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攻坚系列深度报道之六
筑牢防贫堤坝 巩固脱贫成果
本报记者 王倩
文章字数:3245
  “这个秋收成好,地里的庄稼、棚内的产业、树上的果子,都成着哩!”日前,商州区北宽坪镇韩子坪村脱贫户程志华笑盈盈地说,这都是脱贫攻坚搞得好,摆脱了贫困,人心里滋润!
  这个秋冬,也是检阅脱贫攻坚战果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尽锐出战,全力决胜冲刺脱贫攻坚。今年,我市镇安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深度贫困县中唯一在2018年脱贫摘帽的县。至今年底,我市其他县区将实现整体脱贫,所有贫困村将脱贫退出,预计脱贫45万人,全市贫困率将降至1.27%。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越容不得半点松懈,全力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非常关键。如何巩固已有脱贫成果、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后长期稳定不返贫,如何托起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打好“两业”牌 持续稳增收

 
  深秋的蟒岭层林尽染。韩子坪村的程志华最近忙地顾不上赏秋景,他看着棚里一颗颗伞柄厚实、根蒂粗短的香菇,满脑子都是咋样及时保质保量地采摘,卖个好价钱。妻子患病,帮不上忙,一万袋的香菇全是他一人经管,累是累了点,但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他话语里都是喜悦和满足。现在的光景,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被识别为贫困户时,程志华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家里一穷二白。韩子坪村山高人稀,有种植香菇的传统,但程志华没胆量更没信心种植。脱贫攻坚开始后,村支书为发展壮大香菇产业,带头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指导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程志华看在眼里,也动了心。2016年,他在政策帮扶下种了一万袋香菇,当年就脱了贫。合作社同时带动脱贫的菇农有七八户。
  但是,受地理位置和中间商的影响,韩子坪村香菇的利润被不断压缩,一直处于产品链的低端。这再次让菇农叫苦不迭。“咱们有质量上乘的原材料,为啥不能做深加工,把产业链延长,占领市场的上风口。”村支书程东来想到了办香菇酱加工厂,自己产自己消化,激发村民种植的积极性,稳定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在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和中邮集团资金帮扶下,韩子坪五峰食用菌加工厂顺利建设并投产,2018年产香菇酱120万瓶,消化了全村30万袋的香菇。通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香菇酱销往全国。今年,香菇厂不仅解决了30多人就业,还带动周边村114户发展食用菌。附近菇农再也不为香菇销路问题发愁,也不怕增收无门路,群众发展产业的兴致更浓了。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的兴旺是村民是否能稳定增收的关键一环。韩子坪村是商州区食用菌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典型做法,延伸产业链的举措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脱贫攻坚期,全市各贫困村立足实际,聚力培育菌果药畜“4+X”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电子商务四大支柱产业,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至目前,全市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实现长足发展,产业扶贫受益贫困群众15.27万户53.3万人,收入超过12亿元,户均收入8400多元。然而,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产业不但要立得住,还要长足兴旺。为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我市继续深化“三带一创”产业开发扶贫模式,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着力破解扶贫产品销售难问题,有效带动困难群体增加收入。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市大力抓好就业扶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制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比例。“产业”和“就业”互补,不断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果,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织密保障网 筑牢防火墙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健康扶贫至关重要。而在健康扶贫中,对贫困户而言最主要的是保障政策的落实。
  60岁的金芝霞是商州区夜村镇村民,说起三年前的病她还有些后怕。“当时查出大病,全家人都懵了,要不是了解到有健康扶贫的政策,及时做了手术,现在真不知道会是啥个样子!”靠种几亩农田过活的金芝霞,家里还有一个因患脑梗导致半身不遂的老伴,日子过得很是紧巴。没有扶贫政策的话,她拿不出那么多钱治病,只能拖着。当时做完手术,她在医院就享受了“一站式”健康扶贫服务,最后算下来没花多少钱。现在的定期复查,也有政策支持可以报销,让她没了后顾之忧。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全市健康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总目标,按照“一手抓精准施治减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增量”思路,以“576”标准为导向,强力推进政策落实,基本建立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和全市统一的健康扶贫信息数据库,为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做足准备。目前,全市健康扶贫对象14.66万户,其中因病致贫1.29万户,县城内定点医院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163个,全市贫困人口就医条件显著改善,今年因病致贫户较2017年减少2.1万户。
  据介绍,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应始终坚持健康扶贫两手抓,统筹落实“减存量”政策措施和“控增量”预防工作,完善“三重保障”机制,结合贫困人口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提供健康教育处方及指导,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使家庭医生真正承担起群众健康和费用“守门人”的职责;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健康扶贫工作成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等贫困人口给予基本保障,加大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力度。认真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精准资助各学段贫困家庭学生,建好管好镇办寄宿制学校和镇村小规模学校。均衡配置教育、医疗人才资源,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管护 发挥长效作用

  今年春季的一天,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三组村民吕宗成发现自来水管流不出水来,左看右查,他还是没找到原因。出门一打听,原来附近的六七户都没水了。“脱贫前全村的水电路都是全面升级了的,啥都是好好的啊,现在脱贫了,就没人管了吧。”吕宗成带着意见到村委会找“说法”。听到消息后,村上组织人员马上实地查看,查来查去才明白,原来是由于干旱导致水位线下降,原来的水管太细,水压不够,导致进水口水流速减慢,供水出现短缺。
  找到了问题,想法子解决就是。可是,该找哪里解决?谁来为水管买单?谁来重新挖管道?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村委会一班子人明白了一件急需解决的事:今天有水的问题,明天就有路的事,没人管没钱管没机制是不长远的。于是,今年7月,西华村成立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站,设立了一名站长,组建了一支五岗十员的队伍,按岗位定职责,分工明确,权属清晰,解决了村里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
  在脱贫攻坚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大投入,在贫困村推动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因条块分割多头管、权属不清无法管、无人无钱不能管等问题,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处于损毁和闲置状态。对此,市上在全市积极推广镇安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353”管护经验,采取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明确管护范围、管护权属、管护标准、管护资金、管护责任,做到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推动全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
  扶上马、再送一程。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充分认识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的重大意义,坚持“一手抓继续攻坚,一手抓巩固成果”,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尽锐出战,持续攻坚,强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和剩余贫困人口脱贫“清零”等工作,积极推广“户分三类、精准施策”经验,全面推行“三级预警”做法。出台《商洛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突出五大机制建设,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打好“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两场战役,不获全胜决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