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勇立潮头逐浪高
——商南县莲花台村脱贫攻坚和建设发展札记
文章字数:4914
    
  本报记者 贾鹏里 李小龙
  汇聚着莽莽秦岭的潺潺溪水,奔腾不息的古老丹江流至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南县湘河境内,波涛汹涌,气势如虹。伫立在建的莲花台水电站大坝之上,想象高峡平湖、翠峰轻舟的未来曼妙画卷,回味木排放歌、商旅往返的尘封沧桑旧事,聆听村企联建、产业融合的时代奋斗壮歌,不由让人在对眼前山水浮想联翩的同时,对身旁村落更多了几份期许。
  莲花台村因山顶几块巨石状如莲花得名,这里山大沟深、资源奇缺、立地极差,是众所周知的贫困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湖南、山西、湖北、河南等省的放排人沿着江河讨生活,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漕运集散地——庙沟街,代代相传的排工沿江而下,将这里的竹木、桐油等物资运送到老河口交易,再置办生活必需品逆流返回。而在丹江漕运衰落之后,莲花台村繁华不再,商圣范蠡曾在这里驻足,如星河灯曾在这里点亮,放排号子曾在这里唱起,就成了这些移民后裔心中念念不忘的乡愁与憧憬。
  “你看,这个居民集中区域,就是原来的庙沟街。当年丹江可以行船、放排时候,这是一个贸易节点。你尽可以想象,历史上这个码头曾有多么繁华!”市医保局驻村第一书记刘沛希和我们一样对莲花台村的历史过往饶有兴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廖自飞说:“我听老人家说,清末民初的庙沟街可热闹了,有饭店、茶馆、商店,从事粮食、桐油、香油加工就有好几家。船队、骡马队走累了,就在街上吃饭、喝茶、歇脚。”
  “漕运文化、商贾文化、河灯文化,伴随着莲花台村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始终贯穿着先辈移民不怕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斗争、不懈进取的排工精神。”伴随着民间老艺人廖全友一曲沧桑悠长的丹江号子,被乡亲们称作“村上一宝”的村老年协会会长韩长学说:“现在村班子这些小年轻,就是要在新时代继承发扬排工精神,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入手,努力解决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难题,带领大伙一起创造我们莲花台村新的盛世繁华!”
精准帮扶,帮到难处,激活内生动力
  4月12日,亚热带北端村落的仲春季节,已是北暖温带的初夏景象:满目郁郁葱葱的竹林,在清风中沙沙作响,弥漫着山野自然气息的花草味道直沁心脾。淙淙溪流沿着沟渠通向远方,蜜蜂、蝴蝶在绿树杂花中飞舞。
  穿过一片并不很大的果园、苗圃,经过一个也不算大的鱼塘,走过院子那个雕刻了一半的大树根,台子组贫困户韩伟戴着纱帽从房子侧面的蜂箱一边迎了过来。韩伟一家六口,妻子有病在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还在上学。在市医保局局长李育善的直接包扶下,韩伟不断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去年42箱蜜蜂所产蜂蜜一点也不愁卖。韩伟还在门前栽植了金丝楠、黄花梨等名贵苗木,利用空闲时间制作根雕等工艺品,与村园林绿化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常年在水电站建设工地务工。2019年底,被村干部称作多种经营能手的韩伟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要说还是政府好,让我们住上了移民搬迁新房,还让我们在这里种香菇。”黄克峰一家三口原来住着三间土房,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2018年,黄克峰一家搬进了湘河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梦寐以求的崭新楼房。村上还将腾退的老宅基地免费交付他们使用,培训香菇种植技术,发放产业直补资金。老黄一家去年种了6000袋香菇,一年下来挣了4万元。
  朱儿湾组李伟因缺技术、缺资金,导致生活困难,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四支队伍”的帮助下,李伟用5万元的贴息贷款以及借来的钱养牛,每头牛享受产业直补资金2000元。没过多久,李伟成了养牛大户,目前存栏20多头。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养牛120多头、养猪300多头。
  “多亏刘书记了,帮我报销了医药费。”连日来,张泽耀提起第一书记刘沛希,逢人便夸。3月底,刘沛希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入户摸排时,发现张泽耀之前在西安住院看病,因资料不全、不懂政策,只报销了60%左右的费用。刘沛希立即联系商南县医保局,帮助其完善规范资料,促使张泽耀的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合规费用的80%以上。刘沛希发挥自身行业优势,主动帮助陈春香等贫困群众代办医保救助服务事项10多件。
