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春华秋实 三十年守正创新
文章字数:4761
编者按
12月19日,市委隆重举行商洛日报创刊60周年复刊30周年座谈会。市委书记陈俊、省报业协会会长刘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上领导马生龙、刘淑慧、赵晓东、熊道宇等到会祝贺。老报人代表张中山、朱轩堂,商洛日报社代表张建军、南书堂、鱼在洋,通讯员和读者代表郭夏季、姚泽西分别发言,回顾商洛日报发展历程,畅谈意见建议,共祝商洛日报越办越好。
坚守党报初心 牢记为民使命
奋力谱写媒体融合发展新篇章
商洛日报社机关党委书记、社长 张建军
1959年3月2日,《商洛报》正式创刊出版,创刊以来,商洛报始终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宣传格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1989年7月29日,《商洛报》复试1号首次同读者见面,1990年1月正式交邮局发行。复刊后的《商洛报》到《商洛日报》,用一篇篇感人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块块精美的版面,记录了商洛大地的发展变化。
回顾过去,光荣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归功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鼎力支持,归功于省报协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归功于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和广大热心读者的守望相助,归功于几代商洛报人的艰辛开拓和不懈奋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商洛日报》的发展与市委要求相比、与兄弟报社相比、与广大读者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将自加压力、正视短板、认真解决。
展望未来,报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举“党报姓党”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升商洛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将积极适应网络化、分众化、移动化需求,大力推进报业融合发展,在办好“一报一网两微一端”基础上,建立“中央厨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我们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走转改”活动,落实“三贴近”要求,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讲好商洛新故事,传播商洛好声音;我们将创新报业经营机制,下大力气扭转经营收入持续下滑局面;我们将大力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精心策划一批在全省叫得响的名优栏目,努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编辑、名记者,为报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万里征途远,秣马再启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永不懈怠,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作出应有的贡献。
唱响主旋律 服务新时代
商洛日报社机关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南书堂
《商洛日报》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策划宣传报道,有力引导社会舆论,有效服务中心工作。
——策划实施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主题报道。《商洛日报》推出“砥砺奋进追赶超越”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一些“商洛典型”“商洛经验”“商洛模式”得到广泛传播。
——组织开展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开设了“十九大精神在商洛”等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我市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策划实施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系列活动。以点面结合、文图结合、今昔结合、主副刊结合等多种形式,推出的“40年巨变看商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全景式报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商洛大地上的历史变迁和感人画面。
——组织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记者们或走进红色村镇,让众多见证者、参与者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或通过记录普通人物的奋斗经历,展现其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从“不堪行”到“变通途”》等具有历史厚度深度的作品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传播,产生了较大反响。
——策划实施了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报道。重点推出了“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在行动”等10多个栏目的系列主题报道,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仅去年一年,就有4篇报道得到了市委书记陈俊的批示肯定。我们不仅宣传成绩和经验,还通过采访调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履行48字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志存高远 有所作为
商洛日报社原总编辑 张中山
还记得《商洛报》复刊时,经费极为有限,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报社没有车,出差坐班车,住宿拣最简陋的旅店住,吃饭就在街头地摊买一碗面。办公楼没有启动资金,30位员工每人集资5000元开始动工。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宝庆同志说:“这在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商洛日报对全市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商洛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商洛最权威的新闻机关,因此,从社长总编到全体采编人员,都要树立“政治家办报,不能书生办报”的观念。要牢牢抓住“天线”和“地线”这两条生命线。“天线”就是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地线”就是社情民意。唯其如此,才能始终“围绕大局,唱响主旋律”,不会出格离谱。
