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员之家的初心与传承
本报记者 王倩 李小龙
文章字数:3813

  吴全亮在明亮整洁的搬迁房里一边读《梁家河》,一边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代人的合影

  吴新力在认真填写扶贫手册
   
  65年前,爷爷吴全亮23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8年前,爸爸吴新力22岁,是丹凤县龙驹寨秋树坪村的一个小组长,因一心为民,积极向组织靠拢,通过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年前,孙女吴兰21岁,大学在读,在父亲和爷爷的熏陶下,自愿申请加入共产党,只为继续担起他们的使命,守住初心。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家三口人,祖孙三代,分别成长于三个不同的年代,却始终心向一块凑、劲往一块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楷模作用,将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作为最自豪的荣耀。
  10月24日,在丹凤县龙驹寨街办凤冠佳苑移民安置小区,记者走进吴全亮老人的新家,“党员之家”的牌子首先映入眼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吴全亮老人笑着说。
  在与吴全亮、吴新力、吴兰祖孙三人的交谈以及村干部的补充说明中,我们聆听了三代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故事。

舍生忘死上战场

  “1951年参军时,我刚过20岁,母亲舍不得我走,但父亲和我都很坚决。”如今88岁的吴全亮回忆起那段时光,语调缓慢,眼神坚定。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在丹凤县这个小山沟里,一个年轻劳力能顶不少事。当然,母亲最怕的还是战场,那可是命不由人的地方。尽管母亲不乐意,吴全亮还是走进了丹商独立营,训练不到一个月,就被转移到西安训练,没过多久,就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朝鲜了。
  “那时候不怕,就没在心里想过生死的问题,只一心跟着部队走,听从指挥。”到了朝鲜,在前方战场待了不长时间,吴全亮所在的连就被调到后方,负责新高三粮库的安全,站岗放哨、上山侦察是他们每天的任务。
  11月的朝鲜,已经寒深露重,一天晚上9点多,吴全亮和战友准备躺下休息,忽然警报响起,他们立即冲出防空洞察看,原来是敌军空投炸弹,引起粮库着火。一时间火势蔓延,吴全亮连忙组织战友进行扑火。没有水源和灭火工具,他们就用平常盖粮食的油布扑救,却发现油布易燃,吴全亮急中生智,迅速脱下身上的棉衣,用营房水壶里的水浸湿,抡起胳膊扑火,其他战友见状,也脱下衣服扑火,火势终于得到了控制。一个小时后,火苗终于被扑灭。 
  做完所有善后工作,天也快亮了。吴全亮和战友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新一天的巡逻站岗中。因为他们救火及时,为部队挽回了损失,吴全亮和几个战友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在战争时期,粮食多重要啊,那会儿只想着咋把粮救下,就没想自己。”吴全亮指着头上的伤痕,遗憾当年做得不够好,应该抢救更多粮食,为前方的战士做好后勤保障。
  这一次与大火的“厮杀”,虽然没有前方战场的血雨腥风,但也考验了每一名志愿军战士勇敢坚定、为国家舍生忘死的优良品质,更激发了吴全亮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坚决完成任务的责任心。
  有一次,连里正在组织大家学习文化知识,突然遇上敌军空袭,一块弹壳恰巧击中了坐在吴全亮前面的战友。“他就倒在我的怀里,血染了我一身,他和我还是老乡啊,我心里难过。”说到这,88岁的老人忽然哽咽,声音颤抖,泪流满面。静默了一会,老人接着说,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死亡,但也坚定了他战斗到底的决心。随后,他积极申请入党,要带着战友的心愿,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为国家作贡献。1954年,吴全亮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是他的光荣,也是他的责任,伴随了他一生。
  复员后,吴全亮被分配到柞水县粮站工作,但他放弃了,因为他心系家乡那一方山水和那里的人。秋树坪山大沟深、耕地少,吴全亮回来后当了大队队长,动员群众背石头、修梯田。他每天五六点起床,自己先背,给群众作表率。慢慢地,大队的耕地从犄角旮旯的70亩,增加到300多亩整齐的梯田,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在吴全亮的带领下,秋树坪大队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粮食更是全乡的高产大队,为此,1964年在商县杨峪河召开的全地区表彰大会上,吴全亮作为群英代表介绍了种粮经验。
  说到现在的生活,吴全亮不禁热泪盈眶。他说,今年看国庆大典时,他非常激动,为国家感到骄傲。同时,老人又黯然地说:“现在身子不得劲了,干不了啥,也做不成事,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了。”

