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春风化雨润丰阳
——脱贫攻坚的“山阳样板”
文章字数:3084
  贾书章 白志鑫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寒冬时节,山阳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一片火热的景象:一处处移民搬迁大楼,鳞次栉比,移民群众正在贴“福”字迎新年;一座座产业大棚内,炉火正旺,工人们忙着烘烤香菇木耳;一栋栋社区工厂,星罗棋布,来自贫困家庭的务工人员正在加工产品;一个个村庄,白墙灰瓦,炊烟袅袅里飘来阵阵欢声笑语,村民们杀年猪、吊挂面、漏粉条。而在贫困户家里,包村干部给贫困户送温暖,促膝相谈,谈过去一年来的收获,谋划新一年的设想。
  回望脱贫攻坚路上的风风雨雨,山阳县科学谋划、高点起步、尽锐出战,举全县之力兴产业、办企业、促就业、补短板……至2019年底,山阳县确认退出57个村、稳定脱贫13064户39208人,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0.95万人下降到24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02%,县摘帽已完成县级自查自评和市级核查,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脱贫攻坚的“山阳样板”。
  建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丰阳移民俱欢颜
  1月8日,我们来到高坝店镇。放眼四望,最吸引人的是一排排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徽式建筑楼群,沿着高速路口从西到东一字排列开来,成为高坝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迎宾大道旁的一期移民搬迁点,移民搬迁大楼外墙上的“听党话、跟党走、享党福、感党恩”12个大红字,道出了广大移民搬迁户的心里话。据了解,高坝店镇移民搬迁工程是全市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移民达3000多户,以高坝店为中心,辐射带动山阳县其他乡镇移民也来到此定居。“高坝店移民搬迁曾多次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哩!”山阳县扶贫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副局长南希涛介绍。
  记者随机走进了贫困户何牛在移民新区7号楼1单元4楼的家。老何今年59岁,儿子在县城做钢筋工,月收入4000多元,儿媳则在新家楼下一家电器店打工,月收入1000多元。最令老何欣慰的是儿媳有了事干,也照看了两个孙女上学,一家人住在移民小区感到非常舒坦。
  走进1单元3楼,贫困户刘根存的儿媳正在做家务。刘根存家2017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只交了1万元,就分到了122平方米的房子。“原来住在距镇政府30多里的申家垤村,三间老土屋破旧不堪,现在住上了楼房,两个孙子上学也方便。”刘根存笑着说道,脸上经年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据高坝店镇长董善平介绍,高坝店镇早在2010年“7·23”特大暴雨灾害后,率先启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建设项目,到目前已建成大小安置点12个,其中500户以上安置点有3个,分别是高坝街、石头梁、过风楼安置点。规模最大的高坝街移民安置点于2011年启动建设,其中一期北湾新区共安置1279户4476人,已全部入住。
  山阳县扶贫局副局长王勇介绍,“十三五”期间,山阳县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482户52859人,在“十二五”陕南移民搬迁基础上,全县续扩建了5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12168户52130人,另有分散安置265户516人,跨县安置49户213人。至2019年10月底,原搬迁规模12377户已实际入住,实际入住率100%;11月初动态调整新增户105户已全部安置,其中42户已实际入住,63户正在装修。
  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全县配套建成服装加工、肠衣护套、耳机加工等社区工厂及产业基地102个,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5217人。至2019年底,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471户、危房改造5994户。与此同时,完成腾退拆除旧房8702户,位居全市前列。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动能
  冬日里的流岭深处,寒风萧瑟。但在位于山阳县户家塬镇西沟的意发牧业公司里,沼气发电厂内炉火舔着炉膛,暖意融融,工人们忙着检查设备安全。
  1月8日,在意发牧业公司养殖场的一间牛棚里,来自户家塬镇牛耳川社区六组的贫困户鲁西望正在给牛喂料。鲁西望今年48岁,家里有6口人,父母年已古稀、身体有病,妻子失明,孩子上小学,他们家因病返贫。自从镇上办起了养牛场,他一天喂100头牛,每天喂牛两次,月收入2700元,于2018年底实现了脱贫。
  饲养员王怀文今年64岁,他老伴身体不好,孩子痴呆,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他家被评为贫困户后,镇上安排他到意发牧业公司当饲养员,每天早7点和晚7点喂牛两次,月工资2700元,养牛场为饲养员管吃管住。镇上还在户家塬镇金河移民小区给他家分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到2018年9月,老王就自动提出退出了贫困户。王怀文说:“多亏镇上能人办起了这个产业,要不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翻身哩!我一家人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国家好政策!”
  当日,在户家塬镇康乐村的陕西德润康科技公司食用菌大棚里,西沟村西口组的贫困户周希有正在采摘黑木耳。周希有今年43岁,家里有4口人,父母都是残疾人,为了照顾老人,他无法外出打工。镇上优先安排他到食用菌产业园务工,日工资100至150元,于2019年脱贫。康乐村建起53个大棚,解决了村里4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让村里的贫困户都如期脱贫。
  山阳县把产业脱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实行长、中、短线产业结合,重点发展“药、果、菌、畜”四个全产业链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蜂、光伏、旅游”四个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劳务和电商产业。创新推行“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推行金融帮扶、科技帮扶、销售帮扶“三大创新”。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1069个、能人大户338户,带动全县8条流域发展食用菌基地(园区)79个、大棚1500个;实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至2家企业结对帮扶,每个产业至少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两大品牌”创业 就业扶贫焕发活力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山阳县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体目标,聚焦“做强山阳建筑、做实返乡创业、做全社区工厂、精准分类培训”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产业镶嵌就业、劳务输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工厂吸纳就业、公岗安置就业的“五位一体”就业创业扶贫新路径,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务收入持续增长。
  1月9日,在山阳县工业园区,社区工厂的工作人员芦小琳和工友们正在加工服装。芦小琳是来自山阳县板岩镇的贫困户。她的婆婆有病,丈夫外出打工腿部残疾,孩子又要上学,家里断了收入来源,经济拮据。社区工厂开工后,安排她到服装厂当车工,她把孩子送到城区小学上学,自己在社区工厂上班,月收入2600多元,2019年已退出贫困户。
  同一天,在高坝店镇黄土凸村肠衣加工厂,来自该村的崔菊娥老人和儿媳一起在加工肠衣。该村引进陕西亨恒肠衣公司加工肠衣,每个贫困户妇女月收入1100至1800元之间。崔菊娥老人高兴地说:“自从办起了这个社区工厂,我娘儿俩既照看了一家老小,又有了收入,我们家能脱贫,还是仰仗国家政策好!”
  山阳县着力打造山阳建筑和返乡创业就业扶贫“两大品牌”,培育各类建筑企业36家,其中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7家,全县建筑从业人员达到4.25万人,占全县转移就业的42%,占贫困户转移就业的25%以上,人均年收入达到4.5万元,涌现出了高坝店过风楼建筑业“首富村”、天竺山街道社区劳务脱贫示范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山阳县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省建筑业强县和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县,先后培育各类建筑企业36家。“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精准扶贫行动吸引祝逢才等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产业基地102个。
  为保证贫困劳动力尽可能多实现就业,山阳县动员各方力量,实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工程,鼓励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开展技术培训,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20361人,创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个、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解决就近就地就业3752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239人,各类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427人,全县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43923人,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