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 决胜脱贫攻坚 共享全面小康
文章字数:3679
2019年是柞水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柞水聚焦整县摘帽目标,扎实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冬季决战”四季攻坚,坚定信心不动摇、紧扣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37个贫困村退出,4788户9921人脱贫,圆满完成年度减贫任务,为实现全县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攻克深度贫困经验及做法在全国推广
脱贫攻坚深度贫困经验在《扶贫信息》及《中国扶贫》期刊上全国交流,“四瞄准”精准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上全国推广。
2019年3月,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登了题为《探索可行路径攻克深度贫困》的简报,从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一主两优”产业、因户因人施策“三建三带”扩大就业创业、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支撑推动科技创新、紧密利益联结分类施策推动“三变”改革、扶贫扶志扶智挖掘潜能增强内生动力五个方面,推广了柞水实践积累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写的全国扶贫教育培训教材《脱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选编了《柞水“四瞄准”攻克深度贫困》,柞水县包村包户瞄准“人”、增加收入瞄准“业”、抓点示范瞄准“型”、全面脱贫瞄准“能”的“四瞄准”精准扶贫模式作为参与式扶贫地方实践的典型予以介绍推广。
“划定战区”撑起决胜脱贫四梁八柱
将柞水划定为九大作战区,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统揽全局。
第一时间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了9个镇办脱贫攻坚工作组和79个驻村工作队,健全了县、镇、村三级指挥体系。夯实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压实县委常委包镇办、分管副县长管行业的领导责任,构建了“常委管块、县长管条”的责任网络;压实107个部门包村、3266名干部帮扶责任,机构改革后,迅速调整包扶单位,保证了帮扶工作衔接有序。组建脱贫攻坚达标抽检技术小组,按每镇一村轮流抽检脱贫指标达标情况,剖析短板弱项,商议补齐办法,帮助镇村抓要害,有的放矢改进提升质量;成立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任组长的督查专班,开展常态化督查暗访。成立9个尖刀班,一对一下沉到9个镇办,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起底、全面督导;启动脱贫退出程序后,成立6个督查组和9个自查自评组,对标脱贫退出标准人人过筛、户户过堂、村村过关,倒逼精准退出工作落实落细。
安全饮水管理机制让群众用上“放心水”
探索形成安全饮水“三个三”管理机制。
注重安全饮水规范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不断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建后管理,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村镇统一实行“挂表收费,户外计量”,推广和安装预付费IC卡智能水表,实行水费并网收缴并开通网上水费收缴平台,实行多种方式缴纳水费。建设了全省首家通过CMA认证的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为农村居民用水水质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建立信息化管控中心,对水厂、管网和水源实现监测自动化;建立水表校验维修中心,杜绝计量器具不准确造成的矛盾。在每个基层供水站都成立了专业抢修队,加强水表、管材、闸门等物资的储备管理,推行巡检、管理维修工作制度,实行抢修统一调度,统一考核监管,统一物资调配,34个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部完工,安全饮水水质检测全面达标。
“院落扶志汇”鼓足群众脱贫精气神
“院落扶志汇”激发群众自我脱贫动力。
柞水县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坚持扶志、扶智、扶技、扶德“四扶”并举,通过讲政策、送法律、送经验、送演出等形式,以文化人,以身说法,直接进入农村院落开展宣讲脱贫政策、讲述致富典型、传授脱贫经验、畅谈脱贫打算、营造良好民风、实施送法下乡等系列活动,推动贫困群众向新型农民转变,开展宣讲1470场次,评议脱贫之星、致富带头人、好儿媳、好公婆等先进典型1200多人,推荐“最美家庭”“五好家庭”156户,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为全县脱贫摘帽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新华社、人民网、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深入柞水调研采访,进行了密集报道。扶贫扶志工作经验在全国扶贫扶志研讨班上进行交流。
“党建+”奏起脱贫攻坚最强音
大力开展“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盘活资源发掘脱贫潜能,集聚资金注入脱贫动能,农民变股东提升脱贫效能。深入推进“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79个村全面推行“一肩挑”;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党员中心户-党员-贫困户”模式,420名党员中心户带动2432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中长期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出台《关爱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项措施”》,运用“三项机制”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15名,其中第一书记97名。全县成立村集体性质公司16家,9个村集体在私营企业、合作社参股,2000多户群众以各类资源折价入股,千余户贫困户以扶贫贷款、个体资金在各类公司、合作社入股,盘活了全县农村资源资产,实现了城乡贫困群众人人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人人可脱贫目标,让农民成为农村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上的投资者和受益人,为产业发展和稳步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扶贫创新点亮贫困学子求学梦
