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用爱托起生命之重
文章字数:4397
 南书堂 吴晓来
  2020年1月,崭新的一年刚刚开始,也是农历岁尾,人们正准备着迎接新春佳节。
  一个幽灵,新型冠状病毒的幽灵,在共和国腹地的湖北武汉游荡、蔓延。几乎一夜之间,湖北告急!武汉告急!
  响应国家号召,紧急驰援武汉,商洛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一病区护士长吴家琪主动请缨,成为医院首批援鄂的两名先行者之一。
  大年初一,清晨7时,吴家琪告别商洛,告别亲人,与13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医护人员集结西安,组成陕西首批援鄂医疗队,肩负着危难时刻的国家使命,于当天就飞抵武汉。
  在接受了一星期最严格的培训后,她和队友们进驻武汉第九医院,展开了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近身战。
  吴家琪的岗位是重症监护室护士,这里是救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危险的岗位。
  十几天来,她参与救护了16名危重患者,以真情为患者疗毒,用爱心为生命加油,一幕幕场景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这里的“战斗”静悄悄
  2月1日,是吴家琪的第一班,这是一个大夜班。
  出发前,她在房间反复温习了刚刚学到的新冠肺炎防护及消毒隔离相关知识。为了防止被口罩压伤,她早早就做了预防措施,在脸和鼻梁上横着贴了一道长长的创可贴。
  晚上11时,她和十几名战友准时在驻地宾馆大厅集合,其他战友不约而同前来送行。那一刻,在吴家琪心里,再次涌起了大年初一单位领导和同事为他们送行时的那种庄重与悲壮。 
  深夜的武汉异常寂静,空阔的马路上没有一辆车,也没有一个行人,像在静候着她们的疾驰而过。从宾馆到医院,不过5分钟车程,吴家琪却感觉走了很久。进入武汉市第九医院,只见灯火通明,到处悬挂着大红灯笼,流溢着暖暖的光色,完全不像是一个战场。
  吴家琪这才想起来,今天是正月初八,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还在过年呢。
  然而,吴家琪很快又意识到,这就是战场,自己来了,就是战士。她马上要面对的,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杀人于无形的病毒,是一个个需要她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的生命。 
  她们开始披挂上阵,一件件防护用品就是她们的战袍和盔甲,里里外外一共18件。
  大家熟练地穿戴,然后相互检查、相互监督,以确保万无一失。为节约防护物资、减少交接班次,她们把本来4个小时的值班时间延长为8小时。没有人敢喝一口水,且都穿了纸尿裤。
  披挂整齐的她们,谁也不认识谁了。为了方便辨认,感控护士在她们的前胸后背,都写上了各自的姓名。
  不一会儿,眼罩起雾了,看不清东西。身上也开始冒汗,潮热、憋闷一起袭来。
  参加工作18年了,一样的身份,一样的工作,但这样的穿戴,这样的阵势,对吴家琪来说,还是第一次。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战斗即将打响,大家相互鼓励,大声喊着加油。感控护士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瞬间。
  2月2日0时,吴家琪和战友们正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始换班。奇怪,从那一刻起,她不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再有离家远征之感,忽然变得从容、镇定,就像在家乡自己供职的医院一样。
  一共8名患者,其中有5人是危重患者,要依靠呼吸机的辅助,才能勉强地呼吸。
