,在叙述我和我的上辈和我的儿女这么几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贾平凹说,40多年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秦岭,写秦岭里的商洛,对他而言,那是他的根本,是他的能量源,是他的文学根据地。
“世事在天翻地覆地变化着,我对秦岭和对秦岭中的商洛感情始终不变。当今,保护秦岭、安顿家园,这开始成为社会的共识、人民的向往,而我,有责任做的也只能做的就是以笔为旗,摇旗呐喊。中国有秦岭,商洛又在秦岭中,这是上天的恩赐。祈祷着商洛人和秦岭里所有人告别贫困,远离慌张,心里无忧虑,脸上有笑容,对老人敬重,对孩子怜惜,热情地从事工作,爱情也洋溢着浪漫。”贾平凹期待地说道。(刘媛)
汪晖 我重新认识中国的起点
“再次回到商洛,真的是变化好大,能说的话也许是有限的,但感慨却很多。”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表现得极为兴奋。
汪晖差不多30年前,在商洛山阳县生活过一段时间。当年,他们下乡都是骑自行车,一个区、一个乡、一个村到处跑,使得他对商洛很有感情。汪晖说,他重新回来,看到现在商洛的变化,非常有感触。“这是惊人的一个变化,我觉得很难想象。”他说,最明显的是交通改变,当年从西安到山阳坐车大概要八九个小时,而现在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这让他很惊讶。
“第二个是生态的变化”。汪晖说,当年,林木砍伐比较严重,所以水土流失就比较严重,人均土地面积非常少。而他这次沿途走来,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绿水,当得知商洛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到了67%,他觉得这是奠定今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汪晖觉得,第三个是市政基础建设的变化。商州区及丹凤县城市容,让他眼前一亮,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商洛的印象。
将记忆中30年前的商洛抽取出来与如今的商洛进行对比,并经过反复疑问、思考,汪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经过30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成绩举世瞩目,而商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商洛的变迁来看待中国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中国复杂的国情和来之不易的成就。在汪晖看来,一方面商洛像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有着良好的公路网线、铁路网线,而另一方面是商洛发展的不平衡,人均经济总量小、贫困规模大,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个发展的不均衡。然而,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正在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商洛是探索中国发展的一个独特的试验田,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经验。它在30年前给我震撼,30年后又一次给我震撼。商洛,是我重新认识中国的起点。”汪晖对商洛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胡蝶)
刘吉发 秦岭龙脉在商洛
长安大学教授、长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发在本次论坛上的演讲让人深思,他就商洛将生态价值与文化优势相结合,打造商洛秦岭龙脉文化品牌进行了全面阐释。
刘吉发认为,商洛因秦岭而存在,也因秦岭而成为东方文化的时代坐标。“秦岭最美是商洛”标识着商洛的生态价值,“秦岭龙脉在商洛”则标识着商洛的文化价值。秦岭生态与秦岭文化的二维互动,更能够把商洛打造成秦岭腹地的璀璨明珠。
刘吉发说,人类文化因自然生态而人文生成,秦岭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从“秦岭最美是商洛”到“秦岭龙脉在商洛”,标识着人们审视商洛的视角从生态价值到文化价值的位移。商洛文化创新发展的龙脉定位,合乎秦岭龙脉传承创新的文化逻辑。秦岭南北分界,横跨1600公里,而东秦岭因商於古道穿秦岭而过,构成了大秦岭人文脉道的历史承载,赋予了“秦岭龙脉在商洛”的文化内涵。沿商於古道留下了诸多龙脉符号,从秦岭界标沿丹江而下,从黑龙口到引龙寺,从二龙山到东龙山,从白龙峡到黑龙峡,基于秦岭南北通道而形成的人脉通流,进而所升华的大秦岭龙脉文化乃商洛独有。
他认为,山为龙,水为凤,山水相连,龙凤呈祥,这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和谐之美。如果说秦岭为龙,那么丹水则为凤,龙凤文化是秦岭山水文化的精神具象。商洛龙凤文化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基因。位居秦岭的牧护关正是商洛打造秦岭龙脉文化展示区的绝佳之地,进而沿丹江打造商洛龙凤文化体验带,建立以龙凤为标识的秦岭山水文化博物馆,让人们尽情品味秦岭山水文化的人文魅力,它合乎当代中国人文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他说,打造秦岭龙脉文化的商洛坐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维优势。“秦岭龙脉在商洛”,作为一种响亮的文化标识,可以衍生出大秦岭龙脉文化传承带,形成“以龙为轴,龙凤为体”的秦岭龙脉文化生态链,从而让商洛因秦岭龙脉的文化标识而走向世界。
(李小龙张珍珍)
王若冰 大秦岭与商洛文化旅游
天水日报社副总编辑、大秦岭研究专家王若冰著有“大秦岭”系列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渭河传》《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走读汉江》,散文集《走笔山河》,随笔集《山河回望——王若冰说大秦岭》等,他是“秦岭文化”和“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概念的首倡者。