二、加强采编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政治站位和业务素质。新闻学是一门学问,具有它的专业特点,编辑学、采访学,标题制作、版面设计,都要认真研究,使自己成为内行。编辑记者是报社的主力和骨干,他们的政治修养,业务能力,是决定报纸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报社应下足功夫,舍得投入。
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新闻舆论监督,从来都是党报的天职之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正能量”,希望市委领导能给报社撑腰壮胆。当然,批评报道应客观准确。这里我建议,报社可以办一份“送阅件”,把一些不宜公开发表的稿件或记者调查、群众来信,以“送阅件”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阅示,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砥砺奋进 再创辉煌
商洛日报社原社长 朱轩堂
《商洛日报》创刊60周年复刊30周年以来,紧紧围绕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了“党报姓党”的办报原则,报纸的权威性、政治性、导向性不断增强;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创新发行模式,改善发行条件,报纸的发行覆盖面稳步扩大;积极探索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及时创办了手机报、新网站,提高了媒体报道效率,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可视性;及时整合社厂资源,办报条件和报社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印刷厂的质量、信誉、效益,以及经营条件和技术设备稳步提升。
在报社新闻宣传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报纸的生动性、可读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制度、管理、纪律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泛的问题,偶有差错事故发生;采、编、排、印的有机衔接还不够优化,尤其是采、编、审力量薄弱,办报水平还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活,激励政策不足,职工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建议加强与其他地市报的交流和学习,努力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严肃性与生动性、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上积极探索;建议加强专栏、专刊、专题、专版建设,在深度挖掘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上下功夫,尤其要在重大题材、重要政策、重点问题上加强调研和报道;建议加强制度建设,突出“严、细、实、快”,形成一套既符合党报媒体发展规律,又体现商洛日报自身特点,针对性强、简便管用的制度体系;建议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党报职工的政治站位,努力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坚决杜绝重大差错事故发生;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用心守护“商洛山”
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鱼在洋
1989年《商洛日报》复刊的第一张报纸上就有“商洛山”文艺副刊。如今,文艺副刊成为商洛日报的名片,被读者誉为“高高山上一面旗”“商洛文学人的精神家园”“文学的圣地”。
“商洛山”是商洛作家成长成熟的摇篮,李育善、南书堂、王卫民、芦芙荭等本土作家把最好的作品发在“商洛山”上。同时,“商洛山”也培养了陈仓、陈毓、毛甲申、杨贤博等数十名青年作家,为商洛作家群壮大了力量。
“商洛山”副刊还关注商洛文学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精心组织了一批为商洛文化大市证明的深度报道,从1994年9月24日起轮番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我们以一个整版隆重推出的《举世瞩目的商洛作家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三代作家群的辉煌成就。省文联和省作协还专门在半坡博物馆民俗村邀请众多评论家研讨商洛作家群现象。不久,省文联的《新大陆》杂志还专门推出了一期“商洛作家群作品专号”。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商洛作家,我们精心策划了“商洛作家再进军”专版,显示了商洛作家的不凡实力。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践行初心使命,商洛作家记者再进军”采风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30年,2085期的“商洛山”见证了商洛的发展,也见证了商洛作家群名扬天下。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培养新人为己任,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商洛新故事。
我的最爱商洛报
洛南县景村中学教师 郭夏季
我是《商洛日报》的忠实读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90年代初,书报杂志都是稀罕物品,这时《商洛报》进入了我的视野,成为我工作闲暇时聊以充饥的精神食粮。
后来《商洛报》改名为《商洛日报》,一周出五期,内容也日趋丰富。再后来,一周增加到出六期,从黑白半彩色版到全彩色版,文学版《商洛山》、周二《经济特刊》、周四《社会特刊》等的出现,让我欣喜不已。
我也是《商洛日报》的剪辑珍藏者。我分类剪辑粘贴了对联、漫画、书法、绘画、插图、“商洛山”主题摄影、“商洛山”主题书法、教育教学论文等,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我还是《商洛日报》的基层通讯员,从2002年至今,一直持之以恒,笔耕不辍,连续十年被洛南县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荣获商洛新闻奖、洛南新闻奖。2014年,被《商洛日报》和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从最初的读者,到后来的通讯员,再到如今的特约记者,我一路追梦,砥砺前行。
宣传洛南是我的职责,唱响洛南是我的愿望。18年来,我或步行、或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或开着小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用满腔的热情、真实的图片、朴实的文字,来宣传华阳大地、洛水两岸的好景色、好人物、好事件和新气象、新方法、新举措,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我衷心地祝愿《商洛日报》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出彩!