  吴家琪负责分管的两名患者,病情相对轻一些,意识都还清醒着,可以交流。她向患者作了自我介绍,开始给他们一一喂饭喂水,打针输液,监护吸氧、血压血糖,替他们翻身拍背、接大小便,进行心理疏导。很快她就大汗淋漓,汗水流进眼睛,火辣辣的疼。
  安顿好患者,她开始各种记录。戴了三层手套,手指不大听从使唤,每写一个字都很费力。
  患者最大的问题是血氧低,病床上一个简单的翻身也会让他们憋得喘不过气来。不能自主翻动,不能自由呼吸,加之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一位女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别的危重患者,精神几乎崩溃,吓得又哭又闹,把用过的卫生纸到处乱扔。一会嫌床高、一会嫌床低,一会喊冷、一会喊热,一会要吃、一会要喝,吃喝递给她,她却又不吃不喝了。面对这种情况,吴家琪几乎是百依百顺,患者要求怎样做,她都一一满足。等患者闹够了,哭累了,终于安静下来时,吴家琪就温言软语地安慰她、鼓励她。
  终于,患者红肿着眼睛,像认错的孩子一样,紧紧握住了吴家琪的手,流着泪说道:“谢谢,谢谢,真对不起!”那一刻,吴家琪觉得,再多的委屈和心酸都是值得的。
  从0点到8点,持续了8个小时的大夜班,吴家琪和4个姐妹,接连抢救了3名危重患者,把两个人从死亡的边缘硬是拉了回来。
  遗憾的是,一位68岁的阿姨还是走了。听说阿姨的家人也被感染,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一家人,同在一个城市,却远隔天涯。此刻,已阴阳两界。吴家琪和姐妹们感到深深的悲伤,甚至满怀歉疚。她们为阿姨整理遗容,穿戴整齐,默默地送她最后一程。
  所有人都流着泪,在心里默念:阿姨,一路走好。
  这一夜,极其漫长。
  下班手续交接完毕,临走时,吴家琪跟每个患者互道再见,尽管早已精疲力尽,但她仍笑着对他们说:“放心吧,我们不会丢下你们,一定要坚强,不放弃自己,要不了多久,我们都会平安回家。”
  虽然他们看不到她的笑,但在心里一定感觉到了。
   念给“妈妈”的一封信
  2月5日,星期三,是吴家琪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第五天。
  9时,刚上班,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看上去很憔悴的女子在ICU门外张望着,还试图推开玻璃大门。
  吴家琪赶紧跑过去,告诉她:“这里有交叉感染的危险,有事电话联系,尽量少来医院,请赶紧离开!”
  听了吴家琪的话,那个女子慢慢走到电梯口,但又忽然回头,跑了过来。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吴家琪就多问了几句,才得知她的妈妈就在这里住院,病情危重,无法接听女儿的电话。
  女子掏出一张纸,递给吴家琪,用祈求的目光看着她。那是一封信,写给妈妈的。她希望吴家琪能够念给妈妈听。
  吴家琪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信正好是写给她负责救护的3床那位阿姨的。
  女子离开后,她展开那封信,俯身对阿姨说:“阿姨,您女儿今天早上写了一封信,委托我念给您。您现在不是特别清醒,但我感觉您还是能听到的,对不对?我给您念一下,您听着啊。”
  吴家琪开始念信:“亲爱的妈妈,邓阿姨和你的同学每天都在关心你的情况,总是期待能听到你一天天好转的消息,舅舅、小姨和老家的家人,也每天在关心你。”
  就像在病床前跟自己的妈妈说话一样,吴家琪继续念道:“我们没办法见到你,跟你说说话,但你一定要知道大家都爱着你、支持你,你一定要坚强,有信心!”
  也许女儿写这封信的时候,知道妈妈无法亲自看,需要医护人员念给妈妈,也许她知道医护人员很累,不想过多添麻烦,所以信很短。但却句句扎心,满是女儿对母亲的深情与担忧。
  “好多人生病都住不了院,你有这么多医生护士在救你,在帮你,你一定要加油,绝对不要放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等你好了,我们就回家。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读到最后,吴家琪已经忍不住哽咽了:“阿姨,您听见了吗?”