在本次论坛上,王若冰介绍到,他与秦岭结缘很早,陆续有研究,但深入开展大秦岭研究是从2004年7月开始的。那年他从天水市出发,行程1600多公里,完成了对绵延中国内陆的秦岭山脉的历史、地理、文化、旅游的考察。他说,从那时起,就对秦岭着了迷,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王若冰说,研究秦岭多年,第一次把他推上演讲台的是商洛,那是在商洛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上。商洛这片古老大地上古风犹存,大秦岭腹地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景观让它独具魅力。秦岭与旅游的结合,商洛提议最早,旅游的理念和概念不断创新,多年持续举办秦岭旅游节,也做得最成功。秦岭的各个地方都有美景,商洛先后开发建设了金丝峡、牛背梁、木王山、天竺山等一大批景区。“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个品牌创意非常好,把商洛旅游带起来了。商洛丰富多彩、韵味独特的历史与民间民俗文化,成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
对于商洛文化旅游的发展,王若冰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说,要认真总结商洛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持续发力、再接再厉,不断扩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积极复制金丝峡、天竺山等景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要以秦岭为龙头,以秦楚文化发祥地和秦头楚尾为核心,以金丝峡、天竺山、牛背梁、木王山、秦楚古道、秦楚古长城、商於古道等景区景点为开发建设重点,打造品牌景区,形成旅游环线,进一步做大做响“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让大秦岭文化旅游真正成为商洛的金山银山;要充分发挥好商洛人文历史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比如利用四皓景区结合现代研学旅游,推出四皓风骨与中国传统精神普及与教育;利用商山、商鞅城遗址,凸显商洛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地位;利用丹江和商於古道,呈现商洛自然山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用好、用足贾平凹这张名片,加快商洛旅游转型升级。(董楠)
王舒 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演讲的既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大咖”,同时也有像丹凤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舒这样的践行者,他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丹凤答案。
他说,丹凤地处以生态为特色的大秦岭旅游圈中,森林覆盖率达70%,是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旱码头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素有“丝绸之路内陆通道”之誉的商於古道在县境内绵延一百余里,亦是一片革命热土,至今留有许多红色革命遗迹和动人故事。
但怎么才能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他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丹凤县始终坚持文旅融合理念,先后邀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浙江远见、西北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围绕建设商於古道文化核心区、全境式秦岭旅游度假首选地、秦岭低空旅游体验地三大目标,打造秦岭人文旅游度假目的地,为丹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说,在具体的操作上,丹凤县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围绕“秦岭深处的中国记忆”——商於古道这一大名片,在景区、特色古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中,坚持融合理念、注重特色挖掘。比如丹江漂流景区巧妙地将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漂流故事贯穿其中,棣花古镇依托贾平凹这张文化名片,毛坪村突出打造北纬33°生态茶乡、马炉村突出弘扬全国劳模刘西有精神。目前,全县先后建成两个国家4A级景区,4个国家3A级景区,初步形成了人文游、山水生态游、红色游、乡村游、空中游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他说,与此同时,丹凤着力开发特色产品,拓展文旅融合途径。比如打造出商洛首部大型实景演艺《棣花往事》,开发出秦岭艾草系列保健品、核桃系列产品、四皓纪念章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创商洛低空旅游先河,推动百年丹凤葡萄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不断丰富。同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丹凤文化旅游,着力打造提升“商於古道·丹凤朝阳”文化旅游品牌。
王舒表示,下一步随着西武高铁的建成通车和秦岭丹凤飞行小镇、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的全面建成,“乘着高铁游丹凤”“踏着古道游丹凤”“坐着飞机游丹凤”,丹凤县将开辟大秦岭旅游的崭新天地。(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