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项 比 较 论
文章字数:1582
若白
刘邦和项羽,是秦朝末年战乱中崛起的两位英雄人物。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因为刘邦是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为之作《本纪》,然而项羽虽是失败者,司马迁却仍然为之作了《项羽本纪》,这在中国正统的史书中是个例外,说明司马迁把项羽和刘邦同等看待。不过在《项羽本纪》篇末的“太史公曰”中,却给予项羽既客观而又不无同情的评价,意味深长。刘邦出身于秦朝社会底层一个小小的“亭长”,身上颇有些泼皮无赖习气,放荡,好骂人,甚至把读书人的帽子夺过来撒尿。萧何就当面说他:“王素慢无礼”。他手下的两员干将高起和王陵也当面说他“慢而侮人”。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属于官宦子弟。刘邦手下有好几个重要人物,如韩信、陈平等当初就是项羽的部下。韩信说:项王好发脾气,动不动暴哮如雷,甚至怒吼一声能吓倒千百人,但是不过只是“匹夫之勇”;有时虽显得很“仁慈”,其实只是“妇人之仁”;对部属赏罚不明,甚而背信弃约,目光短浅,嗜于酷杀,竟以欺诈的手段活埋了已经投降的秦兵20多万人,大失人心。更要命的是他胸无全局,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建议,不能用人。
刘邦虽然有些泼皮无赖习气,却有政治家的气量,一是能虚心听取下级的批评建议,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发现别人的长处,很有些“自知之明”。略录几例如次:
刘邦进入咸阳的秦王宫,发现秦宫辉煌雄伟,宫内金银狗马,珠宝美女,简直眼花缭乱,就不想走了。跟随他的樊哙叫他走,他不听。这时他的谋士张良就很郑重地对他说:正是因为秦始皇的无道,你才能到这里,如果你也想就此享乐,就是“助桀为虐”,就与秦始皇一样了。你应该听樊哙之言。刘邦就立即有所感悟,离开秦宫,退军霸上。
当时项羽势头正盛,为了避其锋芒,刘邦移居汉中,以待时机。这时他的部下有一个韩信,已投奔他几年了却不被重用。但是萧何在与韩信接触之后,发现韩信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人物。有一天晚上韩信就出走了,萧何连夜把韩信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刘邦就接受了萧何的建议,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汉中市现在还有一处“拜将坛”的遗迹。事实证明韩信在刘项斗争中确实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如陈平这个人物。陈平原来也是项羽部下,后来投奔刘邦,也是不被刘邦重用。这是因为陈平私德确有瑕疵,受到别人诋毁,但是有一个魏无知的人就向刘邦推荐陈平。魏无知对刘邦说,陈平私德确实有毛病,但他是一位有计谋有才干的人,当今正是用人之时,此人不可不用。刘邦就召见陈平,一番谈话,确认陈平是位有才智之士,就提拔重用了陈平。此人在刘邦项羽斗争中确实发挥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成了刘邦用人看大节,舍小节,不责备求全的典型。陈平后来在汉惠帝、汉文帝朝还当了宰相。
刘邦当了皇帝后,曾和大臣们有过一次总结经验的座谈会,他曾坦率地承认:在“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赞誉张良、萧何、韩信为“人杰”,承认自己有不如他们的地方,这恐怕在古代皇帝中是少有的,足以显示其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量。毛泽东同志在读史笔记中,一再称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项羽虽称雄一时,自谓“西楚霸王”,最后也只能乌江自刎,“别姬”而已。后来还在他那首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七律中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经典名句。
在这篇小札收笔之时,忽然想起毛泽东同志的一段教诲:“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所谓出主意就是谋划全局,作决策,制定方针政策;所谓用干部就是因事选人,看才干,看大节,不必求全责备,绝不可有“武大郎开店不用大个子”的小家子气。刘邦倒是给我们有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