  如何保证全村109户贫困户真正脱贫?莲花台村“四支队伍”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家情况,发现困难、问题及时解决,因户因人落实脱贫措施。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外出就业意愿的,通过转移就业、季节性务工等增加收入;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增加收入;想自主创业的,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保障兜底“应保尽保”,确保所有贫困人口按期脱贫。与此同时,驻村第一书记刘沛希和工作队员周鹏、赵兆一起,积极争取产业道路建设项目资金、桑椹苗木项目资金、集体经济合作社扶持资金、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和健康扶贫经费,进一步加大脱贫基础项目建设投入。
  村企联建,资本运营,壮大集体经济
  “这个800亩的桑葚基地,是我们村文书韩鹏飞领办的吟莲花农业发展公司推进的农业观光项目。”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村主任廖自飞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新辟的产业路迤逦前行,现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以及已经建成的100多亩葱绿的桑葚园让人惊叹不已。
  为了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贫困户分红全覆盖,莲花台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建立“村企联建”“村村联合”模式,村上通过资源、资产、资金等方式,分别持有由党员和致富能手创办的太吉八图文化旅游公司、德本建筑劳务公司、润美园林绿化公司、丹水旅游发展公司、胜春紫彤农业发展公司、吟莲花农业发展公司30%的股份,以股息分红、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真正把全村贫困户镶嵌在了产业链上,也为村集体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以来,莲花台村将上级拨付的产业资金、扶贫专项资金、苏陕协作资金100万元,通过约定享受保底分红及效益分红的模式入股到两家企业。
  “以前,我们只能四处打零工。现在,村上有了德本建筑劳务公司,我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到老小,还收入稳定,再加上分红,一年就挣了3万多元。”莲花台村庙沟街组贫困户汤秀乾高兴地说。汤秀乾提到的德本建筑劳务公司,是由退职村支书韩奎带头成立的,主要是通过承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项目建设、景点打造等工程施工,组织带动村里的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去年,这个公司实现收入40多万元,发放工人工资30多万元,上交村集体3万元,直接带动60多人就业,推荐100多人就业,带动12户贫困户参与分红。
  位于商南县西街新区的商南县扶贫超市,是吟莲花农业发展公司主导建设的消费扶贫项目。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莲花台村出产的苞谷酒、豆(菜籽)油、芽苗菜、蜂蜜、猪牛羊肉、桑葚等吟莲花品牌的系列产品,还看到了全县各个镇办的特色农副产品。莲花台村文书、吟莲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韩鹏飞告诉我们,扶贫超市联合全县39个合作社将扶贫产品整合销售,直接带动了本村16户贫困户,间接带动了全县400多户贫困户。目前,正在扶贫超市二楼打造的湘河公社火锅烧烤品牌餐饮项目,预计6月份将投入运营,这将进一步壮大莲花台村集体经济,同时也将带动销售推广商南县各类特色农产品。
  廖自飞表示,办好股份经济合作社,关键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包抓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这样,既能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也能确保实现集体收益最大化。据了解,2018年以来,已经投入运营的4家企业总共给村集体上交分红15.2万元。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诠释排工精神
  行走在丹江河岸莲花台村,讲不尽道不完的脱贫攻坚故事,令人动容;你建言我献策的集体经济发展,给人启迪。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几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以移民排工后人自居、努力诠释新时代排工精神的年轻人。正是在这些80后、90后的带领下,莲花台村不到3年时间,就实现产业兴、环境变、前景明,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不管走得多远,我们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这是采访中我们听到廖自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村两委班子换届时,1982年出生,毕业于西安美院,本科学历,拥有千万资产的创业成功人士廖自飞响应组织召唤,毅然放弃在城市发展的大好前程和安逸生活,主动回到家乡挑起大梁,投身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党员纷纷回村加入这个创业团队,并得到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刘艳,1993年出生,大专学历,在西安经营品牌服装,擅长餐饮管理,回村后当选村委会副主任。