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点燃思想扶贫引擎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山阳县精神文化扶贫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3672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近年来,山阳县通过创新宣教载体、提倡移风易俗、扶志扶智扶技、培育壮大产业等举措,利用思想扶贫“点火器”,点燃群众的脱贫引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很多贫困群众勤奋努力、踏实奋进,摘掉了“穷帽子”。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时候,他们用良好的精神面貌为其他贫困群众树立了榜样。
  创新载体催生群众内动力
  “在此次上榜的38名好人中,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好人鲍开华;有一诺如山、开拓奉献的诚实守信好人鲁保存……”这是3-4月“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现场,主持人激动人心的宣读着一个个好人名字。
  好人温暖你我,道德化育新风,文明引领未来。在山阳举办的好人发布会后,通过学习宣传“陕西好人”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激发全县群众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当好人、关爱好人的浓厚兴趣,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文明风尚。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山阳县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六新”目标为抓手,精心谋划,创新载体,持续开展“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三讲三评三创”新民风建设活动和精神文化脱贫“十个一”活动,不断催生群众内生动力,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原来只知道国家政策挺好,可到底怎么好我也说不上来。这次通过干部这么一讲,我对健康扶贫政策了解得很清楚了。”这是政策宣讲团在法官镇法官庙村开展活动之后,贫困群众洪英宝的内心话。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业、社会的事业,更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达到全面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为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山阳县结合县情实际,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宣传团四支队伍,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通过“讲”惠民政策、“听”道德事迹、“说”身边事例、“论”是非对错、“亮”正反典型,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目前,全县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980场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370场次,深入贫困村巡回演出800多场次。
  移风易俗唤起农村新风尚
  在山阳县漫川关镇李家坪村的“扶贫爱心超市”里,货架上摆放着电饭煲、热水壶、洗洁精等琳琅满目的物品,通过积分就可以兑换。
  村支部书记贺发重说,为了革除陈规陋习,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李家坪村率先在全县推广“扶贫爱心超市”,采取“积分制+红黑榜+爱心超市”的办法,培育文明新风,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积分榜的实施对象是李家坪村的全体村民,以家庭为单位,给予考评对象80分的基础分值,从诚信守法、勤劳致
  如今,“攒积分”成了李家坪村村民新的攀比方式,村民从“不愿干”“懒得干”变为“主动干”“抢着干”,移风易俗规定也成了村民都愿意遵守、都乐意去做的事情。
  目前,山阳县239个村(社区)爱心超市实现全覆盖,实行了统一挂牌,制定了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编订印发了《爱心超市制度汇编》《爱心超市农户手册》,达到每户一册。全县爱心超市共收到社会捐赠资金1348万元,捐赠物品1.6万件。
  板岩镇曹家寺村在县财政局的大力帮扶下,积极倡导互助互爱、移风易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严禁参与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通过以“小家”带“多家”,以“小家”带“大家”,村里婆媳不和的少了,孝老爱亲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节俭办红白喜事的多了,乡风民风明显好转。
  近年来,山阳县把治理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下大力气抓实见效。突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大力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进一步激发村民组织自治作用,强化对村级事务和民间习俗的管理。
  截至目前,山阳县成功创建市级文明镇8个,各级文明村(社区)84个,其中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2个、市级21个、县级60个。农村志愿者注册人数达6.5万人;成立乡贤文化研究会10个,道德讲堂310个。
  扶志扶技扶起群众精神气
  张朝栓是高坝店镇双寨村贫困户,今年30岁,因病致残,现和外甥女相依为命。由于文化程度低、信息闭塞,他仅靠种粮、务零工维持着清贫的生活,收入问题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双寨村山大沟深,丛林茂密。2015年7月,该村成为山阳县总工会精准扶贫的包扶村,全村开始发展养蜂。聘请的养蜂技术员王发林带蜂驻村饲养,恰巧就住在张朝栓家隔壁。久而处之,他对养蜂技术也略知一二,看到养蜂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政府对贫困户养蜂,实行一箱蜂种补贴300元,张朝拴再也坐不住了,报名加入了第二批养蜂户的行列。
  吃下“一户一策”这颗“定心丸”,有了培育脱贫的“志”和“智”,张朝栓先是从亲戚处借来1万元,毫不犹豫地把20箱蜂种拉了回来,技术员帮他把蜂场设置在路边的地里。从想养到开始养再到把蜂养顺,张朝拴只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他的蜂种从20箱发展到33箱,蜂蜜一共卖了4000元。对于这样的回报,张朝拴表示很满意,“毕竟我的蜂拉回来得比较迟,能有这个收益已经很不错了。”
  养蜂带给张朝拴的回报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性格和生活。现在变得开朗热情了,主动跟人说话,还愿意给人帮忙。如今逢人就说:“是扶贫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和致富的信心,但红火的日子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
  扶贫要扶志。贫困群众要想“弱鸟先飞”,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思想上不愿意“飞”,“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的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的心理。
  而扶志必扶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广大贫困群众来说,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比给钱给物更重要。
  小河口镇小河口社区脱贫户王再娥有了竹编草编的一技之长,今年预计收入3万元;法官镇法官庙村脱贫户陈延春参加了两次农业技术培训,种植的矮化核桃树顺利挂果,有了收益;高坝店镇迎宾嘉园安置小区的残疾人贫困户孙传斌通过在景森电子社区工厂打工,现在成为一名技术员……
  山阳县通过转变贫困群众观念和思路,采用菜单式选学、情景式教学、参观式观摩、答疑式解读等方式,把扶贫资源转移到合作社、田间地头、大场大户、农户家中,投入到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上来,变“输血”为“造血”,最大化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增收信心,扶起了群众脱贫的“精气神”。
  产业引领畅通百姓致富路
  近年来,山阳县坚持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为指导思想,以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同步小康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自觉为切入点,以推进“药、菌、果、畜”四个全产业链产业发展为手段,在创新合作参与、入股分红、就业安置等产业带动模式的同时,因村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在提升群众参与度,密切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利益链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在十里街办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里,100个大棚里香菇长势喜人,40几名村民正在采摘、分拣入筐,一片繁忙景象。
  据了解,该园区主要负责人张治飞,现年28岁,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他凭借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刻苦钻研、认真谋划、悉心经营自己的食用菌产业,探索实施“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了山阳县志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184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致富梦想,而且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精准脱贫、带贫致富的示范之路,为农民增收架起了“致富桥”,他的香菇也成为强镇、兴村、富民的主导产业。
  “今年村上动员我们种香菇,我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王庄村贫困户王三娃激动
  “香菇菌棒是合作社给的,香菇成熟了还能依托合作社销售,价格还比市场批发价高,我为什么不种?”今年王三娃种的两棚香菇,预计能收入近万元。
  “我们着重围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努力在脱贫产业规划、培育、发展上下功夫,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建宏说。
  通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发家致富愿望日趋浓厚。全县产业扶贫受益户累计达到2.59万户,户均产业增收4300元以上,已有1.56万户6.27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效稳定脱贫。
  如今,山阳县129个贫困村今非昔比,村容村貌发生的变化只是“表象”,而更深层的变化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贫困户摒弃了之前的“等靠要”思想,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依靠村里的产业,全民劳动致富。
  (文/ 王昕 李军 图/ 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