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舌尖上的商洛(1)
腊八粥
章骥
文章字数:1385

  章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腊八粥是用8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为甜味粥。而金丝峡里的山民们却喜欢吃咸粥,粥内除包谷米、绿豆、豇豆、红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腊肉丁、红白萝卜丁、豆腐丁、木耳、黄花菜等。
  腊八节一早,大姐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自家地里的红白冬萝卜、煮熟的老腊肉、石磨豆腐切丁,静静地躺在案板的一角。泡涨的包谷米、花生米、豇豆、绿豆、红小豆散发着豆类独有的清香,大姐将它们仔细地分类装入盘中。泡发黄花菜、木耳,黄黑分明,激发人食欲。小大这时稳稳地坐在锅台背后的灶栏里,将锅洞里塞满经烧的桦栎树棒,燃起猛烈的火焰,为节日酿就一锅美味。大姐在锅中加入少量猪油,爆香葱姜蒜,将豆腐丁煎至金黄,撒入少量食盐入味。再将腊肉丁、红白冬萝卜丁下锅翻炒,加入食盐入味,盛起备用。
  金丝峡里的腊八粥与别处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用包谷米作为主要原料。这是最地道也是最具传承性的做法,对嗜爱包谷米的人来说,绝对是最奢华的享受。
  金丝峡里的包谷米,与别处不同。秋收后,山民选用糯玉米作为原材料,脱粒去除杂质,晾晒后送磨房加工。在磨房里,大姐夫会叮嘱磨匠,用温水简单入敷,再用稻米机剥去玉米最外层的薄皮,然后再在打米机上二次加工,糯玉米就变成一粒粒精致的小珍珠,准备随时出现在山民的餐桌上。
  大姐在锅中添入清水,待小大用猛火将它在锅边煎出激烈的白色水花,大姐恰到好处地下入包谷米。包谷米在沸水的作用下逐步变得膨胀,张着嘴大口地喘气。一个半小时的文火熬煮,让沸水和包谷米逐渐融为一体,散发出只有金丝峡里的糯玉米才能释放出的软糯香味。大姐能够精准地掌控各种食材入锅的最佳时机,依次下入花生米、豇豆、绿豆、红小豆同时熬煮,一时间几种豆类在柴锅里融合、浸润,滋生出全新的味觉感受。在氤氲的蒸汽里,轻轻地吸上一口饭香,犹如走过峡谷里的四季,这种最朴实的味道能唤起人们许多久远的记忆。包谷米和豆类入口即化的刹那,大姐再依次放入入过味的腊肉丁、红白萝卜丁、豆腐丁,腊八粥重新在视觉和味觉上组合,将人们的目光都引向厨房,迫不及待地想尝上一口这传承了千百年的美味。
  历时三个小时,文火慢炖,注入了小河人最质朴的情感,在一碗粥的守望里,憧憬着来年的生活、山中的美年。各种食材在锅里逐步变得酥软,释放着自己最本真的味道的同时又叠加出只有金丝峡里才有的风味。大姐最后将黑木耳、黄花菜下锅,视觉上又是一次强烈的冲击。撒上青翠的蒜苗、葱段和少量食盐,淋上香油,一锅精雕细琢的腊八粥就完美地展现在眼前。望着这一锅腊八粥,让人不禁惊叹小河人的勤劳、智慧和对年节的重视。这一锅粥,让人感受到的绝不仅是视觉和味蕾的惊奇,还有峡谷浸润出的乡韵、民风!
  端着海碗,品着腊八粥,首先惊叹于玉米的软糯浓香,让人想起了儿时妈妈吹凉送入口中的糊汤油子,浓香、营养、充满了回忆,不由得鼻子酸酸的,被这最本真的味道感动。红白萝卜香甜微苦,豆类软烂浓香,加上豆腐的细腻、腊肉的荤腥、木耳的爽脆、黄花菜的劲道,在视觉和口感上激活了每个人的味蕾,将腊八粥推向舌尖上的高潮。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商洛山区的年味从家家户户的柴锅里慢慢升腾,每一碗饭,每一锅粥,每一种美食,都踩在春节的鼓点上,有如游子回家的步子,那样深情,那样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