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产业发展促脱贫 人心思进谱新篇
文章字数:3176
董楠 方方
2019年,丹凤县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发展全局,面对产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等短板,丹凤县聚焦精准,迎难而上,把所有资源、力量全部聚焦到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上来,以更加有力的行动,向贫困宣战,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
产业扶贫显成效 带领群众摘穷帽
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双孢菇厂房拔地而起,展示着产业兴旺的魅力。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一个个戴着“帽子”的小白菇从菇床上悄悄地探出了头,煞是惹人爱。
走进丹凤县食用菌产业园,温室大棚、分拣车间、质检室、会展大厅等一应俱全。贫困群众、技术员等合作社成员在双孢菇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位50多岁、瘦高个、皮肤黝黑的男子哼着小曲正在熟练地采摘着新一茬双孢菇,园区管理员屈长林边打招呼,边和我们说:“这就是赵亚洲,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过现在他不仅在这务工回去还又种地,生活好多了。”
“我妻子有残疾,我们在这里务工每天共有近200块钱工资,加上每年2950元的分红,已经很满足啦。最近忙采摘,身体是累了点,但生活有了奔头,收入增加了,心里觉得很幸福。”赵亚洲风趣地接过话茬,“以前村里穷,能人都往外走。自从村里建起了这条双孢菇绿色循环产业链,‘庄稼把式’变成了‘技术工人’,飞出的‘凤凰’也正陆续‘回巢’。如今不少本地人在村里盖了房,都铆着劲地干呢。”
2019年11月,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以双孢菇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培训为主,示范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丹凤县食用菌产业园应运而生,通过入股固定分红、土地流转收益、打工收益等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丹凤县食用菌产业园只是丹凤县近年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以来,丹凤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扶持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等六大产业,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按照“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支撑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把发展双孢菇产业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项目帯动,加强技术培训。目前,精心策划完善双孢菇全产业链项目,建成双孢菇基地20个、传统大棚424个,年可产双孢菇4000吨,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逐渐形成“产业链上就业扶、基地创业精准扶、资金入股分红扶”链条式脱贫模式,链接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主导产业带贫益贫效果明显。
据了解,目前园区建有年加工3万吨双孢菇罐头生产线两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年均出口创汇5000万元以上。已吸纳全县范围内贫困户150人,实现贫困户和产业融合发展。这样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丹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模式的成功及经验的推广。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屈长林显得胸有成竹:“我们计划力争通过新一年的不懈努力,将园区建成集双孢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和产业扶贫的实践基地。通过以‘菇’为媒,促进丹凤县逐步形成集菌种研发、基质生产、工厂化生产、多途径销售、多类型加工、废料循环利用以及产品展示、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外贸出口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集体经济再壮大 村民增收乐开花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对路子是关键。武关镇梅庄村辖7个村民小组247户1088人,在册贫困户68户243人,过去长期以单一农牧经济为主,难以彻底解决整体贫困问题。
为改变贫困现状,村支书阮联航迸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村干部带头出资入股开公司。“不愿带头出资,就是不敢承担风险,那当村干部还能干啥?我出10万元,你们6人各出3万元,一年最少能分得3000元!”阮联航对着村干部拍胸脯,信誓旦旦地说。就这样,一个月后,7名村干部筹资入股的28万元全部到位。村支书阮联航在本村王庄组流转土地60亩,建起59个袋料大棚,注册成立了“丹凤县丹菇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阮联航介绍:“公司成立了,但铺底资金仍有缺口,我们就利用村里互助资金协会的优势,40户贫困户入股贷款20万元,合作社出资60万元,共筹资108万元。”至此,梅庄村以村集体、企业、大户、贫困户入股经营的股份制模式正式形成。3年来,依托村集体经济已累计发展袋料60万袋,带动贫困户40户。
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升互助资金使用效率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梅庄村自2009年成立互助资金协会以来,先后吸纳78%的农户入社,累计发放借款781笔次金额395.5万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资金匮乏问题,同时集体经济每年从利润中提取公益金1.5万元,目前累计收入11.69万元。
梅庄村互助资金在培育壮大村域支柱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重点扶持了生猪养殖、肉鸡养殖、香菇种植、天麻种植、茶叶种植等,累计扶持千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个,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1个,全村年发展袋料香菇100万袋,优质核桃建园700亩,中药材种植100多亩以及茶叶园1000亩。3年来,梅庄村集体经济累计纯收入可达37万元,贫困户户均将增收8000元以上。从而实现由“空壳村”向“富裕村”的华丽转身,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丹凤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贫困村脱贫退出的硬指标和强村富民的“金钥匙”,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鼓起村集体“钱袋子”。通过上级支持、部门整合、社会捐赠、企业帮带、项目收益补充“五个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成47个光伏电站链接所有贫困村稳定收益,2101户贫困户首次分红256万元,探索形成“支部+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66个村积累达5万元以上。
扶志扶智激活力 摆脱贫困靠自己
在刘西有纪念馆里,陈列着12把镢头,这12把镢头是刘西有留给儿子刘丹影唯一的家当和念想。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把把沾满泥土、带着创业者体温的镢头,在冬日的阳光下向我们诉说着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马炉村战天斗地的创业故事。
“他留下的12把镢头是马炉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刘西有当年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印证。现在正值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最后时期,我要不计得失,扑下身子去干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刘西有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说话的是马炉村村支部书记杨阳,临近年关,他还是那样忙:每天走访村民,对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再宣传,叮嘱村民安全生产生活,制定2020年的发展计划。
丹凤县深度挖掘刘西有先进事迹与脱贫攻坚的契合点,精心举办刘西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广泛评选表彰“刘西有式”好干部、脱贫致富标兵,让全县干部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2019年8月以来,提拔重用了45名各条战线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干部。在这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的指引下,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像杨阳这样主动担当责任,冲锋在前的工作干劲,目前正在丹凤县上下形成一种常态。
受“刘西有精神”感召,普通村民也有了新的变化。龙驹寨街办马炉村一村民的山茱萸剥皮机坏了,村上的山茱萸科管服务队队员贾丹锋听说后,立即骑上摩托车,带着工具赶到村民家修了起来。20多天时间里,他免费为村民修理剥皮机近50台。刘中柱是马炉村有名的孝子,90多岁的老母亲因病常年卧床不起,他几十年如一日照顾衣食起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其他村一样,马炉村开办了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组织夜校授课队伍,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和先进事迹。开展技术培训后,村上很多人都成了山茱萸科管土专家,成立了科管服务队,20多名队员为本村村民科管山茱萸1200多亩,还为邻村科管辐射面积达到2000多亩,2017年该村74户304人顺利脱贫出列。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和“等靠要”思想,丹凤县采取“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创新载体,积极实施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主题行动,以精神文化铸魂,以思想道德润心,诊疗思想贫困顽疾,鼓励贫困群众致富思进的信心勇气,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