我与报纸共成长
商洛学院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二学生 姚泽西
自我有记忆开始,便记得我的父亲尤其喜欢看报纸,我虽然看不太懂,但是上面各种有趣的图片深深吸引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到了报纸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知不觉,4G带来了媒体的盛宴,新的工具,新的形态,新的受众,新的方式,《商洛日报》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谨慎又大胆的踏出了新媒体时代步伐。
渐渐地,我发现手机上也可以看报纸了,发现微信上有了《商洛日报》的公众号,发现《商洛日报》有了自己的APP,还发现《商洛日报》有了自己的直播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见证它一步步改进,感受新闻与我们的生活越靠越近。
《商洛日报》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大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信仰、有追求的媒体是如何弘扬真善美的。这不禁也让我想起商洛学院的校训“博闻强志、正道直行”,这句校训与新闻工作也是有共通的,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知识,更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坚定理想与志向,走正道,行为直。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不断改变与进步的《商洛日报》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是一步步实现我记者梦的行为坐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商洛日报》的未来越来越好,为展现商洛文化、聚合商洛力量、引领商洛风气、传播商洛声音,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
12月19日,市委隆重举行商洛日报创刊60周年复刊30周年座谈会。市委书记陈俊、省报业协会会长刘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上领导马生龙、刘淑慧、赵晓东、熊道宇等到会祝贺。老报人代表张中山、朱轩堂,商洛日报社代表张建军、南书堂、鱼在洋,通讯员和读者代表郭夏季、姚泽西分别发言,回顾商洛日报发展历程,畅谈意见建议,共祝商洛日报越办越好。
坚守党报初心 牢记为民使命
奋力谱写媒体融合发展新篇章
商洛日报社机关党委书记、社长 张建军
1959年3月2日,《商洛报》正式创刊出版,创刊以来,商洛报始终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宣传格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营造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1989年7月29日,《商洛报》复试1号首次同读者见面,1990年1月正式交邮局发行。复刊后的《商洛报》到《商洛日报》,用一篇篇感人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块块精美的版面,记录了商洛大地的发展变化。
回顾过去,光荣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归功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鼎力支持,归功于省报协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归功于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和广大热心读者的守望相助,归功于几代商洛报人的艰辛开拓和不懈奋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商洛日报》的发展与市委要求相比、与兄弟报社相比、与广大读者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我们将自加压力、正视短板、认真解决。
展望未来,报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举“党报姓党”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升商洛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将积极适应网络化、分众化、移动化需求,大力推进报业融合发展,在办好“一报一网两微一端”基础上,建立“中央厨房”,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我们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走转改”活动,落实“三贴近”要求,紧贴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讲好商洛新故事,传播商洛好声音;我们将创新报业经营机制,下大力气扭转经营收入持续下滑局面;我们将大力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精心策划一批在全省叫得响的名优栏目,努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编辑、名记者,为报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万里征途远,秣马再启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永不懈怠,为建设创新美丽幸福商洛作出应有的贡献。
唱响主旋律 服务新时代
商洛日报社机关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南书堂
《商洛日报》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策划宣传报道,有力引导社会舆论,有效服务中心工作。
——策划实施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主题报道。《商洛日报》推出“砥砺奋进追赶超越”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一些“商洛典型”“商洛经验”“商洛模式”得到广泛传播。
——组织开展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报道。开设了“十九大精神在商洛”等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我市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策划实施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系列活动。以点面结合、文图结合、今昔结合、主副刊结合等多种形式,推出的“40年巨变看商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全景式报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商洛大地上的历史变迁和感人画面。
——组织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报道。记者们或走进红色村镇,让众多见证者、参与者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或通过记录普通人物的奋斗经历,展现其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从“不堪行”到“变通途”》等具有历史厚度深度的作品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传播,产生了较大反响。
——策划实施了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报道。重点推出了“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在行动”等10多个栏目的系列主题报道,形成了强大舆论声势。仅去年一年,就有4篇报道得到了市委书记陈俊的批示肯定。我们不仅宣传成绩和经验,还通过采访调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履行48字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志存高远 有所作为
商洛日报社原总编辑 张中山
还记得《商洛报》复刊时,经费极为有限,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报社没有车,出差坐班车,住宿拣最简陋的旅店住,吃饭就在街头地摊买一碗面。办公楼没有启动资金,30位员工每人集资5000元开始动工。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宝庆同志说:“这在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商洛日报对全市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商洛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商洛最权威的新闻机关,因此,从社长总编到全体采编人员,都要树立“政治家办报,不能书生办报”的观念。要牢牢抓住“天线”和“地线”这两条生命线。“天线”就是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地线”就是社情民意。唯其如此,才能始终“围绕大局,唱响主旋律”,不会出格离谱。
