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冻着的是谁
文章字数:2123
一
文人相聚,少不了吟诗对句,那都是吃饱喝足之后的雅兴。老作家孙见喜也称孙老者,前些年必诵之诗,便是柞水诗人郑学良的《在冬天来临之前》:在冬天来临之前/我要抓紧从山上背回干柴/安顿好年迈的母亲/我所任教的校舍仍破败不堪/我要在冬天来临之前/糊严窗户将教室墙壁的裂缝/用泥土堵上······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冻着两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孩子。
这首诗2003年发在《人民文学》上,也算国家级大刊有眼光,从用麻袋装的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好诗。可见好作品谁都喜欢,谁也挡不住它的横空出世。孙老者是个大好人,好到没有原则,只要是乡党没有不是人才的。他的一次次激情朗诵让秦岭脚下当小学教师的老郑在省城文化圈成了大名,只要开会一说名字,别人就使劲握着他手说,你是写冬天不能冻两个人的诗人,写得好!
看来,越是好作品越平白朴实,正所谓高僧只说平常话。
二
上学的时候,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孩子好可怜哪,在寒冷的冬天,手里最后的几根火柴。一根火柴划亮,看见了烤鸭,肥美的烤鸭;一根火柴划亮,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在美丽的梦里,可怜的她冻死了。
那个时候,我只知道那是资本主义的万恶社会,才有这样的悲剧,我们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我记得冬天我们上学,每个人提个火炉,火炉里用木材搭着火。最有能耐的小伙伴能把火炉抡几十个圈,抡得火红红的,大家围着取暖。
偶然也有出太阳的时候,下了课,大家在阳光下的教室台阶上你挤我我挤你,叫挤油油。挤呀挤的,阳光照着,大家挤着,浑身就暖和了。想想真美好呀,可惜童年一晃而过,只能偶尔想想。
国人从来向下负责,敬老吊在嘴上,爱小却总是真金白银,对孩子的重视天下无敌,别说城里的学生冻不着,乡村的孩子也不怕冻了,也有电暖气,有空调。就连打工的留守儿童也动不动就有志愿者上门,送的还是温暖几件套。微信里有些喜欢做公益的,常见他们晒乡村儿童的新棉袄,新棉鞋,洋气得很。孩子们脸上的笑也是暖暖的。
三
这个时代像坐上了高铁,跑得太快了。别说不等灵魂,连老年人也不等了。你去银行,年轻人一脸不耐烦,老让你去自动柜员机。我也学着去取,三次输密码,错,卡让吞了。去外头坐高铁,全得面对机器。不会微信支付,连饭也吃不上,人家不收现金。邮箱动不动就让你改密码,说安全系数不高,得字母大小写加数字,你改了又忘了,没防住坏人,先把自己挡在了门外。
前些日子去外县讲学,有个诗人包丢了,里面有几张卡,还有记密码的小本子。诗人年龄大了,记不住就写在本子上。这下可好,小偷拿上卡直接就照着密码操作了,多方便呀。诗人急得要命,紧张得都没风度了。好在有惊无险,包找到了。
国家税务总局弄了个个税减免的APP,手机号,验证码,还弄个识别码,像故意为难老同志,你认他东偏是西,一阵又变了,得重弄。有人打电话投诉,说有些领导年纪大了,不会弄。人家服务小妹回答得妙:“领导都是高智商,相信能弄好的。”瞧瞧,便民成了为难人,还理屈词不穷。谁让你老了呢。谁让遇上个对老同志不友好的时代呢。
网上老说老同志无理取闹,是流氓变老了,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找到了个对付服务单位的绝招:吵架,倚老卖老,大声吵,让叫他们领导来。声一大影响大,领导来扣绩效,他们马上回话服软,搞定。
还有中国式养老便是管娃,管了大宝管二宝,泪点更多,不提。
四
城里的老人还算幸福,至少好多人有退休金,能放心跳广场舞。农村的呢,贫困户老人还好,有帮扶干部惦记着,受不了冻。倒是儿女多的,住在儿子高楼旁边矮屋里的老人不能冻着了。
我小时候也见不得老年人,吹五马长枪,从不说走麦城,老说这娃么,长大有出息,还喜欢在人头上拍拍,也不知小孩最讨厌这种亲昵。
一不留神,上了五十岁,老朽了!见不得报纸上说五十多岁的老汉。不爱听的话也得听着,先学着适应时代。你不追赶高铁,人家不会停下来等你。
冬天不好玩,没多少人喜欢,如同不可避免的老年。关注农村老人,不是贫困户。贫困户有扶贫干部值守,他们节假日自己的父母看不了,还得在村上跑前跑后,对别人的爹娘嘘寒问暖。
冬天太冷,不要让老年人冻着,尤其住不上高楼的父母,父母能养大五六个儿子,五六个儿子养不了父母。关注那些儿子多的老母亲,那可是亲亲的娘呀,为啥还住在四处漏风阳光晒不到的矮屋里?
