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12壮士英名永垂“后死碑”
文章字数:4050
近日正在热播的抗战史诗电视连续剧《河山》,再现了陕西子弟兵在山西省中条山抗击日寇的悲壮历史。中条山麓留存着一块纪念碑,那是在抗战时期的“六六战役”期间,由陕军营长张玉亭和全营官兵为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友树立的,人称“后死碑”。在牺牲的28位战友中,有24个陕西子弟兵,其中商洛籍12人。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成为“系国家安危之要地”。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13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中条山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雄象征。
中条山麓留存着一块纪念碑,那是在抗战时期的“六六战役”期间,由陕军营长张玉亭和全营官兵为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友树立的,人称“后死碑”,意即先死的战友们,我们随后跟来慷慨赴死。在牺牲的28位战友中,就有24个陕西子弟兵,其中商洛籍12人。
如今,陕西子弟兵留下的“后死碑”,已成为见证抗日烽火的重要文物,具体位置是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它是由一块青石匆忙刻成的,石材不是很好,呈四棱柱体,面向黄河和身后的陕西大地。石碑没有娟秀的字体和精湛的刀工,看似粗糙却朴实无华。这块青石碑在岁月沧桑中,已度过整整80个春秋,字迹漫漶,人们隐约可看出青石凿琢而成的上部四周镌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背面的祭文是阴刻“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也,我英勇将士28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已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同人务以备棺安葬外,列叙英名,勒石纪念,以示家属云尔。”落款是:“大中华民国二八年六月吉日;陆军第一百七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二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张玉亭暨全营官兵敬立。”
风雨侵蚀的石碑左右,镌刻着抗日勇士的军阶、姓名、年龄及籍贯,共有28位,但依稀能辨别出的只有16人。后经山西省平陆县政协派人专门辨认,28名烈士中,最大的30岁,最小的22岁。有24名为陕西人,其他4人分别为河北、山东、甘肃天水和山西晋城。
陕籍24人名单如下:中士范生贵,逝年30岁,陕西岐山东南乡二堡二甲;下士袁冠武,逝年22岁,陕西镇巴泾洋镇;上等兵韩根元,逝年22岁,陕西城固南街;一等兵徐治帮,逝年21岁,陕西商县治安乡徐家村;一等兵潭清海,逝年25岁,陕西城固小河;一等兵赵天彦,逝年22岁,陕西蒲城东乡姚堡;一等兵王生才,逝年22岁,陕西礼泉安镇;一等兵李祥中,逝年26岁,陕西耀县北雷家岩;一等兵魏瑞生,逝年21岁,陕西商南南二乡四保;一等兵张金根,逝年30岁,陕西安康安海乡四保二甲;一等兵周盛泰,逝年19岁,陕西商南东广乡一保;一等兵汪家强,逝年19岁,陕西柞水凤翔河村二保;一等兵王善文,逝年25岁,陕西商南白家**麻沟;一等兵郝兴泗,逝年25岁,陕西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一等兵冯振祥,逝年25岁,陕西商县南家乡*增村;一等兵陈光有,逝年24岁,陕西长安三兴乡七保;一等兵李树云,逝年27岁,陕西商县西二乡张三村;一等兵李兴明,逝年25岁,陕西岚皋南乡五保一甲;一等兵傅青山,逝年24岁,陕西安康红口镇;一等兵*高智,逝年26岁,陕西商南大*乡一保;一等兵候谙银,逝年20岁,陕西商县上沙十村;一等兵孙志成,逝年24岁,陕西安康一*中保;一等兵任炳杨,逝年27岁,陕西商南王家庄;一等兵吴京*,逝年21岁,陕西柞水东乡九间房(*代表该处碑文字迹不清楚,无法辨认)
“后死碑”上的甘肃天水籍士兵王振峻,还是在媒体的协助下才找到其家人的。
如今,新建成的“六六战役”纪念碑矗立在晋西南的黄土地上,雄壮巍峨。它和碑亭下的“后死碑”遥相呼应,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荣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们,更加珍惜眼前和平的安宁生活。
1938年7月,一支由3万多名陕西子弟组成的队伍裂袍为旗、兵出潼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这支陕籍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陕西。而陕军也有2.1万人阵亡在中条山上、黄河岸边,占出征总人数的70%,陕西子弟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卫了家乡,惊天地泣鬼神,名震华夏。
而最为惨烈的是1939年6月的“六六战役”。此次战役发生在茅津渡。茅津渡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是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据守此地的是李兴中将军率领的陕军第四集团军第96军。
