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凤千余农民变身南京市民
文章字数:1321
 12月9日,记者用微信和梅晓静视频通话时的截图。
梅晓静和丈夫田宏新开的酸菜鱼土菜馆,经常有外宾光顾。(5月3日摄)
王庆久最初在南京市青岛路开办的火锅店(1989年5月1日摄)
耿健开办的陕西娃西安特色面馆,店内的小吃大受欢迎。(5月3日摄)
惠中保时不时还要客串拉面师傅(5月3日摄)
惠中保的拉面馆网红美食牛肉锅贴,顾客排着长队购买。(5月3日摄)

梅晓静(右)忙着分外卖单。因为菜品富有特色,外卖订单量十分可观。(5月3日摄)
 “惠宝记”生鲜牛肉是惠中保第二个网红产品(8月27日摄)
王庆久(左三)带南京朋友来商洛考察(8月7日摄)
山阳县青年张博在武关朋友支持下,开办了西安面馆,生意红火。(8月27日摄)
南京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南北菜品汇集于此,同时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也为丹凤人经营的面食提供了市场。这是著名的南京大排档,来南北客,品南北菜。(8月26日摄)

  本报讯(记者方立 方方)“感谢宁商协作好政策,否则,我们还在山里受穷,根本不可能成为南京人。”12月9日,我市丹凤县武关镇农民梅晓静拿出新办的南京户口本高兴地告诉记者。据南京市丹凤商会介绍,目前,丹凤农民在南京买房落户400多户1000余人。
  丹凤县是商鞅封地、四皓隐居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县。改革开放初期,武关镇青年巩建华兄弟率先走出大山,到南京学做拉面,学成之后开店,成为丹凤早期的致富典型。他们又带动武关老家的亲友到南京学手艺、开面馆。一带十、十带百,很快武关人在南京的拉面馆就小有名气。
  1994年,国务院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南京对口帮扶商洛。两地政府及时出台大力发展劳务业的政策,扶持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政府支持,乡亲互帮,让武关众多贫困户在南京打工脱贫。到1998年,南京市有拉面馆160多家,其中80%是武关人开的,从业者近千人。当年春节,南京市政府派出7辆大轿车送武关农民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又派车来接回南京,十分风光。商洛和丹凤县还在武关开表彰会,为到南京创业群众送行。
  梅晓静和丈夫田宏1994年到南京开面馆,2000年又改为中餐馆。去年元旦,他们扩大门店开办酸菜鱼土菜馆,安置老乡9人,生意十分红火。惠中保是武关人中生意做得较成功的,他拼搏10多年在南京买了房,并在市中心买下5间门面房,2011年成立公司,研制“惠记”秘方,其中“惠宝记”牛肉锅贴成为今年的网红食品,每天营业收入两万元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南京和商洛两市更是巧借东风扬大帆,加强劳务业在内的各项合作,仅去今两年组织专场招聘会、培训会30多场,开拓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推行惠税免税政策,激励农民进城创业。而在南京脱贫致富的大批武关人,早已把“帮亲帮邻”模式扩展到全县。近10年来,丹凤人在南京不仅从事餐饮业,还涉足房地产、建材、农产品营销、医药等行业。
  今年3月,南京市出台积分落户新政,让大批在南京创业的丹凤农民嬗变成南京都市人。记者先后采访了王庆久、田宏军、耿健等落户南京市的武关籍创业人员,他们对党和政府扶贫惠农政策赞不绝口,称能有南京户口就像做了场美梦。
  昨日,商洛市就业管理局劳务科科长贾民权说:“目前,丹凤县有6000多人在南京务工,年纯收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贫困人口在南京就业1139人,年纯收入2000多万元。”本版摄影: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