二、加强采编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政治站位和业务素质。新闻学是一门学问,具有它的专业特点,编辑学、采访学,标题制作、版面设计,都要认真研究,使自己成为内行。编辑记者是报社的主力和骨干,他们的政治修养,业务能力,是决定报纸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报社应下足功夫,舍得投入。
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新闻舆论监督,从来都是党报的天职之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正能量”,希望市委领导能给报社撑腰壮胆。当然,批评报道应客观准确。这里我建议,报社可以办一份“送阅件”,把一些不宜公开发表的稿件或记者调查、群众来信,以“送阅件”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阅示,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砥砺奋进 再创辉煌
商洛日报社原社长 朱轩堂
《商洛日报》创刊60周年复刊30周年以来,紧紧围绕中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了“党报姓党”的办报原则,报纸的权威性、政治性、导向性不断增强;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创新发行模式,改善发行条件,报纸的发行覆盖面稳步扩大;积极探索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及时创办了手机报、新网站,提高了媒体报道效率,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可视性;及时整合社厂资源,办报条件和报社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印刷厂的质量、信誉、效益,以及经营条件和技术设备稳步提升。
在报社新闻宣传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报纸的生动性、可读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制度、管理、纪律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泛的问题,偶有差错事故发生;采、编、排、印的有机衔接还不够优化,尤其是采、编、审力量薄弱,办报水平还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活,激励政策不足,职工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建议加强与其他地市报的交流和学习,努力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严肃性与生动性、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上积极探索;建议加强专栏、专刊、专题、专版建设,在深度挖掘基层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上下功夫,尤其要在重大题材、重要政策、重点问题上加强调研和报道;建议加强制度建设,突出“严、细、实、快”,形成一套既符合党报媒体发展规律,又体现商洛日报自身特点,针对性强、简便管用的制度体系;建议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党报职工的政治站位,努力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平,坚决杜绝重大差错事故发生;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用心守护“商洛山”
商洛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鱼在洋
1989年《商洛日报》复刊的第一张报纸上就有“商洛山”文艺副刊。如今,文艺副刊成为商洛日报的名片,被读者誉为“高高山上一面旗”“商洛文学人的精神家园”“文学的圣地”。
“商洛山”是商洛作家成长成熟的摇篮,李育善、南书堂、王卫民、芦芙荭等本土作家把最好的作品发在“商洛山”上。同时,“商洛山”也培养了陈仓、陈毓、毛甲申、杨贤博等数十名青年作家,为商洛作家群壮大了力量。
“商洛山”副刊还关注商洛文学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精心组织了一批为商洛文化大市证明的深度报道,从1994年9月24日起轮番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我们以一个整版隆重推出的《举世瞩目的商洛作家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了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三代作家群的辉煌成就。省文联和省作协还专门在半坡博物馆民俗村邀请众多评论家研讨商洛作家群现象。不久,省文联的《新大陆》杂志还专门推出了一期“商洛作家群作品专号”。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商洛作家,我们精心策划了“商洛作家再进军”专版,显示了商洛作家的不凡实力。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践行初心使命,商洛作家记者再进军”采风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30年,2085期的“商洛山”见证了商洛的发展,也见证了商洛作家群名扬天下。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培养新人为己任,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的商洛新故事。
我的最爱商洛报
洛南县景村中学教师 郭夏季
我是《商洛日报》的忠实读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刚参加工作的90年代初,书报杂志都是稀罕物品,这时《商洛报》进入了我的视野,成为我工作闲暇时聊以充饥的精神食粮。
后来《商洛报》改名为《商洛日报》,一周出五期,内容也日趋丰富。再后来,一周增加到出六期,从黑白半彩色版到全彩色版,文学版《商洛山》、周二《经济特刊》、周四《社会特刊》等的出现,让我欣喜不已。
我也是《商洛日报》的剪辑珍藏者。我分类剪辑粘贴了对联、漫画、书法、绘画、插图、“商洛山”主题摄影、“商洛山”主题书法、教育教学论文等,满满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我还是《商洛日报》的基层通讯员,从2002年至今,一直持之以恒,笔耕不辍,连续十年被洛南县委、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荣获商洛新闻奖、洛南新闻奖。2014年,被《商洛日报》和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从最初的读者,到后来的通讯员,再到如今的特约记者,我一路追梦,砥砺前行。
宣传洛南是我的职责,唱响洛南是我的愿望。18年来,我或步行、或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或开着小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用满腔的热情、真实的图片、朴实的文字,来宣传华阳大地、洛水两岸的好景色、好人物、好事件和新气象、新方法、新举措,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我衷心地祝愿《商洛日报》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出彩!
我与报纸共成长
商洛学院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二学生 姚泽西
自我有记忆开始,便记得我的父亲尤其喜欢看报纸,我虽然看不太懂,但是上面各种有趣的图片深深吸引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到了报纸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知不觉,4G带来了媒体的盛宴,新的工具,新的形态,新的受众,新的方式,《商洛日报》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谨慎又大胆的踏出了新媒体时代步伐。
渐渐地,我发现手机上也可以看报纸了,发现微信上有了《商洛日报》的公众号,发现《商洛日报》有了自己的APP,还发现《商洛日报》有了自己的直播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见证它一步步改进,感受新闻与我们的生活越靠越近。
《商洛日报》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大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信仰、有追求的媒体是如何弘扬真善美的。这不禁也让我想起商洛学院的校训“博闻强志、正道直行”,这句校训与新闻工作也是有共通的,它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知识,更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坚定理想与志向,走正道,行为直。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不断改变与进步的《商洛日报》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是一步步实现我记者梦的行为坐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商洛日报》的未来越来越好,为展现商洛文化、聚合商洛力量、引领商洛风气、传播商洛声音,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