创新控辍保学“‘双线’工作法+‘四大套餐’”机制。
“双线”即通过扶贫、户籍、学籍、资助等四套数据“线上”比对,全面掌握全县19083名适龄人口就学情况;通过逐校逐班、逐村逐户“线下”摸排,核实就学适龄人口现状,建立“八表五档”动态管理,破解了群众流动性大、底子难摸清、情况难掌握的难题。“四大套餐”即,针对身心缺陷“不能上”的学生,建立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送关怀”;针对自卑“不想上”的学生,推行“小社团”活动“送信心”;针对缺少温暖关爱的留守学生,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家校联动“送方法”;针对家庭缺钱“上不起学”的学生,采取“四重摸排”“突出重点”“多方统筹”的办法“送资金”,累计落实资助资金3243.88万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让所有厌学失学孩子回得来、留得住。该经验在全省教育扶贫推进会上交流。
落实“七长”责任制控辍保学。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因家庭贫困辍学学生”目标,通过建立“七长”(县长、局长、镇长、村长、校长、师长、家长)责任制,对建档立卡学生和特殊群体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资助上优先保障,构建了全覆盖的结对帮扶网络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建档立卡户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相传。柞水教育扶贫的成功范例先后受到新华社、人民网等关注报道。
“一主两优”产业发展栽好脱贫“摇钱树”
创新产业发展“借还”模式。探索形成以木耳产业为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中药材的“一主两优”扶贫产业体系。
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木耳产业发展“两借两还”“一主两优”模式,共建成5条木耳菌包生产线,累计发展代料食用菌1.5亿袋;大力培育中药材订单种植,建设连翘、丹参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5.85万亩;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79个,带动11843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大力推行“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旅游“四联”模式,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农家乐集群8个,并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
柞水木耳成为陕西首个纳入“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特色产品,在央视8个频道推介,并登上香港“创科博览2018”展台,被纳入2019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系列产品销售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协议;2019年,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经验在全省“3+X”特色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交流推广,同时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产业案例、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之一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联合印发的《2019年产业扶贫案例选编》上向全国交流推广;9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调研柞水县脱贫攻坚工作时对“两借两还”益贫机制给予肯定,柞水木耳生产加工企业柞水野森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柞水县连续两年成为全市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份。
创新问题整改促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创新问题整改“主要领导把关销号”机制。
把问题整改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过程管控和结果管控相统一,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办落实,逐部门逐问题研判过堂、查问题来源看具体表现,查整改质量看责任落实,查整改成效看长效机制,从严审核、从严把关。对于整改全面完成的,公示无意见,准予销号;对于整改不彻底、质量不过硬的,不予销号、二次整改;对于屡改屡犯的,对分管县级领导和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切实保障问题改准改实,有效防止已改问题反弹回潮。坚持对症下药改、标本兼治改、举一反三改、动真碰硬改,制定72项长效管理制度,设立县、镇、村三级交账关口,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逐一把关销号,推进系统化整改、精准化整改、常态化整改。
目前,中央层面反馈的79个问题,已整改到位76项,未到整改时限正在整改的3项;省级层面反馈的8个问题已全面整改到位。
策划:王永祥
组稿:张珊 朱恢军 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