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打好攻坚战 创造新生活
——商州区杨斜镇林华村脱贫攻坚侧记
文章字数:3642
鲁良涛向群众征求经济发展意见建议
盛泽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留守妇女在制作菌棒。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走进商州区杨斜镇林华村,田地里却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吃过午饭的村民在地里忙活着,他们有的挖地,有的施肥,有的在剪枝,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眼前树枝和田野里光秃秃的,放眼望去,翻好的土地整齐平直,刷白的树干一排排矗立在田野里,却是另外一种风景。“春天挂果了,你再来看,那景象美得很!”村民欢快的笑声在田间格外响亮。
  林华村位于307省道沿线,距离杨斜镇政府4.5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791户2545人,2017年精准识别后,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2户653人。过去的林华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产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商州区残联、杨斜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华村借助精准扶贫契机打好“组合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形成干群齐心摘穷帽的喜人局面,2018年退出贫困村行列。一年来,全村群众昂首阔步地走在致富大道上,幸福生活越来越近。
  念活治村经 当好领头雁
  “土要挖深点,肥料要撒均匀。”“核桃树剪枝要讲科学。”1月2日,记者跟随林华村村支书鲁良涛一行,走在核桃地里,看见村民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对核桃树进行冬季管护。“我们每年都会邀请农业专家对核桃树进行管护,科管过后的核桃树产量和质量都上去了,核桃卖上了好价钱,群众很高兴。”鲁良涛告诉记者。
  2015年1月,34岁的鲁良涛任林华村村支书,上任之初,村民们大多不看好他。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华村的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这些问题能在这个年轻人手里得到解决吗?面对村民的质疑,鲁良涛走遍了林华村的沟沟岔岔,摸清贫困户的情况和致贫原因。用他的话来说“精准扶贫,必须要摸清情况,对症下药,这是最根本的。”
  在挨家挨户的“唠嗑”过程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在他脑海中慢慢成形。为了让计划尽快落地,他没日没夜地忙活。“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脱贫难度大。”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他一点点想办法,一步步落实措施,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啃下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他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活动,持续对村干部加压充电,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承诺和“一帮一”结对扶贫活动,全面落实驻村帮扶工作责任,严格执行驻村工作纪律,为林华村的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在工作中,鲁良涛坚持对标户脱贫“五条标准”,全面整合“四支队伍”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启动“三变”改革,健康运行农民资金互助协会,成立村级劳务服务站,推进“4+X”产业扶贫模式,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老百姓要的是实惠,他们不管你说的有多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才会认可和接受你。”鲁良涛告诉记者,这几年工作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贴近群众,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在日常入户走访中,他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宣传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冬季、汛期等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段,他都逐户查看,主动联系帮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群众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稍等,让我把这两位老人捎上。”与鲁良涛从食用菌基地回村路上,遇上两位老人。“田大妈,您逛集去了,都买啥了?”说话间,鲁良涛将两位老人扶上车。75岁的田淑娥对记者说:“娃们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我一个,今儿出来转转。这些娃都好太太,遇见了都会把我捎上。以前路远出不去,现在路修得这么好,走也能走到。”田淑娥口中的年轻人,就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
  如今林华村群众在村支书鲁良涛的带领下,不仅腰包变鼓了,日子也过得更加幸福,大家对这个年轻的村干部连连称赞。2019年10月,鲁良涛获得了陕西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对于荣誉,他谦虚地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干了一个支部书记、一个共产党员分内的工作。”
  扶贫兴产业 村民鼓腰包