日军的进攻是从1939年5月29日开始的,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显示着大战即将打响。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猛烈的炮火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扯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中条山古老的山峰……日军一改常规,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发起了扫荡攻势,并且是兵分九路一齐杀来。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洪池乡,在洪池乡设防的是陕军九十六军一七七师。战斗一打响,一批批士兵便倒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战斗间隙,一O二九团三营营长张玉亭找来一块石碑,由团部罗副官撰文,请当地石匠刻石,留下了这块弥足珍贵万世流芳的“后死碑”。
石碑刻好后,张玉亭拿出陕西的西凤酒,敬天敬地敬战死战友,然后把酒瓶摔碎在石碑上,说了句“后死者,不是怕死者,怕死不上中条山。”他称此碑为“后死碑”,即后死者为先死者所立之碑。祭奠一结束,张玉亭把枪一挥,带着剩余的士兵继续投入了战斗,很多人随即也战死沙场,他们的名字随着岁月流逝,大多被忘记了。
此次战役后,全国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题做了报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六六战役”再次顽强地将日寇拒于黄河北岸,但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多人,且大部分是陕籍将士。日军伤亡约5000多人。战后,日军在山西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立“后死碑”的营长张玉亭,1905年12月出生,三原县陂西镇张二册村人,早年投军,在驻扎汉中的陕军三十八军服役,因为作战勇敢被升职。抗战时随部队东出潼关,挺进晋西南中条山,率部阻止日寇长达三年之久。后换防到豫西巩义一带,守卫河防。1944年4月中旬,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张玉亭率部随第一七七师在巩县以东奋勇阻击,坚守虎牢关据点7个昼夜。虎牢关之役共毙伤日军2500多名,一七七师也伤亡400多名官兵。另外,在登汜、韩城镇和管道口的历次大战中,陕军均予日军以重创。张玉亭因战功任一七七师五二九团团长,是国军英勇抗战的“四大名团”之一。国共内战中,张玉亭所部参加了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战役,屡败屡战。1949年11月,张玉亭团随胡宗南集团撤退到成都,1950年1月在川西茂县投诚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张玉亭复员回村任生产队队长,“文革”中因“历史反革命”遭受迫害,拨乱反正后被平反。平反后的当年,张玉亭即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中条山,在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待了很久,向家人讲述当年战斗的情形,还在“后死碑”前燃香祭祀死去的战友。后来,张玉亭担任咸阳市政协副主席,在他的呼吁和西北大学教师、陕军子弟张恒的奔走下,秦晋两省共同出资修建了“六六战役”纪念碑,成为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近周折,“后死碑”上的殉难者大部分陆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和家人取得联系,把这份荣光回馈故里。“共产党为国民党办烈士”,在海内外引起轰动。1991年7月,抗战老兵张玉亭去世,享年86岁。
80年过去了,曾经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如今已是果树飘香的沃野,只有中条山下的“后死碑”仍默默地屹立着,一阵山风吹过,仿佛在喃喃自语般向天地讲述那场惨烈的战役。是啊,我们无法想象这就是当年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无法想象当年站在这里的一群陕西子弟兵视死如归的情景,唯有无尽的震撼和感动在心中翻涌……
历经风雨浸蚀的“后死碑”
中条山战役中的陕军将士(资料图片 )
六六战役缴获的日军武器(资料图片 )
近日正在热播的抗战史诗电视连续剧《河山》,再现了陕西子弟兵在山西省中条山抗击日寇的悲壮历史。剧中的主人公卫大河,率领陕军加强团英勇抗战,御敌于中条山上,拼杀在黄河岸边。他们中的好多人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就像一颗匆匆划过苍穹的流星,其中28位烈士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名字刻在“后死碑”上;而立碑的后死者也是幸运的,因为这碑也是为他们而立!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成为“系国家安危之要地”。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13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中条山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雄象征。
