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铺就脱贫路
文章字数:1161
汪福春的妻子正在搬运新鲜的平菇
本报记者 李敏
深冬的秦岭山区,万物消寂,远山顶上还有前一阵子的积雪。1月14日,记者来到柞水县曹坪镇马房湾村,在通村路的一处较为宽阔的河岸对面,一大片塑料大棚格外显眼。走下斜坡过了河,眼前是一座现代化的冷库,工人们正忙着在用混凝土给冷库硬化地面。
原来,这里是三组村民汪福春的平菇种植基地。今年58岁的汪福春在2019年以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靠着不服输的那股劲头,终于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见到了致富的曙光。
早年间,汪福春也是村里的创业明星,夫妻两人在咸阳附近经营平菇和香菇基地长达18年,加上离大城市近,根本不愁销路,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那几年食用菌的价格也特别好,我们就把全部的身家都投了进去,准备大干几年。”妻子刘夏利说。谁也不曾想到,连续两次遭受自然灾害,彻底让汪福春原来的计划泡了汤。“头一年是大雪压坏了大棚,第二年是大雨淹了基地,所有的菌棒都泡在了水里,损失了100多万元。”汪福春说。接连的打击,让汪福春把前些年的积累都赔了进去,灰心的他听说老家脱贫攻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2017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返回了马房湾。
汪福春家在村民小组的最高处,当年那里就住了他们一户人家。山高路远,老房子也早已经破败,住处都难以保障。“那会他出门找人借100元恐怕都难。”村支书回忆当时的情况。尽管困难重重,汪福春还是不想就此放弃。2017年,村里把汪福春纳入了贫困户。一切又从头开始,汪福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扶贫贷款和补助,断断续续用了3年的时间逐渐建起了现在的食用菌基地。目前这个占地27亩,拥有34个大棚的食用菌基地已是村里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汪福春的平菇产业终于见到了效益,去年出售平菇赚得了4万多元,这让全家看到了希望。除了平菇,汪福春还专门建了一个温室大棚,尝试种植桑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手机上看到桑黄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目前市场上价格达上千元,而且可以人工种植。他专程跑去河南学习了桑黄种植的技术,现在休眠的菌棒上已经冒出了小部分桑黄。“等到来年春天,气温回升这些桑黄就会继续生长。希望成功后能尽快还清贷款,过上好日子。”汪福春说。
还有一件令汪福春高兴的事情就是通过易地搬迁,在下梁镇的移民搬迁小区里有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子。但是由于平菇产业刚有起色,汪福春夫妻和儿子决定就在基地里过年。“棚里还有菇子在出,离不开人,每天都要采摘,过年就在这里过。”汪福春笑道,“今年靠着政策扶持,给我补贴了10万元,盖了两个冷库,解决了平菇的储存问题。以后就可以把先摘下来的平菇冷藏起来,等攒够一车的数量之后,对方会派车来拉走。”
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之后,汪福春觉得走在村子里腰杆能挺直了,“靠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才能把产业做起来,我一定争取把产业做好,把自己日子过好,不给村里拖后腿。”汪福春期盼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