  “村子要致富、贫困户要脱贫,还要依靠产业发展。”确定扶贫思路之后,林华村就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2017年,林华村引进集生产、科研、商贸为一体的商洛盛泽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村贫困户124户,户均认领食用菌5000袋,解决了本村劳动力45人在公司务工。同时,通过扶持有技术和有脱贫意愿的群众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带动其他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村上成立了存栏量达千只的养兔合作社、存栏量达千头的养猪合作社和两个食用菌合作社。全村除五保户外的贫困户,户户入股合作社,家家都有致富产业。在四个农民合作社和一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林华村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群众收入大幅提升。
  村民简强因病致残,成了贫困户。“没生病之前靠打工,后来身体恢复了,也干不了重活,我就想着发展一项产业。”身体逐渐恢复的简强看中了投资少、利润大、风险小、易学易种的食用菌产业。得知这一情况后,鲁良涛第一时间找上门,为他出谋划策。2017年7月,简强在村上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流转土地15亩,成立了兴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建起30个香菇大棚,发展15万袋香菇。2018年春,简强的头茬香菇丰收了,累计产量20万斤。“第一茬菇成了,我也就更有信心了,坚定了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念头。”简强高兴地说。“我在2018年已经脱贫啦,还带动村上3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两年来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穿梭在食用菌大棚内,简强看着菌棒上还未长成的香菇说:“最近气温低,出菇比较少,采菇的工人较少,出菇多的时候一天要来40多人呢,女的60元一天,男的100元一天,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来干活。”2019年3月,简强将食用菌大棚扩建至38个。他告诉记者,目前还是技术有欠缺,温度难把握,所以一直发展冬菇。今年他要努力克服技术难题,增加夏菇种植,进一步提升产量,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林华村产业发展,从以点带面到全面开花,取得了喜人成绩,食用菌、光伏、菊芋种植、中药材种植、养蜂、养殖业等多项产业全覆盖。全村贫困户中,产业户发展到118户。2019年,林华村将菊芋种植面积扩大到35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110亩,年可增收20万元。
  扶志又扶智 激发“心”动力
  “现在政策这么好,咱再不努力就说不过去了。”1月2日,在杨斜镇松云安置点的移民搬迁房内,村民王建利笑着说。今年37岁的他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孩子,以前住在林华村14组的山沟内,拿他的话说“赶个集回去就天黑了,手机都没信号”,交通的制约让他们一家人深陷贫困。“你没有技术,出去打工都没人要。”谈起以前生活的辛酸,王建利连连叹气。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王建利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帮扶干部和村上为他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我家从老大上幼儿园起就租房住,现在好了,新房子离学校这么近,啥都方便,经过劳务技术培训后,我掌柜的也找到工作,加是光伏和食用菌的分红,日子越来越好了。”告别了过去闭塞落后的生活,王建利的妻子涂粉娥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两年果子狸行情很好,最初我买了100只,现在发展到280多只,平均一只可以卖1000元,今年我计划扩大规模,发展到500只。”看着一只只长势喜人的果子狸,脱贫户鲁顺治高兴地说。2017年以前,他一直以打零工为生,后来生病做了几次手术,不仅花光了积蓄,身体状况也不好,不能继续打工。接连的打击让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看着别人的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我也不甘心一辈子当贫困户。”他决定发展养殖产业,村上从村互助资金协会中拿出1.4万元钱,还帮他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办理特种养殖许可证,宏源果子狸养殖场在各方帮助下成立了。“今年夏季准备挪过来改成笼养,我把扎笼子的铁丝网都买到了,最近一有空就做网子。”谈起今后的发展,鲁顺治很有信心。
  在林华村,像鲁顺治、王建利这样生活发生改变的贫困户很多,众多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住上了新房,发展了产业,收入明显增长。
  近年来,林华村高举精神扶贫大旗,从思想、志气、信心、技能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思想引领固本和技能培训提升行动,打开贫困群众的心灵,点燃“我要致富”的希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收到良好效果。为此,村干部没少下功夫。村上制定精神扶贫宣传教育活动方案,通过干部入户宣传与大会宣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群众自主创业、积极脱贫的斗志;利用“七一”、国庆等节日,对全村优秀干部、脱贫模范、产业发展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身边典型带动贫困户发展;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制定技能培训计划,分批次分门别类地对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群众进行定向培训,累计参与400多人次。
  如今的林华村,环境整洁了、村风文明了、村民变富了……村子的点滴变化,村民看在眼里,欣喜和激动写在脸上。褪去贫困外衣的林华村,在扶贫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在干群一心的奋力拼搏下,渐渐绽出如花般的新颜。(白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