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为劳模刘西有写过诗
远洲
文章字数:1913
  立冬后气温骤降,星期天的梦还倦宿在被窝里,桌子上手机吱吱吱吱震动了。披衣下床,是文友冯旭红的电话,他问我还找得到当年我写全国劳模刘西有的诗,县自然资源局要搞活动朗诵。这突如其来的问话,顿时叫我有点蒙,我说找不到了。他说他再从网上找一找,就挂了电话。稍倾,电话又响了,他说找到了,网上有。并且把我当年写的组诗《大山忆录》微信给我。我再无睡意了,打开微信文档,两首诗跃然眼前,一首是《十二把镢头》,另一首是《最后一次回眸》。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心里暗暗窃喜。现在读来,诗意太直白了,没有一点诗的技巧。但情感是真挚的,诗也是有内容的,不是故作高深或者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起码在此时此刻,劳模刘西有带领马炉群众与艰苦的环境做斗争,开垦田地植树造林修路修水库的脱贫致富的事迹依然萦绕于心,还是深深地感化着我。我也为自己当年能写下这一组诗庆幸。常有作家诗人谈创作体会时说,作品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写这一组诗的时候我刚学写诗时间不长,完全是用写实的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句构成的。完全是刘西有的事迹推着我一气呵成的,没有过多的雕琢,文字也有点欠推敲,更不理会所谓的境界意象幻觉之类。完全是受具体故事本身所具有的诗意驱动,单向思维而成的。
  记得这组诗写了四首,那两首诗的诗稿像羽毛一样如今也不知飞哪了,连一点影子都没有,毕竟距今快三十年了,这期间我写了七八百首诗,绝大多数诗是记不住标题的。写这组诗的缘由是,当时我在宣传部门工作,领导安排我去月日乡马炉村采访已故全国劳模刘西有的事迹,写成事迹报告,商洛地委决定要在全商洛宣传刘西有。我在马炉住了一周,走访当年和刘西有一起创业的群众,许多人含着眼泪向我生动讲述刘西有生前的故事,对带领他们致富的村支书刘西有充满了无限的深沉的怀念。我迄今记得西康组那位共产党员与刘西有并肩挥舞着镢头开垦梯田,起早贪黑,带着水壶和干粮,一天只吃一顿饭的故事。我迄今记得有个懒汉把刘西有给他的山萸树苗整捆埋在地里做应付,后被刘西有发现,并帮助他一棵一棵重新栽种在他房前屋后,到后来小树长大挂果,山萸涨价,他几年间致富翻身后,每当入夜月亮照在他家院子时,他都要面对刘西有的墓地,跪下虔诚地喃喃自语,感谢刘西有,感谢刘支书!在大量翔实的事例中,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篇七八千字的报告,写成后仍觉得余犹未尽,又写了这组诗表达我对劳模的景仰,那时候我并没有把握把诗写好。
  值得回味的是,这组诗写成之后,我拿给当时在丹凤县当文化局局长的著名杂文作家屈超耘老师看,征求他的意见,不料想他给予充分肯定,并说他要推荐给省上一位主管宣传的同志予以发表。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约在2005年左右,已退休定居长安的屈超耘老师,让他儿子刘丹影把这一组诗退还给我,并附一页短笺,说这组诗是从美国邮递回来的,那位当年主管宣传的领导退休后去了美国。这组诗虽然未能发表,但我对这种为作者负责的人和事仍感动不已。天下任何事都是有起始归宿的,当年以写报告文学为主的著名记者魏钢焰,到马炉写了十二把镢头闹革命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已故著名作家京夫老师,我不知道他生前写了马炉什么。步二位老师的后尘,我因工作关系走访马炉,用幼稚的笔写下了这组分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得以传播,我也有幸矣。
  重读这两首诗,也使我反思几个问题,为谁写诗?写什么诗?诗意浓淡到什么程度才是诗?我的体验是:一、首先是给自己写诗,写自己的心灵,无论别人怎么看。其次为大众写诗,为能使人感动的苦难、善良、大爱、英雄行为写诗,为真善美、天地人写诗。这里的自己和大众,主要指的是诗的内容偏向。当代诗歌留给我的记忆是,要么一味地写英雄,写大不写小。要么一味地钻到自我的世界里,写感觉呓语,作茧自缚。这种忽左忽右的风向,就像风吹草地似的一边倒,使当代诗歌有了局限性。二、写能够让不同层次的读者看得懂能欣赏的诗。写有内容,有人间烟火味,情感浓郁的诗。自然万物皆可入诗。写有时代感、有力量和美感的诗;三、不可否认,诗意有浓淡之分,诗意再浓的诗,还是化开了好,就像糖块咖啡牛奶,化开了就有味,就怕化不开。比如酒,有60度的,也有50、40多度的,虽然酒精度数不同,不能说60度的酒是酒,低度酒不是酒,也不能说谁是好酒谁是坏酒。但前提必须是酒。人们常常以诗比酒,拿李白斗酒诗百篇做口头禅,可见诗和酒早已深入百姓心里了。酒不避官场坊间,官员喝官员的酒,百姓喝百姓的酒,大雅读大雅的诗,小雅唱小雅的歌。西凤、汾酒、五粮液、茅台,各有各的香型,只要不是勾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诗应满足不同读者的心理审美才好。但愿上苍眷顾,赐予我美妙的灵感,在夕阳即将来临的人生傍晚,多写几行能让我心灵安慰的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