韩鹏飞,1984年出生,专科学历,经营个体运输,回村后担任村文书……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面对部分村民的恶言相向,廖自飞和同事们也曾沮丧、也想放弃,但是年轻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们坚持下来。上任之初,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挨家走访,晚上一起会商。几个月下来,老少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认同、支持、拥护这个年轻的干事创业团队。1981年出生的市医保局驻村第一书记刘沛希,也积极主动融入莲花台村的“排工队伍”,带领驻村工作队努力争取资金项目,被乡亲们视作荣誉村民。
  “自飞他们干得很好,他们召唤我,我就回来了。”原在深圳一家企业做到副总、负责生产经营的吴成军,请假回家照顾身患重症的母亲,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2018年10月毅然辞去了月薪近万元的工作,回村开办了传统酒坊,年可生产苞谷酒、高粱酒15吨。2019年,吴成军的酒坊带动在册贫困户16户,给村集体上交4万元分红。
  “当村干部,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想亲手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让青春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大地上留下印记。”在这帮年轻人的努力下,莲花台村确定了围绕打造丹江河灯文化民俗村总体定位,自觉融入莲花湖旅游风景区建设大框架,协同带动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同时结合村情实际,稳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初步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崭新格局。
  “他们几个小年轻,正在实现我们那一代人没实现的梦想。”67岁的西安铁路局退休火车驾驶员韩长学,是村老年协会会长,也是廖自飞、刘沛希这些年轻人眼中开展群众工作的“压舱石”。老韩没有赶上先辈放排的时代,但以曾经开过火车头引为自豪,说起这些年轻的村干部,慈爱有加,赞不绝口。
  “我们的父辈祖辈,经常是从山上砍木材、挖草药、割生漆,然后放在竹排、林排上,成群结队沿丹江顺流而下。”韩长学眼含热泪,回忆当年莲花台人为了生计的放排情景。
  “丹江水流湍急,有些人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与韩长学同辈,70岁的廖全友补充道:“因此,当时村里形成了放河灯祈求家人平安、喊号子加油鼓劲的放排习俗。”
  “一代代的放排人,给我们留下了乐观、勇敢、吃苦的排工精神。”韩长学说。为了传承和发扬排工精神,结合开发山水自然资源,廖自飞创办的太吉八图文化旅游公司,邀请西安专家规划设计,初步打造了以莲花台河灯文化民宿村、研学基地、写生基地、水上影视娱乐基地、医养项目等为主的莲花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刘沛希说:“我从小生活在丹凤的丹江河岸,把莲花台村看作第二故乡。在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工作中,商南县委提出了‘一心三带五协同’整体布局,组织部门深入推进‘党旗引领脱贫路’创建工作,我们驻村工作队就是要潜下心沉下身,贯彻好落实好,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件一件办好。”
  2019年2月7日,莲花台村举办首届河灯文化汇演,通过祭拜、送行、祈福、庆迎、展望等五个章节,真实生动再现当年放排的场面,祭河神保平安,送亲人战艰险,放河灯祈幸福,迎亲人喜凯旋,吸引了两万多人现场体验,13万人在网观看。至今,这一盛会仍为远近群众津津乐道。村老年协会还保存着曾经使用过的300多盏手工精制河灯,这些河灯全部出自老艺人周长印等村民之手。
  “莲花湖旅游景区建成后,将会形成‘上游金丝峡、下游莲花湖、漂流赏画廊’旅游大环线。”廖自飞自豪地说:“我们将自觉秉承弘扬排工精神,在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同时,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加快促进乡村振兴,赋予漕运文化、商贾文化、河灯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将莲花台村打造成功在当代、惠泽后世的莲花湖旅游风景区。”
  莲花台上,在清风中倾听——
  “顺着丹江放下来,哪怕激浪冲千里。”往事越千年,丹江河岸的放排号子依然在耳,在时空交错中凝聚着苍凉而宁静的感动。
  “丹江之中河灯明,烛光万点似繁星。”碧落青山间,丹江河岸的万盏河灯依然璀璨,在生命记忆中展现着明丽而绚烂的景象。
  “神龙饮水腾云起,竹排木排走起来。”放歌新时代,丹江河岸的放排号子依然响起,在商於大地中奏鸣着昂扬而奋进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