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脱贫硬基础 提升致富软实力
文章字数:3296
李军 张宏
群众安全饮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何拓宽移民搬迁后就业渠道,发展后续产业?农村环境怎样整治不留死角……“
在抓问题整改和措施落实上,县上要求每个镇一名县级领导,一名科级干部,一名普通干部,组成驻镇督战组,长期驻扎镇上,进行问题整改销号把关。”山阳县委书记张国瑜说。
开春以来,山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专项行动精神,聚焦扶贫领域民生问题,坚持把优势兵力投向一线,把排查任务细化一线,把清零责任压实一线,重兵出击,合力攻坚,深入推进“四排查过筛子大起底”和“四清零保质量大提升”行动,大力推行领导干部问题交办制度,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类问题落实落细落小,保障致富不致贫、脱贫不返贫,如期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山阳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5.62%,下降到1.02%,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安全饮水全覆盖
“干干井,断断桥,死死树!”这是山阳县十里街办刘家村群众对多年前村情的描述。
提起吃水,位于县城5里处的刘家村村民没少遭罪。十几年前,村上筹资拉上自来水,正常运行才三天就砸锅了。原因是少数人安装了水表,大多数人放开阀门,低处村民水压爆喷,高处人家龙头吊线。加之村上建设,管道损坏没钱维修,缺乏科学管理机制,一件好事,就这样给办砸了。
“过去村民没水吃,自己打井,可东家担一担,西家挑两桶,井里常年是干的;修的桥一遇洪水,两头沉淀,一座桥断成半截;把树栽下,没有水浇,最后全枯死了。”村委会副主任刘孝俊惋惜地直摇头。
据刘孝俊介绍,前几年,因为村子离县城近,许多养殖户都选择在此建场。没有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井里的水质受到污染,村里的空气臭气熏天。饮用清洁的自来水,全村老小1300多口人,盼了几年。
在村支部书记贺长学看来,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还得益于脱贫攻坚。他说:“这几年县上对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排查到位,落实有力。现在,村上重新设计建设了人畜饮水工程,还建立了自来水管理机制,设立农村饮水管理员,保障家家充足用水,户户四季不缺。”
近水楼台先得月,用水不掏一毛钱的现象,直接反映公共资源在管理缺失下,群众对管理机制的期盼。而山阳县,在问题排查和清零中,把安全饮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在中村镇,上万人口的密集区,因为饮水发生过几次上访事件。2016年11月18日,山阳县投资633.44万元,输水管道11732米的人饮工程建成通水,设计供水人口15600人,年供水29万立方米。今年4月,山阳县农村供水管理有限公司中村分公司挂牌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目前供水范围为上湾、街道、下湾和移民新区2000多户万余人。”公司经理张荣飞说,“规范管理之后,节约了水资源,消除了社会矛盾。”
水利万物,民生之本。近年来,山阳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山阳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山阳县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安全饮水文件,成立山阳县农村供水管理公司,县水利局采取走出去“取经”,学回来推广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供水“三级管理无盲区”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县、镇、村供水运行管理新模式。
据介绍,山阳县自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共争取各类饮水项目投资3.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481处,其中规模以上(千吨万人)供水工程5处,乡镇集中式供水工程16处,村级水厂16处,为“两不愁、三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搬迁就业奔富路
家住山阳县高坝店镇鹘岭村四组的王建荣,搬迁前心里总有一块疙瘩:丈夫患病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孩子还小,因病因学致贫的四口之家,搬到城镇吃什么?
