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元宵夜的“商洛北”
文章字数:1241
  本报记者 李亮
  2月8日,正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晚,皓月当空,寒意阵阵,沪陕高速商洛北收费站灯火通明,秩序井然。
  这是陈涛和“战友们”在“商洛北”值守的第16天。年前腊月三十那天,陈涛正在黑山中心卫生院上班时,接到通知,被抽调到商洛北收费站参与值守工作。
  商洛北收费站是此次商州区为了应对疫情,开放的唯一进入市区的高速出口,承担着检查入商人员的重要职责。
  陈涛是商州区黑山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此次和他分到一组值班的除了卫生院的同事,还有公安、交警、区文工团和大赵峪街办的工作人员共20多人。
  晚上10点多,收费站前停了七八辆车,大多挂着陕A车牌,还有一辆挂着苏K车牌的轿车,在等待接受检查。
  陈涛正在拿着一个手持温度计给一辆车的驾驶员测体温。一旁的民警任洋手里拿着车内人员的身份证正在查看信息。“您好,您是从哪来的,来这里干什么?”看到身份证上显示对方非本地户口,任洋问道。
  “我在这里上班。”车主回答。“那麻烦您让单位开具一个证明。”任洋告诉他,按照上级对来商返商人员管控措施要求,非商州区户籍人员,因工作、生活需要确需入商的,必须持区内所在单位或镇办证明。
  任洋是公安商州分局的一名辅警,今年29岁的她,穿着一身制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麻利干练,今晚和她一起值守的还有局里的其他6名同事。“确保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任洋坚定地说道。
  在被检查的车辆旁边有一个简易的小棚,棚下放着一张桌子,一名医护人员正在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来商人员的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等。
  棚周围的几名民警,有的在核查其他车主的信息,还有的正拿着一个写有来陕返陕人员请注意的二维码信息牌,给车主讲解、填写信息。穿着黄色标志服的交警,正有序地指挥着出站的车辆。
  一辆又一辆车,他们重复着大致相同的话和动作,不间断地耐心解答着车主的疑问……没有丝毫间歇,配合默契,秩序井然。
  “今晚的车不多,最忙的时候6个车道全开放,看着出站的车排成一长行,内心再急也没办法。”陈涛说。
  一辆货车停下,车前坐了3个人,驾驶位比较高,陈涛费力地给每个人测了体温。记者才发现他戴的是一次性医用口罩,“有过担心吗?”我问他。“可能会遭遇怎么样的危险我们都知道。说不恐惧是假的,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想对他们负责……每次回家会洗好长时间手,以此消除内心的恐惧。渐渐忙着忙着就忘了,这工作总要有人干。”他说。
  温度越来越低,晚上11点多的商洛北收费站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值守的人员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制,每6个小时换一次班,每天4组工作人员。陈涛所在的组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下午2点又接着来。值班时间段不固定,但16天来无一天间断。记者了解到,自收费站开展检查以来,截至2月9日8时,共检查车辆37473车次,检查人员90725人次。
  “最难熬的是凌晨2点到8点那一班,到凌晨4点时,特别冷,棚下的桌子上都会洒下厚厚一层霜,大家冻得瑟瑟发抖,但依然坚守岗位。”陈涛说,“每当这时,看看收费站上面‘商洛’两个红红的大字,就觉得有了力量,因为,那后面是我们家乡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