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打工者到致富带头人
记者 谢非 通讯员 杨开让
文章字数:1233

  初冬的午后,在洛南县保安镇北斗村张惠芹家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她刚买回来的小汽车,明光锃亮的小汽车映得张惠芹的脸红彤彤的。据了解,这已是她家的第二辆车了,第一辆车是家里专门用来运货的面包车。
  张惠芹今年38岁,是村里做橡子凉粉的大户。2011年之前,和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青年一样,张惠芹和丈夫李小军在广东打工,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2012年,婆婆身患重病,张惠芹辞工回家,专门照顾老人。回到家里,张惠芹在照顾老人的同时,有了空闲时间。她是个闲不住的人,来年春天,她就想找个小生意做。经过多方考量,夫妻二人看准了洛南特色橡子凉粉。有了方向,就动手实施。丈夫李小军提前做好功课,他去同在陕南地区的汉中,又远赴吉林,前后在外面跑了一个多月拜师学艺。
  2013年6月,投入四五万元,夫妻俩的橡子凉粉作坊正式建成。万事开头难。学成了手艺,做出来的凉粉却堆在家里卖不出去。“我就不信做不起来!”遇到挫折,反而激起了张惠芹的斗志。夫妻俩开着面包车,拉着做好的凉粉,来到商州城区,挨家挨户找饭店推销。就这样,张惠芹直接送出去了三四百斤凉粉,免费让大家品尝。半个月后,有了少量的订单,虽然金额不大,但还是让张惠芹看到了希望。张惠芹记得,成交的第一笔生意虽然只有200元钱,也让她激动不已。2014年,张惠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户贫困户,专门负责收购橡子。
  2018年,张惠芹夫妻遭遇了创业以来的最大危机。由于当地原料紧缺,他们就从河南进回6吨橡子。第一批做出来的成品凉粉一千多斤,如期送到客户手中。没过两天,顾客纷纷打电话告诉她,这次的凉粉明显跟过去不一样,品质和口感都大不如前。张惠芹赶忙检查每个环节生产工序,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原料上。她连夜在朋友圈发出致歉信,并承诺把所有出问题的货全部回收。第二天,她雇人对这批橡子进行筛选,结果有一半橡子都有问题。“做生意,特别我们做的是吃食,更要信誉至上,不搞假货次品。”于是,张惠芹把质量次的橡子全部扔掉了。尽管经济上蒙受损失,但张惠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挽回了声誉。自此,张惠芹夫妻俩更加严格地把控原料来源,力争把影响质量和品牌的因素降到最低。
  如今,张惠芹的作坊面积扩大了,产量也增长到以前的3倍。长期在此务工的有4个村民,逢年过节会增加到八九人。几年间,经过夫妻二人不断努力,不但还清了债务,还过上了较为富足的日子。“现在我们的橡子凉粉不仅供应给商州的饭店,还销售到了西安、蓝田附近的农家乐。”张惠芹说。据了解,每年他们需要的原料在30吨左右,按照每吨2400元的价格收购,总价在七八万元,这项产业也带动附近采集橡子的村民增加了收入。
  现在,张惠芹除了自己家的小生意做得红火,现在还担任村副主任。从欠着外债的打工青年,到村致富带头人,张惠芹饱尝甘苦,也让她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2016年,张惠芹当选为洛南县人大代表,能代表乡亲们发声和为洛南县的发展献策献力,她感到很荣幸,也觉得肩负的重任又多了一重。“我们要稳住目前的规模,明年想再建一个操作间,争取把产业做得更大。”面对未来,张惠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