“住在深山沟生产生活条件差,孩子上学难,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我横下一条心,搬出穷窝窝!”王建荣说,“两年前,我只交了一万块钱,就住上了新楼房。”
王建荣的顾虑,在就业后就打消了。她在扶贫车间加工肠衣食品护套已经两年,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丈夫和两个上学的孩子。“都是党的政策好,领导关心我们贫困户,让我搬到这么好的地方。”
高坝店镇是产业园区和社区工厂(车间)密集区,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富桥社区位于高速路出口,地理位置优越,社区辖9个居民组1683户6438人。小区总投资2.43亿元,建设房屋35栋1172套,2018年全部建成达到入住条件。
在做好移民搬迁群众就业的“后半篇文章”上,山阳县采取园区带、产业带、就业带“三带模式”,依托金鸡扶贫产业园、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电子设备和肠衣护套加工车间,就近安置搬迁群众就业58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20人;建成官山1200亩立体生态采摘园,栽植大樱桃、琵琶、桃树、葡萄等,解决就业300多人,其中贫困户就业165人;通过发展商贸流通和开发公益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120人。发挥当地能人优势,带动550名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实现每户搬迁群众一人稳定就业。
新居落成心里喜,脱贫感恩共产党!横批:不忘初心。山阳县银花镇移民小区里,66岁的贫困户高财荣老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恩,编出了如此精妙的搬迁对联。
“过去日子熬不到头,没有吃穿没房住,年年发愁交不上公粮和农业税,都想喝老鼠药死哩。”高财荣说起现在的生活异常激动,“哪朝哪代有今天这好政策,生活困难有低保,没有房子政府给安置,没工作干部给找,不脱贫都对不起党!”
挪出穷窝窝,搬出新生活。山阳县在发展后续产业上,提前谋划,精准布局,想方设法解决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在银花镇移民小区,陕西天栋缘食品有限公司、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2019年9月挂牌成立。据该公司总经理张朝安介绍,新建挂面厂有两条生产线,设计年生产挂面600吨,目前年产能400吨,去年至今解决就业84人,其中贫困户44户50人就业。全部投产后,可解决12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今年64岁的银花社区四组贫困户周新治,七口人分配到125平方米安置房。“我在挂面厂务工,每月工资四五千元呢,还是现在的日子好!”周新治说。
环境改变气象新
如期摘帽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关键在环境治理。
据了解,山阳县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村庄清洁百日行动,通过整治达到“六有八无一改变”目标。即:村庄清洁有管理队伍,有投入保障机制,有文明村规民约,有农户“门前三包”制度,有垃圾收运体系,有清洁行动工作台账;实现村庄内无柴草乱放、无粪污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泼、无畜禽乱跑、无棚舍乱搭、无杆线乱拉、无墙体乱涂;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村庄清洁行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爱护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文明生活新风普遍形成。
机制催生效率,责任倒逼成效。山阳县委督查办联合县人居办等单位,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实行周调度、半月督查、月通报制度,倒逼任务落实。同时,强化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环境治理激发内生动力的作用不言而喻,美丽乡村催生精神脱贫的效果显而易见。在银花镇银花社区,山顶栽植核桃,山腰樱桃满园,山下田方平整,一块块土地里,经济作物横成排,竖成行,没有一根杂草。宽阔的水泥路通组连户,崭新的路灯熠熠生辉。家家黄墙红瓦,户户青砖花墙,新改的水厕全部贴上瓷片……
银花社区支部书记周述宏介绍,社区河南片区一直欠发达,一条百十米宽的大河阻断交通,村庄泥泞小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房前屋后厕所乱建,猪圈乱修,柴禾乱堆,垃圾任风刮,污水靠蒸发。县纪委帮扶以来,首先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加大民居环境建设力度,培育长、中、短效增收产业,乡村面貌改变后,村民养成了文明习惯,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也足了。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得益于生活环境大提升。银花社区贫困户杨记学的妻子李淑珍勤劳肯吃苦,她种植六分地金银花,一年稳定收入4000多元,托管带教两个幼童,四个月挣带教费9600元。
“我丈夫患脑出血手术花了12万元,失去了劳动能力,三个娃都在上学,前些年我看日子都混不下去了!”李淑珍说,“现在政策好得很,给我们修缮了房屋,硬化美化了院子,架了桥,修了路,村上还给我解决了环卫工公益岗位,每月挣500元工资呢。”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感恩总书记。在杨记学家堂屋墙上,贴着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夫人合影挂图。李淑珍见人就说:“现在脱贫了,生活环境又这么美,我把总书记的像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好多次,心里高兴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