中条山麓留存着一块纪念碑,那是在抗战时期的“六六战役”期间,由陕军营长张玉亭和全营官兵为已经壮烈牺牲的战友树立的,人称“后死碑”,意即先死的战友们,我们随后跟来慷慨赴死。在牺牲的28位战友中,就有24个陕西子弟兵,其中商洛籍12人。
见证抗日烽火的“后死碑”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当年那场战斗结束后,官兵们从前沿阵地上运回了阵亡烈士的遗体,匆匆安葬,并立碑为念,还栽下两颗幼小的翠柏。墓冢在石碑后百米处,多年后因修建水库,烈士遗骨淹没于水下,唯有“后死碑”存留下来。如今,陕西子弟兵留下的“后死碑”,已成为见证抗日烽火的重要文物,具体位置是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它是由一块青石匆忙刻成的,石材不是很好,呈四棱柱体,面向黄河和身后的陕西大地。石碑没有娟秀的字体和精湛的刀工,看似粗糙却朴实无华。这块青石碑在岁月沧桑中,已度过整整80个春秋,字迹漫漶,人们隐约可看出青石凿琢而成的上部四周镌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背面的祭文是阴刻“芮城县之倭寇以步骑炮兵联合二千余,经风疙瘩向我三路进犯,我全营官兵英勇奋战,坚守阵地,奋勇抵抗,酣战终日,歼敌数百,战果辉煌,致敌终于胆怯而逃蹿。是役也,我英勇将士28人,俱以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民族而壮烈牺牲,其浩气诚足已激励国人,光耀千古,精神不死。同人务以备棺安葬外,列叙英名,勒石纪念,以示家属云尔。”落款是:“大中华民国二八年六月吉日;陆军第一百七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二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张玉亭暨全营官兵敬立。”
风雨侵蚀的石碑左右,镌刻着抗日勇士的军阶、姓名、年龄及籍贯,共有28位,但依稀能辨别出的只有16人。后经山西省平陆县政协派人专门辨认,28名烈士中,最大的30岁,最小的22岁。有24名为陕西人,其他4人分别为河北、山东、甘肃天水和山西晋城。
陕籍24人名单如下:中士范生贵,逝年30岁,陕西岐山东南乡二堡二甲;下士袁冠武,逝年22岁,陕西镇巴泾洋镇;上等兵韩根元,逝年22岁,陕西城固南街;一等兵徐治帮,逝年21岁,陕西商县治安乡徐家村;一等兵潭清海,逝年25岁,陕西城固小河;一等兵赵天彦,逝年22岁,陕西蒲城东乡姚堡;一等兵王生才,逝年22岁,陕西礼泉安镇;一等兵李祥中,逝年26岁,陕西耀县北雷家岩;一等兵魏瑞生,逝年21岁,陕西商南南二乡四保;一等兵张金根,逝年30岁,陕西安康安海乡四保二甲;一等兵周盛泰,逝年19岁,陕西商南东广乡一保;一等兵汪家强,逝年19岁,陕西柞水凤翔河村二保;一等兵王善文,逝年25岁,陕西商南白家**麻沟;一等兵郝兴泗,逝年25岁,陕西洛南北良乡五保四甲;一等兵冯振祥,逝年25岁,陕西商县南家乡*增村;一等兵陈光有,逝年24岁,陕西长安三兴乡七保;一等兵李树云,逝年27岁,陕西商县西二乡张三村;一等兵李兴明,逝年25岁,陕西岚皋南乡五保一甲;一等兵傅青山,逝年24岁,陕西安康红口镇;一等兵*高智,逝年26岁,陕西商南大*乡一保;一等兵候谙银,逝年20岁,陕西商县上沙十村;一等兵孙志成,逝年24岁,陕西安康一*中保;一等兵任炳杨,逝年27岁,陕西商南王家庄;一等兵吴京*,逝年21岁,陕西柞水东乡九间房(*代表该处碑文字迹不清楚,无法辨认)
“后死碑”上的甘肃天水籍士兵王振峻,还是在媒体的协助下才找到其家人的。
如今,新建成的“六六战役”纪念碑矗立在晋西南的黄土地上,雄壮巍峨。它和碑亭下的“后死碑”遥相呼应,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永远铭记那些为了国家荣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们,更加珍惜眼前和平的安宁生活。
陕西子弟兵血战中条山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年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没有打进陕西?他们能占领东北,占领北平、华北,继而攻陷上海、南京,甚至还占领武汉、广州,能从华中和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当时的陪都重庆,为什么没有取道关中直奔西南?自古以来,兵家进取四川大都选择蜀道,难道日本侵略者就不知道这些?不是他们不想进攻陕西,而是他们打不进来,因为横挡在他们面前的三百里中条山、川流不息的黄河岸边,有一支不惜命的军队,这就是我们的陕军壮士,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了日本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防线,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家乡,也保住了大西北和大西南,使关中大地免遭战火涂炭,三秦父老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这支英雄的部队就是由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杨虎城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1938年7月,一支由3万多名陕西子弟组成的队伍裂袍为旗、兵出潼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这支陕籍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陕西。而陕军也有2.1万人阵亡在中条山上、黄河岸边,占出征总人数的70%,陕西子弟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卫了家乡,惊天地泣鬼神,名震华夏。
