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跑赢脱贫攻坚“最后一棒”
文章字数:3339
  腊尽春回,驹窗电逝。历史的车轮已经行进到2020年。回首2019,在商南县贫困群众的眼里,这个平凡的年份,蕴藏着诸多“不平凡”:他们的生活因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一年,陈青不再是居无定所的打工仔,他拥有了自己的鹿场,还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这一年,农民朱慧琴变成了“股民”——她成了村里合作社的股东,赚起了“分红”。
  这一年,全县3643户、7043人如期顺利脱了贫,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
  置身商南的村村落落,这样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这变化,源于全体商南人的不懈奋斗,源于所有扶贫干部的倾力帮扶,源于商南县委、县政府的精准施策。实施“三产联动”产业致富路子更宽
  “要不是当初‘借鹿还茸’的政策,可能我还在东莞漂着呢。”隆冬时节,坐在整洁温馨的楼房里,28岁的陈青思绪也跟着回到4年前。彼时,被评为贫困户的陈青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乡创业。经过4年的耕耘,现在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养鹿场,还拥有了这套60平方米的移民搬迁房。
  自2016年6月起,商南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一产“借还”政策。受益于“借鹿还茸”,当年9月陈青便从上苍鹿场借来25只梅花鹿,还享受到6.3万元用于买鹿和场地建设的补贴。经过用心喂养,陈青一年割了两次鹿茸,还成活了两只鹿仔,当年就收入两万多元。
  在商南县移民搬迁安置点龙山小区里,贫困户胡斯芳正在忙着组合鞋面。2016年9月,她一家6口搬迁到龙山小区,她也被安置在社区工厂就业,一个月有1500元的稳定收入。小区里,和胡斯芳一样的90多户贫困户也受益于二产“加动”,在6家社区工厂务工,过上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生活。所谓的二产“加动”,即指以“政府推动+园区拉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方式,建社区工厂吸纳贫困户就业。
(上接第一版)
  一产“借还”、二产“加动”、三产“建带”,目前商南县通过“三产联动”,发展万亩牡丹基地、万亩茶园,扶持带动贫困户3272户;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7个镇办建设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150个;发展28家镇村电商服务点,实现农特产品网上交易额4亿多元,3000多名贫困户获得收益。
  创新“五联模式”集体经济底子更厚
  商南县过风楼镇柳树湾村、双垣村和白玉沟村打破行政界线,成立联村党委,整合土地资源,实施丹水田园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连片发展千亩猕猴桃基地、千亩油用牡丹基地和千亩核桃基地,这种“村村联建”的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增量、贫困群众增收的双赢。
  “‘村企联营’政策太好了,我们全家在政府和包扶干部的帮助下已顺利脱贫,还建起了二层楼房呢!”说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富水镇油坊岭村已脱贫的朱慧琴感触良多。从前的油坊岭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是商南县有名的贫困村。不到5年时间,油坊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慧琴也从一名种靠天庄稼的农民摇身变成了村里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股东,每年定期分红,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这一切都是“村企联营”政策带来的福音。商南县按照“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思路,由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现金入股、土地入股、基础设施配套入股、劳务服务等途径,村上以现金、土地等资源入股,每年分红受益。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分红、收取基础设施维护费、组织劳务人员服务费等途径获取收入,把收入的一部分再分给群众,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同受益。
  2019年,商南县探索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营、村社联促、村户联帮、店户联结“五联模式”,把村级集体、市场主体和贫困群众进行利益捆绑,所有村均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82%的村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破壳壮大”,村集体收入最高村达到48万元。广大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创业赚“资金”、兑补得“现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在盘活现有资源方面,商南县实行“村社联促”“村户联帮”“店户联结”。指导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村内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拿产业基地、厂房、技术等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把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劳务管护费用纳入生产经营的支出项目,规范合作经营,保障三方受益。
