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易地搬迁拔穷根 勤劳铺就致富路
文章字数:1504
  记者 谢非
  住在柞水县小岭镇常湾村八组胡家沟的陈俊桦夫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两个孩子在念中学,近80岁高龄的母亲常年患病需要人照料,全家5口人的生活全靠陈俊桦打零工的收入维持,重担压得这位40岁出头的汉子喘不过气来。
  “能不能变种活法,不再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陈俊桦脑中时常会有这个无奈而大胆的想法。2017年初,从扶贫干部那里得知,镇政府在常湾村为搬迁贫困户盖集中安置小区,陈俊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这个选择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和生活。搬得出稳得住举家住进“黄金屋”
  虽然胡家沟养育了陈俊桦的祖祖辈辈,但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只能靠种地过活。当扶贫干部到他家中宣传移民搬迁政策时说:“小区就在省道边上,5口人可以住进110多平方米的三室单元房,国家给每人补贴2.5万元,自己只用出1万元资金。”陈俊桦心动了,但妻子邓永霞却忧心忡忡。妻子认为,在胡家沟生活虽然贫穷,但起码可以有地种,自己产粮种菜,搬到小区生活,意味着得舍弃赖以生存的黄土地。“我们在这么落后的地方都能生活,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怕什么。”陈俊桦耐心跟妻子做思想工作,一番话下来,妻子同意了。2017年8月,黄金移民小区顺利建成,陈俊桦拿到搬迁房的钥匙,请来亲戚朋友帮忙装修。2018年4月份,陈俊桦举家搬迁,住进了黄金小区的单元房。小区交通便利,学校、卫生院、银行、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陈俊桦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从原来的土屋搬到现如今的“黄金屋”。教育补医疗扶扶贫政策解担忧
  短暂的欢乐过后,陈俊桦想到了家里的负担重,他如今并没有什么挣钱的路子。而替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正是国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他家的问题一个个得到了解决:两个孩子均享受到了教育补助,全家人参合参保均享受到国家补贴,母亲患有高血糖和腿关节骨积水,当地卫生院医生上门进行慢性病诊疗鉴定,并实行长期签约服务,减轻了病痛的折磨。另外,离开胡岭沟,陈俊桦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号召,恢复的生态林为他带来了4000多元的补偿金。
  由于勤劳朴实,做过水电工的陈俊桦被小区物业公司聘用,专门负责黄金小区的水、电维修,时间一长,有时连自己都分不清是工作还是义务帮忙,上门维修后,大家的一句“谢谢”就让他乐此不疲。后来,陈俊桦又被镇上聘为生态护林员,尽职尽责地守护自己的“责任田”。陈俊桦经常感激地说:“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不知道咋能回报,反正要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份工资。”自己干政府帮脱贫致富奔小康
  住进安置房的陈俊桦,始终没能清闲下来,护林员和水电工的工资每年也就一万多块,跟全家的生活开销相比,始终显得捉襟见肘。他又有了一个不安分的想法:“沟里很多人都搬走了,除了退耕还林,很多地闲着没人种,可以利用起来发展点产业挣钱哪。”经过一番思索和考察后,他决定在胡家沟承包闲置土地种植桑园。
  在镇村干部的担保下,他通过申请小额扶贫信贷获得5万元贴息贷款,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23亩桑园顺利建成。他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蚕桑养殖技术,向人请教管理经验,一年过后,桑园为他们一家带来了两万元的收入。
  2019年,柞水县大力发展“一主两优”脱贫产业,陈俊桦又在常湾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通过“借袋还耳”的模式,发展地栽木耳1500袋,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同时,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柞水县利用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在黄金移民小区建成了宁商外贸服饰加工厂,陈俊桦的妻子积极报名参加招聘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月收入有2000元。
  2018年陈俊桦顺利实现脱贫,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元,比刚成为贫困户时增长了近4倍。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拔除了陈俊桦这个贫困家庭的“穷根”,精准扶贫和辛勤劳动铺就了他脱贫致富的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