而最为惨烈的是1939年6月的“六六战役”。此次战役发生在茅津渡。茅津渡位于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是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据守此地的是李兴中将军率领的陕军第四集团军第96军。
日军的进攻是从1939年5月29日开始的,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显示着大战即将打响。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猛烈的炮火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扯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中条山古老的山峰……日军一改常规,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发起了扫荡攻势,并且是兵分九路一齐杀来。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洪池乡,在洪池乡设防的是陕军九十六军一七七师。战斗一打响,一批批士兵便倒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战斗间隙,一O二九团三营营长张玉亭找来一块石碑,由团部罗副官撰文,请当地石匠刻石,留下了这块弥足珍贵万世流芳的“后死碑”。
石碑刻好后,张玉亭拿出陕西的西凤酒,敬天敬地敬战死战友,然后把酒瓶摔碎在石碑上,说了句“后死者,不是怕死者,怕死不上中条山。”他称此碑为“后死碑”,即后死者为先死者所立之碑。祭奠一结束,张玉亭把枪一挥,带着剩余的士兵继续投入了战斗,很多人随即也战死沙场,他们的名字随着岁月流逝,大多被忘记了。
此次战役后,全国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题做了报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六六战役”再次顽强地将日寇拒于黄河北岸,但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及失踪官兵达8800多人,且大部分是陕籍将士。日军伤亡约5000多人。战后,日军在山西运城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会场上,仅阵亡军官的骨灰罐就摆了1700多个……
“后死碑”引起世人关注
2005年7月,《西安晚报》以“寻访后死碑”为题报道此事。2013年6月,凤凰台《冷暖人生》栏目以“后死碑记”作了专访。立“后死碑”的营长张玉亭,1905年12月出生,三原县陂西镇张二册村人,早年投军,在驻扎汉中的陕军三十八军服役,因为作战勇敢被升职。抗战时随部队东出潼关,挺进晋西南中条山,率部阻止日寇长达三年之久。后换防到豫西巩义一带,守卫河防。1944年4月中旬,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张玉亭率部随第一七七师在巩县以东奋勇阻击,坚守虎牢关据点7个昼夜。虎牢关之役共毙伤日军2500多名,一七七师也伤亡400多名官兵。另外,在登汜、韩城镇和管道口的历次大战中,陕军均予日军以重创。张玉亭因战功任一七七师五二九团团长,是国军英勇抗战的“四大名团”之一。国共内战中,张玉亭所部参加了西府、陇东、荔北、扶眉等战役,屡败屡战。1949年11月,张玉亭团随胡宗南集团撤退到成都,1950年1月在川西茂县投诚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张玉亭复员回村任生产队队长,“文革”中因“历史反革命”遭受迫害,拨乱反正后被平反。平反后的当年,张玉亭即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中条山,在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待了很久,向家人讲述当年战斗的情形,还在“后死碑”前燃香祭祀死去的战友。后来,张玉亭担任咸阳市政协副主席,在他的呼吁和西北大学教师、陕军子弟张恒的奔走下,秦晋两省共同出资修建了“六六战役”纪念碑,成为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近周折,“后死碑”上的殉难者大部分陆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和家人取得联系,把这份荣光回馈故里。“共产党为国民党办烈士”,在海内外引起轰动。1991年7月,抗战老兵张玉亭去世,享年86岁。
80年过去了,曾经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如今已是果树飘香的沃野,只有中条山下的“后死碑”仍默默地屹立着,一阵山风吹过,仿佛在喃喃自语般向天地讲述那场惨烈的战役。是啊,我们无法想象这就是当年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无法想象当年站在这里的一群陕西子弟兵视死如归的情景,唯有无尽的震撼和感动在心中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