  建立劳务组织  稳定就业腰包更鼓
  “原来人家看我们老实骗我们,我们出去赚不到钱,现在好了,有村上管,又是门口人,我们可以放心干了。”提起村上的劳务工作队,贫困户郝苏保是赞不绝口。原来,经综合劳务队牵线搭桥,郝苏保在附近找到了建筑活,收入一下子稳步增加。
  长期以来,贫困户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稳、信息不畅、维权不便等难题一直是制约贫困户就业的一大顽疾。为破解这一难题,商南县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广泛座谈交流,搭建用工组织和富余劳动力精准对接平台。从2018年5月开始,先后在青山镇青山社区、湘河镇莲花台村、过风楼镇水沟村、十里坪镇马王沟村开展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初步形成“党支部+村级劳务合作组织+贫困劳动力”模式,实现用工组织和富余劳动力的精准对接。
  青山社区的谢涛有挖掘机、铲车、运输车等大型机械,今年准备大干一场,但是迟迟招不够人,一些大型项目不由得从外地高价招工。他在村上登记“建筑劳务工作队”后,一下子吸引了像郝苏保一样的16名因为信息闭塞或是曾经上过当要不到钱的贫困群众,纷纷加入到村级劳务合作组织。
  餐饮服务工作队老板李泽水借助红白喜事承包逐渐富裕起来,可是他常常因招不到小工而苦恼。自从在村上登记后,村上定期给他介绍六七个妇女,他的餐饮服务队也走街串户到其他乡镇服务了。60多岁的贫困户余连英,年老体壮也能炒一手好菜,但因为上了岁数,到饭店没人愿意要,自从加入餐饮服务队后,她一个月能出去帮忙七八次,增加收入1500多元。
  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通过组建村级劳务组织,县上实现用工岗位需求与群众务工意愿的精准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10个镇办已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组织64个,累计实现就业5.2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3亿元,其中6021户7251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聚力提质达标脱贫成效更实
  富水镇黑漆河村的周益思,现在是“放心户”,但在2017年前,他还属于“问题户”。从“问题户”到“放心户”,体现的是商南县脱贫攻坚中的精准识别与精准施策。商南县将贫困户分为放心户、问题户、风险户、沉底户,“以户为本”,攻克难点,最终达到“户户过硬”“全县过硬”。目前,全县22个村退出贫困序列,实现稳定增收。
  “危房改造修缮加固44户,已全部完工。其中8户新建户,4户已入住、4户已装修完工……”这是商南县过风楼镇2019年11月1日“三比一提升”工作周通报里“晾晒”的内容。
  以“户脱贫”为根本,商南县在全县组建两个专项核查组,连同各镇办自查工作队,由分管脱贫攻坚的县级领导带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达标、问题整改、家庭收入等重点内容,采取“问、核、看”的办法,利用一个月时间,对全县120个村17378户贫困对象,逐村逐户逐项摸底核查。对核查出“户脱贫”存在的问题,按照共性和个性、行业部门和镇村任务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清单,及时交办。
  在问题整改中,商南县对核查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和深入研判,确定了问题整改、特殊人群、驻村帮扶、扶志扶智、风险防控、数据信息“六大难点”。针对中央专项巡视、中央省上成效考核、民主监督调研、省市督导检查等反馈问题,按照一个问题、一个清单、一本台账、一套佐证资料的“四个一”要求狠抓整改,破解问题整改难点。针对收入边缘户、大病慢病户、重度残疾户、分散五保户、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户等13类特殊群体,逐一确定行业部门牵头,摸准底数、建立台账,因人因户落实帮扶措施,破解特殊人群难点。针对贫困群众“不想脱贫”等问题,深入推进“评讲兑作”,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强技能培训,助推群众自主脱贫,破解扶志扶智难点。针对扶贫领域资金管理、设施管护、返贫风险等问题,开展风险“回头看”,对贫困对象实行跟踪监测,制定完善扶贫项目、互助资金等8个管理办法,全面防控风险。
  商南县委书记许水兆介绍,2019年全县已经完成当年的减贫任务3643户、704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7%。“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初期的26.27%下降到1.1%,已经基本实现脱贫摘帽。”许水兆表示,脱贫攻坚是一场接力跑,新的一年,县委、县政府将举全县之力提质达标、巩固脱贫成效,跑赢“最后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