五
有个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的老戏叫《墙头记》,各个剧种都演过,讲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小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张老汉唱了一段《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想当初我待儿子如珍宝,到如今儿子待我不如猪犬。两个儿子不养老,一对媳妇更不贤。我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家半月乱倒换。早晨等到天将晌,饿得我头昏眼花心如油煎。
戏词唱得让人心酸,可生活里这样的故事天天在上演。谁都会老的,都得面对老来难的。好在时代变了,吃饭不再是问题,大不了各过各的,大不了住敬老院。
人老怕冷,有几个才六十多的老哥就早早戴上了棉帽子,他们说冷从头上来。快过年了,先别让老人们冻着,取暖也要当心煤气中毒,老年人忘性大,儿女们得常去看看。
寒冬来了,谁都不该冻着,不光孩子和老人。当然,老人,尤其是乡村的老人,儿女们更该多去看看。别老让外人送温暖,别让他们冻着,更别让他们心寒。
文人相聚,少不了吟诗对句,那都是吃饱喝足之后的雅兴。老作家孙见喜也称孙老者,前些年必诵之诗,便是柞水诗人郑学良的《在冬天来临之前》:在冬天来临之前/我要抓紧从山上背回干柴/安顿好年迈的母亲/我所任教的校舍仍破败不堪/我要在冬天来临之前/糊严窗户将教室墙壁的裂缝/用泥土堵上······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冻着两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孩子。
这首诗2003年发在《人民文学》上,也算国家级大刊有眼光,从用麻袋装的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好诗。可见好作品谁都喜欢,谁也挡不住它的横空出世。孙老者是个大好人,好到没有原则,只要是乡党没有不是人才的。他的一次次激情朗诵让秦岭脚下当小学教师的老郑在省城文化圈成了大名,只要开会一说名字,别人就使劲握着他手说,你是写冬天不能冻两个人的诗人,写得好!
