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深度贫困县高质量脱贫摘帽的典范
本报记者 汪瑛 田琳
文章字数:4414
  本报记者 汪瑛 田琳
  1月9日,距离2020年春节还有半个月时,记者来到镇安县木王镇桂林村,目之所及,与几年前的面貌大相径庭: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一条清澈的小溪在静静地流淌;人字形屋顶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雪白的墙,青色的瓦,朱红的门窗,不规则排列的门户和吊脚屋檐,呈现了一派江南风情……
  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秦岭美丽乡村,桂林村的嬗变离不开乡村旅游。依托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充分利用村内景点、民居、河流、森林等打造原生态乡村,桂林村实现了“村庄园林化、沿线景观化、农村现代化”,将贫困越甩越远。
  桂林村脱贫,是镇安县脱贫攻坚的一个范例,几年来,高质量脱贫是这块土地上最为生动的实践。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正式公告:镇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镇安成为全省深度贫困县中唯一在2018年脱贫摘帽的县,累计脱贫2.5万户7.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89%。
  成绩单不只是贫困人口的减少:
  ——群众增收效果明显。全县培育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2个、产业大户5300个,联带1.3万户群众依靠产业致富。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9160元。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6年至2018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066户27448人,3853户贫困户实施房屋改造,改造1.14万户一般农户石板房和土坯房。“镇安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在全国推广。
  ——教育医疗保障全面落实。五年来共发放学生资助资金7004万元;2800多名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1”结对帮扶。财政资助贫困人口医疗参保参合率100%;全县成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82个,895名医务人员与20204户贫困人口开展签约服务;154个贫困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就业渠道更加广阔。近三年累计劳务输出3.18万人次创收5.09亿;建设扶贫工厂208个实现稳定就业4000多人。共开展技能培训214期1076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544人;通过各类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126人。
  ——交通发展天堑变通途。五年来,全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共完成投资25.35亿元,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齐头并进,154个村(社区)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到100%,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镇、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
  5年的时光,1800个日日夜夜,镇安干部群众用双手和智慧抒写了一个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样本。
  探索创新扶贫模式 瞄准“靶心”精准施策
  作为深度贫困县,镇安贫困之深重,从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贫困人群数量大。截至2014年底,全县15个镇办、154个村(社区),贫困村达9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5个;全县总人口30.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4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万户、7.91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2%。
  村集体经济严重薄弱。截至2014年底,全县154个行政村(社区),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有146个,占总村数94.8%。1万元以下122个,占总村数79.2%。
  住房条件差。因为平地少,耕地稀缺,群众的房子大多建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山、岩坡。县境内石板房、土坯房遍布,数量众多。截至2014年12月,全县贫困户危房超过1.18万户;截至2016年,除危房以外的普通农户石板房、土坯房超过1.15万户。
  自来水普及率低。截至2014年,自来水普及率为43.6%。
  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2018年7月,在青铜关镇丰收村表彰大会上,荣获“脱贫光荣户”的朱昌发激动地说:“多亏国家扶贫政策好,产业让我放了心,能靠头脑来致富,谁愿意还当贫困户?”37岁的朱昌发和妻子已经在外打了十几年工,想挣点钱把房子翻盖一下,不但没挣到钱,妻子治病还欠了六七万元的外债。2018年,朱昌发一家被确定为“有劳动能力可脱户”。
  朱昌发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争取到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养猪6头,当年出栏4头;种植白及4亩,实现净收入4万元;另外还种植五味子25亩,新建桑园4亩。当年9月,朱昌发还在集中安置点安了新家,当年实现脱贫。
  “过去贫困户的分类,是按照贫困属性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和五保贫困户,比较宽泛,实施帮扶、落实政策很容易一刀切、缺乏针对性。”镇安县委副书记王璟说,脱贫攻坚中,镇安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按照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再细分为有劳动能力放心户和缺项户、弱劳动能力可脱户和沉底户、无劳动能力特困供养户和低保兜底户,从而使识别和帮扶更加精准、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更加合理。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是镇安脱贫攻坚的有效支撑。“三带四联”机制,以产业带动就业,以政策扶持创业,有效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以产定搬,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的搬迁模式,真正使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扶贫中心户长”制度,解决了帮扶力量不足问题;“教师+学生”“医生+患者”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约四会红十条”“爱心超市”“扶贫超市”,激发了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让“自主脱贫、孝德扶贫成为农村发展的新风尚。
