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培育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839
本报讯(黄平 胡聪)近年来,丹凤县立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发展需求,抓机制创新、抓示范带动、抓平台搭建,着力在乡土人才“聚、育、用”上下功夫、出实招,建强用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深挖资源“聚”人才。针对怎么把人才聚起来这一瓶颈,加强对各类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人才摸底调研,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类,建立了包含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技能带动性、社会服务型五种类型共计2600多人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同时,大力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鼓励和引进外出务工创业能人返乡创业,2018年以来共有96名外出创业务工能人回乡任职,有11人被选为党组织书记,88人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103个。
强化培训“育”人才。将乡土人才培养纳入年度干部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强化精准培训。用好用活党校授课、远程教育和田间实习等,每年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1万多人次。强化与南京农业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农村电商培训班3期,培训212人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行动,重点对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致富能人、“双带”型党员干部等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委托培养”和“校地合作”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减免学费,并给予每人1000元的交通补贴。
搭建平台“用”人才。依托食用菌研发推广等4个博士工作站和10个人才服务团,建立了棣花利民蔬菜合作社等“双培双带”示范点18个、人才“孵化基地”23个,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奖补产业基地等方式,采取“服务团+贫困村+产业”“人才+合作社+公司+农户”“人才+贫困户+培训”等模式,鼓励支持乡土人才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激活创业致富“源头活水”。刘成民、张丹英、魏根全等3名市级拔尖优秀人才,围绕全县“一线两圈”产业发展规划,带头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带动近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达到了集聚一批乡土人才、壮大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蝴蝶效应”。
深挖资源“聚”人才。针对怎么把人才聚起来这一瓶颈,加强对各类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人才摸底调研,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类,建立了包含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技能带动性、社会服务型五种类型共计2600多人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同时,大力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鼓励和引进外出务工创业能人返乡创业,2018年以来共有96名外出创业务工能人回乡任职,有11人被选为党组织书记,88人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103个。
强化培训“育”人才。将乡土人才培养纳入年度干部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强化精准培训。用好用活党校授课、远程教育和田间实习等,每年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1万多人次。强化与南京农业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专题培训班、农村电商培训班3期,培训212人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行动,重点对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致富能人、“双带”型党员干部等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委托培养”和“校地合作”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减免学费,并给予每人1000元的交通补贴。
搭建平台“用”人才。依托食用菌研发推广等4个博士工作站和10个人才服务团,建立了棣花利民蔬菜合作社等“双培双带”示范点18个、人才“孵化基地”23个,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奖补产业基地等方式,采取“服务团+贫困村+产业”“人才+合作社+公司+农户”“人才+贫困户+培训”等模式,鼓励支持乡土人才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激活创业致富“源头活水”。刘成民、张丹英、魏根全等3名市级拔尖优秀人才,围绕全县“一线两圈”产业发展规划,带头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带动近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达到了集聚一批乡土人才、壮大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