看来,越是好作品越平白朴实,正所谓高僧只说平常话。
二
上学的时候,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孩子好可怜哪,在寒冷的冬天,手里最后的几根火柴。一根火柴划亮,看见了烤鸭,肥美的烤鸭;一根火柴划亮,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在美丽的梦里,可怜的她冻死了。
那个时候,我只知道那是资本主义的万恶社会,才有这样的悲剧,我们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我记得冬天我们上学,每个人提个火炉,火炉里用木材搭着火。最有能耐的小伙伴能把火炉抡几十个圈,抡得火红红的,大家围着取暖。
偶然也有出太阳的时候,下了课,大家在阳光下的教室台阶上你挤我我挤你,叫挤油油。挤呀挤的,阳光照着,大家挤着,浑身就暖和了。想想真美好呀,可惜童年一晃而过,只能偶尔想想。
国人从来向下负责,敬老吊在嘴上,爱小却总是真金白银,对孩子的重视天下无敌,别说城里的学生冻不着,乡村的孩子也不怕冻了,也有电暖气,有空调。就连打工的留守儿童也动不动就有志愿者上门,送的还是温暖几件套。微信里有些喜欢做公益的,常见他们晒乡村儿童的新棉袄,新棉鞋,洋气得很。孩子们脸上的笑也是暖暖的。
三
这个时代像坐上了高铁,跑得太快了。别说不等灵魂,连老年人也不等了。你去银行,年轻人一脸不耐烦,老让你去自动柜员机。我也学着去取,三次输密码,错,卡让吞了。去外头坐高铁,全得面对机器。不会微信支付,连饭也吃不上,人家不收现金。邮箱动不动就让你改密码,说安全系数不高,得字母大小写加数字,你改了又忘了,没防住坏人,先把自己挡在了门外。
前些日子去外县讲学,有个诗人包丢了,里面有几张卡,还有记密码的小本子。诗人年龄大了,记不住就写在本子上。这下可好,小偷拿上卡直接就照着密码操作了,多方便呀。诗人急得要命,紧张得都没风度了。好在有惊无险,包找到了。
国家税务总局弄了个个税减免的APP,手机号,验证码,还弄个识别码,像故意为难老同志,你认他东偏是西,一阵又变了,得重弄。有人打电话投诉,说有些领导年纪大了,不会弄。人家服务小妹回答得妙:“领导都是高智商,相信能弄好的。”瞧瞧,便民成了为难人,还理屈词不穷。谁让你老了呢。谁让遇上个对老同志不友好的时代呢。
网上老说老同志无理取闹,是流氓变老了,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找到了个对付服务单位的绝招:吵架,倚老卖老,大声吵,让叫他们领导来。声一大影响大,领导来扣绩效,他们马上回话服软,搞定。
还有中国式养老便是管娃,管了大宝管二宝,泪点更多,不提。
四
城里的老人还算幸福,至少好多人有退休金,能放心跳广场舞。农村的呢,贫困户老人还好,有帮扶干部惦记着,受不了冻。倒是儿女多的,住在儿子高楼旁边矮屋里的老人不能冻着了。
我小时候也见不得老年人,吹五马长枪,从不说走麦城,老说这娃么,长大有出息,还喜欢在人头上拍拍,也不知小孩最讨厌这种亲昵。
一不留神,上了五十岁,老朽了!见不得报纸上说五十多岁的老汉。不爱听的话也得听着,先学着适应时代。你不追赶高铁,人家不会停下来等你。
冬天不好玩,没多少人喜欢,如同不可避免的老年。关注农村老人,不是贫困户。贫困户有扶贫干部值守,他们节假日自己的父母看不了,还得在村上跑前跑后,对别人的爹娘嘘寒问暖。
冬天太冷,不要让老年人冻着,尤其住不上高楼的父母,父母能养大五六个儿子,五六个儿子养不了父母。关注那些儿子多的老母亲,那可是亲亲的娘呀,为啥还住在四处漏风阳光晒不到的矮屋里?
五
有个根据蒲松龄的俚曲改编的老戏叫《墙头记》,各个剧种都演过,讲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绎的是子女不孝,老来难。两对不孝的儿子媳妇,各有各的嘴脸,大的从商,小的读书,倒是一样的势利贪财。老父亲骑墙头的情景让人很是唏嘘,养儿何用呢?张老汉唱了一段《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想当初我待儿子如珍宝,到如今儿子待我不如猪犬。两个儿子不养老,一对媳妇更不贤。我吃不饱来穿不暖,一家半月乱倒换。早晨等到天将晌,饿得我头昏眼花心如油煎。
戏词唱得让人心酸,可生活里这样的故事天天在上演。谁都会老的,都得面对老来难的。好在时代变了,吃饭不再是问题,大不了各过各的,大不了住敬老院。
人老怕冷,有几个才六十多的老哥就早早戴上了棉帽子,他们说冷从头上来。快过年了,先别让老人们冻着,取暖也要当心煤气中毒,老年人忘性大,儿女们得常去看看。
寒冬来了,谁都不该冻着,不光孩子和老人。当然,老人,尤其是乡村的老人,儿女们更该多去看看。别老让外人送温暖,别让他们冻着,更别让他们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