  创新求变,拓宽思路,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精准扶贫工作真正“瞄准靶心、打到十环、精确无误”,使镇安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走在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率先建立脱贫大数据监测平台,打造出了以软件智能化、应用模块化、数据可视化、设备虚拟化、软件定制化等为特点的大数据平台,第一时间通过手机APP向群众发布信息、向相关部门反馈群众需求;探索推行扶贫资金“一账一平台”管理机制,杜绝扶贫资金管用脱节、趴窝挪窝、一拨了之、绩效不高、监管不力,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用在刀刃上;创建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围绕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三大目标”,通过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三种途径”,确保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发挥长效作用,推动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缺乏、管理不善、经营困难、后劲不足、互助资金管理不规范、优亲厚友等问题,探索推行“双委制”,通过签订委托书,采取托管、租赁、入股等形式,引入专业团队,采取市场化手段,厘清权责关系,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运营质量和效益;创新“135”扶贫领域信访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非常之事须用非常之人,动用非常之力。在脱贫攻坚中,镇安县各级干部以包扶村为家,县直各部门的干部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在基层一线工作,多数部门至少有3人常年在村上蹲点帮扶,勠力同心搞建设,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58岁的姚元义原本是县林业调查队的一名普通干部,再有两年就退休了,然而,2016年单位安排驻村工作队员时,姚元义自告奋勇,前往月河镇太白庙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在驻村期间,他被查出二级糖尿病,头发几乎掉光了,医生强迫他必须住院,只好分两次回县城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贫困户的白及发病到高峰期,每天十几个人打电话诉苦:“姚专家,你快来呀,我们的白及发病快死光了,自己照资料上配的药防治一点效果也没有。”姚元义就偷着从医院跑出来,搭上班车赶到包扶村,一连几个月为群众配药,防治住了白及病害的蔓延。为了不影响工作,出院后他经常带着药罐到村上熬药喝。
  县委电教中心主任王铁初到青铜关镇冷水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时,一连两个月吃住在村上,没过一个节假日,私家车变成村上的公车。冷水河四组、五组是村里海拔最高的两个组,立地条件较差、贫困面积大、产业发展难,也是王铁跑的最多的地方。为发展产业,他请求帮扶单位支援实施1800亩的中药材种植项目;饮水不达标,他争取项目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改造水管、建水池;路不畅通,他牵头包抓完成10多公里同村、通组路;村上的食用菌基地出菇了,却因产量少无人上门收购。他干脆在自己的微信里推荐朋友采购,每天晚上还得开自己的车拉上鲜菇送货到县城。他说,和平年代脱贫攻坚正是锤炼党员干部为民情怀的最前沿,心中装着多少群众,就有多少责任担当,他很高兴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得到锻炼。
  只有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才能把各项政策精准执行到位、各项措施精准落实到位。实践中,镇安出台《管理办法》,选派1200多名优秀干部沉下一线帮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第一书记扑下身子,政策宣讲深入田间地头,帮扶措施落到千家万户,脱贫信心深植农村沃土,通过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他们用自己的高额“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高度“幸福指数”。
  干部在苦抓,干部在苦帮,群众岂能不苦干?
  52岁的陈永记是青铜关镇冷水河村人。十几年前,他在砖厂干活时,突发意外,右腿被卷进砖机导致高位截肢。当时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妻子向科芳右眼残疾,家庭一度陷入困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行走不便,但双手是健全的。“日子还得过,得想办法挣钱。”陈永记说,治病花光了积蓄,又出不了远门务工,2015年,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他贷款买了40多只山羊,开启了自己的养羊致富路。2015年,陈永记出栏羊30多只,收入两万多元;2016年,出栏40多只,他拿出一部分新建了羊舍,并分成大小不同、干湿分离的区域。家里还建起了新房,一举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下活党建“一盘棋” 打好脱贫“组合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牢记扶贫工作实质。“为什么贫穷?”“扶贫先扶志,救穷不救懒”——着力解决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才是今后工作重点,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创业致富带头人、选好脱贫先行者正是治疗这个“疑难杂症”的药引子。
  围绕脱贫攻坚工作,镇安县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一个战斗力强、团结务实、勇于开拓的党建领航队伍就是一面旗,引导群众奔向致富路。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兴村动力,全县上下形成“大党建”引领“大脱贫”的格局,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大坪镇庙沟村二组的贫困户陶有君妻子雍彦文突发脑出血,失去劳动能力,孩子也因为家里无力供养而失学。村上的党员匡绪凤知道后,积极帮扶陶有君,带着他一起到食用菌基地打工,手把手教他掌握食用菌栽植技术。2018年,陶有君主动承包了6个大棚,认领了3万袋香菇,一年就收入4万元,这还不算农闲时务工的上万元收入。
  庙沟村村委会5名支委带头领办蚕桑、食用菌、畜禽养殖、板栗等主导产业,16名党员每人负责10户贫困户的产业技术指导和后期销售服务,保证把贫困户拴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格局。该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红旗村”,村干部受到表彰奖励、工资报酬得以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高了,彻底摒弃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被动状态。
  同时,全县还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集体经济”“党支部+劳务输出”“党支部+企业”多元化发展途径,通过切实加强管理引导,让村“两委”干部既当管理者又当经营者,既锻炼了干部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又消除了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