  然而,戴着氧气面罩的阿姨没有任何回应。病房里,只有呼吸机滴滴滴滴的报警声。
  这一切,被人用手机拍了下来。
  吴家琪过后看这段视频,心里五味杂陈。对于一个常年在医院工作的人来说,生生死死,早习以为常。然而,对于20岁就失去了妈妈的吴家琪来说,身临这样的场景,亲历这样的悲情,心绪难以平静。她深深感到,躺在这里的每一位患者,对他们的家人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子,是女儿,是丈夫,是妻子,他们是亲人的唯一。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从丹江上游的商洛,到长江中游的武汉,不过700公里。吴家琪也曾和家人自驾造访过这座城市,领略过江城的繁华美丽。然而这一次,她抛下亲人,抛下两个年幼的孩子,逆行而来,是带着沉甸甸的使命而来,是为赢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来。在这场战争中,她只是千万战士中的一员,但她要尽一个战士的本分,用柔弱之躯为受难的人们遮挡灰尘,用自己的爱替他们托起沉重的大山。
  吴家琪把阿姨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她给她洗脸、梳头,一遍一遍给她翻身,一遍一遍给她读信,一遍一遍鼓励她、呼唤她。虽然阿姨一直没有回应她,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她希望阿姨能突然间醒过来。
  让患者笑出一片春
  2月9日,星期天,这是吴家琪在重症监护室的第九个战斗日。
  这天的武汉,阳光格外灿烂,但灿烂的阳光还是没能驱散死亡的阴影。
  早上,一个只有39岁的患者,经过全力抢救,还是不幸离世了,这让旁边另一个患者情绪几近失控。这个患者42岁,是一位教师,已经住院半个月了,状态一直很好,信心很足,相信自己能够挺过这场灾难。然而,亲眼看到比自己还年轻的人就那样走了,他突然乱了方寸,觉得胸口憋闷,难受极了,想哭又哭不出来。就在前几天,他还和这位逝去的病友聊天,互相安慰,相互打气,约好等康复了一起去钓鱼呢。
  缺氧的感觉像是有一双大手掐住了他的脖子,有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胸腔,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无底的黑洞,伸出手想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
  这样的状态,对一位重症患者来说,极为危险。吴家琪急了,大声喊着患者:“你怎么了!准备吸痰!把氧浓度调到最大,摇高床头,快叫医生!”并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
  其他护士赶来一起帮忙,很快痰液被吸出来了,患者感到掐在脖子上的大手松开了,压在胸口的大石头也被搬走了,他用双手按住氧气面罩,贪婪地呼吸着。
  “护士,把床给我摇高一点。”“护士,我想喝水。”“护士,床太硬了,给我加个褥子,我胳膊疼。”“护士,我头晕。”……
  “护士!护士!护士!”患者不停地呼叫着。但他像第一个夜班遇到的那位女患者一样,水拿来了不想喝,饭端来了没胃口,褥子加上了嫌热,便盆放好了又取下来,医生来了胳膊又不疼了。
  这些在常人看来反常甚至无理的折腾,都是患者正常的表现。吴家琪一点也不生气,等他折腾完了,反而拉着他的手,笑着对他说:“您别紧张,我问了李医生,他说您是最有希望痊愈的,准备让您过两天就转到普通病房呢。”
  看到患者脸上将信未信的表情,吴家琪接着说;“今天您只是没有及时将痰液咳出来,现在已经没事了。别担心,我觉得您有心事,可以和我聊聊吗?”
  原来,患者上有70多岁的父母,下有18岁面临高考的孩子,全家人都指着他,他却病倒了。他担心年迈的父母会承受不了,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担心柔弱的妻子会扛不住打击。他说,那位病友的突然离世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耐心听完他的心里话,吴家琪给他分析:“那位病友的病情和您完全不一样。”然后,又给他讲了好多治愈的病例,还让他看了几位患者出院时的照片,鼓励他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她知道,对这样的患者,鼓励是最好的护理。
  渐渐地,患者的脸舒展开来,有了笑意。这时,吴家琪拨通患者妻子的电话递过来,这个看起来很伟岸的男人眼中闪出了泪光,哽咽道:“老婆,你放心,医生和护士都对我很好,我比刚住院那会好多了。你别哭,我一定会回来!”
  看到患者写在脸上的幸福和近乎撒娇的口吻,吴家琪舒心地笑了。
  离家20天了,战斗还在继续。下班后的吴家琪,总是牵挂爱人,牵挂两个年幼的孩子,但她的牵挂只能通过电话、微信来表达。令她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病情好转和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
  移目窗外,阳光明媚。那一刻,她期待着春暖花开,期待着疫情退去,期待着一切安好,期待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