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了初心使命·英雄烈士谱
文章字数:1899

罗锦文


  1914年5月29日,罗锦文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一贫苦农民家庭。4岁那年其母病故,因其父远在县城行医,他便跟随在庾家河街开药铺的四叔罗鸿章生活。1930年秋考入洛南县职业学校学习蚕科专业,1931年秋考入洛南县初级中学。1932年秋考入西安广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学习,因勤奋好学,成绩在全年级始终名列前茅,外科知识、临床技术尤为超群。1934年12月10日,红25军在庾家河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适逢罗锦文回家探亲。他与父亲罗铭臣、乡医杨春荣拿出自己的药物,积极协助红25军军医钱信忠救治伤员。从护士学校毕业后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师。
  1936年到1937年,目睹西安事变和西安各界轰轰烈烈抗日救亡热潮的罗锦文,受各界人士抗日救国行动感染,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尤其是七七事变发生之后,从山西中条山、河北古北口、东陵沟、卢沟桥、张家口等前线辗转送往西安的伤病员与日俱增,各医院早已应接不暇。有的危重伤病员由于救治不及时在转运途中丧生。见此情景,立志抗日救国的罗锦文萌发组织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治伤病员的念头。
  罗锦文很快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多次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陈述自己的忧患情怀及抗战心志。得到“八办”的支持后,罗锦文通过秘密串联、写信、发电报等形式,联络从医的同学或亲戚朋友,动员他们加入前线救治伤员的行列中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正式组建成立。救护队由罗锦文任队长,队员由洛南籍青年吕书林、吕英杰、阎玉珍、崔海潮、罗惠民、曹民哉、罗惠文,西安籍青年胡秀英、刘世杰,长安籍青年董志侠,蓝田籍青年翟碧文,河南陕县青年苏道理,甘肃泾川青年荆璞等9男5女共14人组成,其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
  为尽快奔赴前线,罗锦文秘密与“八办”处长伍云甫取得联系,进而请示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回电,“如不怨苦可前来,这里十二分的欢迎。”1937年10月下旬救护队成员陆续在西安汇合。临出发前,罗锦文来不及和家长当面道别,仅以书信告知自己的行踪:“儿已与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事已就绪,不日即可出发前线。当这个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三岁的童子也料得到的。”“儿已退出股东,共折一半,合洋160元,七折八扣,吃亏不小,这也是儿自愿牺牲!”11月初的一个夜晚,在“八办”人员的帮助下,救护队员秘密登上一列“闷罐子”货车。在黄河岸边的潼关,罗锦文给家中打了长途电话,与父亲话别,并勉励小弟罗长恩“在家要孝敬长辈,好好读书,长大了为国出力。国不安宁,何以有家?”其书信和话语间,无不闪耀着一个热血青年的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
  救护队坐船渡过黄河到达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驻地山西省临汾县高公村,卫生部长姜齐贤在接待他们时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你们从白区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敬佩。”罗锦文带领全体队员在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受到隆重欢迎,左权副参谋长给予高度赞扬:“你们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当受到人民的尊重,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的好榜样!”
  八路军总卫生部对全体救护队员进行了分配,罗锦文等8人被分到前方野战总医院,罗锦文任手术室医师兼医疗学课程教官。他不辞劳苦,经常在日寇的炮火之中抢救伤员。1938年7月,贺龙师长率一二O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精锐部队激战,伤病员日渐增多。罗锦文就和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赶到一二O师卫生处工作。面对前线转下来的大批伤员,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哪里有战斗,哪里有伤员,罗锦文就出现在那里。晋西北的兴县、岚县、五寨、岢岚,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罗锦文常常在炮火轰击下为伤员赶做手术,阵地上不时能见到他紧张忙碌的身影。就是在这一时期,罗锦文经常与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一起工作。
  1938年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一二O师师直精锐部队挺进冀中,晋西北只留三五八旅。由于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长期夜以继日地工作,加之生活困难,常常只能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积劳成疾,高烧40度不退。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兼医院政委刘惠农劝罗锦文休息,他却坚持不下火线。1939年10月12日在岚县五里岗为伤员做手术时,罗锦文几次昏厥,醒来后仍继续工作。最终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5岁。
  罗锦文牺牲后,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时任洛南县长郝兆先为之题写挽联:“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全国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在古城街立碑纪念。
  (中共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