热心忘我助脱贫

 
  如果吴新力没出那一场事故的话,现在的日子肯定过得红红火火。他是吴全亮最小的孩子,前面还有3个哥3个姐,母亲离世早,父亲一个人拉扯大他们兄弟姐妹,日子过得艰辛清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吴新力为人和善,腿脚也勤快,被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本身就热心,当了组长后更是为村上的事跑前跑后,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尽心尽力帮助。1991年,吴新力向党组织表明心迹,说他想入党,他觉得“入党是一种荣幸,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一年的时间,吴新力的所作所为通过了组织考验,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有了责任,他干事更卖力了。那时候,各村都在搞基础建设,吴新力带着一班人马给村上修路,白天带队在工地上干活,晚上还要“串门子”,为了一角地边、一棵柳树,一户一户上门劝说,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地跑,最终,所有难题被吴新力一一攻克,工程顺利进行。
  也就是这次修路中,吴新力在为村上购买基建材料时,乘坐的拖拉机发生侧翻,造成两腿4处骨折,腰椎还有粉碎性骨折。经过治疗,他的左腿还是留下了病根,走路一瘸一跛的,腰上也不能使大力气。这个意外一下子压垮了全家,1998年妻子与他离婚,留下一个4岁的女儿。家垮了,但他的精神没垮,他像父亲一样,自己想办法谋生抚养孩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他始终乐观坚强,并且教育孩子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乐观面对一切。由于身体原因,他只能在工地看大门挣钱,供应女儿上学。
  脱贫攻坚开始后,吴新力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他们居住的整个小组也要实施移民搬迁。2018年,他当了村上的监委委员,哪里需要他,就往哪里去。今年5月份,村上正在抓移民搬迁新房装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村上就派吴新力到搬迁小区督促落实。吴新力首先不是去动员贫困户,而是自己带头装修,这一举动给其他贫困户吃了定心丸。贫困户心定了,没有疑虑了,他才督促装修速度,一边动员,一边给需要的贫困户帮忙。
  在搬迁小区,吴新力发现贫困户周宝田装修的沙子不够用,他就赶忙帮他联系,还用小三轮车帮忙把沙子拉到周宝田楼下,再一袋子一袋子给他背到楼上。有的贫困户装修时资金不够,他就主动借钱给他们,好让他们早一点享受住新家的幸福。那几个月里,吴新力光是每月通话时间就有2000多分钟。有村民不解,说他像个傻子,国家给他啥好处了,让他一天跑前跑后的?吴新力说:“我享受了党的好政策,就要为党多出力多干活,要是身体状况好的话,我肯定要做更多。”在吴新力的努力下,秋树坪村贫困户搬迁入住的速度已经成了有名的“丹凤速度”。
  在近期的旧宅腾退工作中,吴新力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先拆我的,党员这时不带头,还等啥时。”吴新力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热心和忘我,赢得了村组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孙烈的称赞:“新力这人是个有担当的共产党员,是真的在为党干事,不愧是‘党员之家’出来的。”听到这,吴新力嘿嘿一笑,他说:“为党做多少都是应该的。”

信仰坚定的新青年

  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吴兰,没有经历爷爷那个战火纷飞、命不由人的年代,也不曾体验父亲那个闭塞落后的岁月,小时候的家庭变故,虽然让她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却更激发了不向苦难低头、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
  “我从爷爷和爸爸的身上学习到,不管啥时候,人的精神不能松懈,越是困境越是不能放弃,我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吴兰满脸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
  吴兰从小就刻苦学习,父亲在外打工,她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爷爷,不仅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由于发挥失常,她被专科学校录取,但没有击垮她顽强的意志,在专心攻读专业课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一些志愿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她的综合能力,也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渐渐地,她心中为社会多作贡献的火苗被点燃,想起爷爷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父亲为了村里的事情任劳任怨的精神,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也要入党”。2015年,吴兰成为一名党员,也顺利通过了专升本考试,继续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专科毕业时她被学校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升入本科后,吴兰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她要教书育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三代人的初心和使命。毕业前实习时,她在市区一家幼儿园当助教,幼儿吵、事情多,很多同学都不堪忍受,她始终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专心工作。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要轮流打扫,有的同学抱怨当老师为啥要扫厕所、倒垃圾,嫌脏嫌臭。不管是不是吴兰值班,她都积极地清理卫生间的角角落落。“我是来实习的,就得好好表现,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我觉得多脏多累都不怕,重要的是内心的干净和坦荡。”吴兰的实习表现受到了幼儿园老师的一致好评,理所当然地被学校评为优秀实习生。
  毕业后,吴兰顺利考到西安港务区的一所幼儿园,成了一名幼儿教师。“爷爷和爸爸传递给我的是担当和责任,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不断创新,为党为国多作贡献。”说这些话时,这个年轻女孩目光炯炯,笑意盈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祖孙三代,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点滴中显精神。爷爷,退伍不褪色,勇挑担子不怕苦;父亲,民生脱贫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女儿,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从他们一家身上真切地看到了家风的养成和传承,也看到了他们践初心担使命的勇敢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