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爱民如子罗文思
李鹏涛
文章字数:2475
商山书院旧址、商州区中学校园内的罗文思浮雕像

  商洛市商州区位于秦岭东段南麓,西邻西安,东通鄂豫,其前身是商州市、商县、商州、洛州、上洛候国、上洛县、上雒、上鄀、鄀方,其政府、治所所在地分别在今州城和商州古上洛。商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7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为若方国,春秋时为上鄀、上雒,秦、汉、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
  据《陕西通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商州来了一位知州罗文思,整顿吏治,开辟荒田,修整渠堰,兴桑养蚕,减轻徭役,开筑道路,修建桥梁,促进贸易,怜鳏恤孤,修缮文庙,构筑城楼,纂修志书……一干就是12年,大大改变了商洛经济社会面貌,其爱民如子、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事迹世世代代广为流传,成为商洛廉吏的典范。
  罗文思,字睿,号勉夫,四川合江人。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后为进士,曾任白河、蒲城、商南诸县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任商州知州。
  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乾隆十一年,罗文思任商南县知县兼洛南县知县,常常跋涉奔走四乡,体察民情。见当地老百姓贫穷,生活艰苦,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大兴农桑。在深山区,号召老百姓种植果树;在川塬地区,号召栽桑养蚕,增加收入。乾隆十八年任商州知州不久,提倡放养山蚕。古商州人历史上习惯直播水稻,既浪费种子,又长势不好,产量很低。于是,罗文思亲自开垦试验田,改良品种,创新水稻育苗移栽方法,产量大大提升。随后,罗文思在静泉山下设立讲坛,亲临教水稻育苗移栽方法。插秧时节,又亲自下田示范,教以倒退插秧法。自此,水稻育苗移栽倒退插秧法在商州乃至附近普遍推广,产量大幅提升。直至今天,水稻育苗移栽倒退插秧法还是商洛各地农耕生产的主要方法。
  实事求是,深痛虚报冒功。罗文思为人正直,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对下从不轻信禀报,深痛虚报冒功;对上敢于反映实情,减轻百姓负担。他到乡间巡视时,发现由于课赋堪重,土地荒芜,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而当他查荒时,各乡团练禀称,并无荒地。他没听虚情,亲自查访,四乡丢弃荒地甚多,有四五亩连片的,有六七十亩连片的,按原额统计荒地竟达648顷之多。查访后立即上报开垦,并提出减免政策。上任5年,就把常平仓贮粮增加到21010石,把社仓由4处增加到9处,贮粮由3770石增加到6110石。罗文思由于“实心行实政,未若后世,徒托空文”,使百姓收入增加,负担减轻,生活改善,安居乐业。因而,他高兴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仪门之上,联曰:
  “计廉吏,可为可不为,岂复合入官志气
  观穷黎,得所未得所,自难宽敷政精神”
  公平公正,化解矛盾纠纷。罗文思效法前任知州许惟权教民引水灌田的经验,大兴水利。首先,疏通了丹江、南秦河、大荆、大黄川、泉村河、泥川河等311道水渠,使万亩土地得以灌溉,后又采取“因势利导,随时制宜”的办法,教民在蒲峪沟、惠峪沟、流峪沟、胭脂关、桃岔沟等11条河上开水渠,修水田120多亩。棣花铺在康熙年间就凿石引水,因上下游村民争执未修成。罗文思得知后,亲自到棣花“勘明,倡捐工本,谕令协力修通,公议均分水利约”,解决撂置了50多年的纠纷,使百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孝义湾、代街及白龙观农民集资开渠灌田,但因上下灌区争水,官司打到知州大堂。罗文思随双方亲临现场,为公平、合理用水,他叫人抬来大石磨盘,横放水渠中间,将周边空隙封实,只见水均匀地从两只磨眼中涌出来。罗文思令上灌区人从两只磨眼中间砌石筑堰,引水直入上灌区;另一只磨眼流出的水从原渠向下灌区流去,并议定沿途所经上灌区处如发现有决口偷水者,将决口处第一块田的主人收监坐牢,让上下游的主事者在立约上按手印,存入知府大堂。从而,消除了世代争水的纠纷。上下灌区的百姓为感激罗公的公德,合伙在官道边立碑,上书“青天罗太祖公分水利碑”。
  不贪不占,反而自捐俸银。罗文思任知州后,看到商州城西通省城长安大道的二龙山有两座木桥,经年累月,雨蚀风化,木朽桥塌,往来多困,便于乾隆二十一年十月捐银60两,重建石桥。州城东霸王寨下铜佛龛碥路,十分险要,“悬崖一线,下临丹江,长五六里,商旅往来,骡驮行李,多有坠岩落水之虞”。乾隆十八年刚任知州,他就筹划修路之事,“遂节廉俸五百金,鸠工运斧,辟路于槎牙兀中,宽可丈许,旁因石为栏,壁间洞如屋可息,行者避除之……往来驮载,如履平地。”乾隆二十二年碥路修好后,他到龙驹寨巡视时,又主持捐资,于西古城岭泗渠之上,修筑石桥一座。罗文思注重“兴学校,广教化”,认为“学校兴则真材出”。任商南知县的第二年,以旧学址为基础,斩棘缭垣扩展,建青山书院,聘请学者名流并亲自兼课,又在场、试马寨为贫困子弟建社学二处。后到蒲城任职,捐金创办尧山书院。乾隆十八年由蒲城调任商州知州后,原商山书院因“岁久渐圮,且地僻,士子往来不便”,加上“一州之广,士子接踵,学舍狭窄,不足以容”,捐俸银480两,买州城内宅地9亩、房屋16间,整修扩建,将书院移至新址(即今商州区城关中学)。为筹措经费,除罗公自己捐俸银外,还动员地方士绅捐赠,添置校产,解决学子伙食,使其安心读书。罗文思认为兴学校是“为国家储梁之选,意至深且远”。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然国家无法选用,所以他要求教育学生必须以“道德为本,文艺为末”。乾隆二十一年东门洞砖倒坏,门楼倾圮,知州罗文思捐俸修葺,南门、西门亦予修理,并增刻匾联,东名“雄顾武关”,南名“晴江飞鹤”,西名“高瞻秦岭”。
  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罗文思在任商州知州的12年里,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克己奉公,陕西巡抚陈弘谋来商巡视时,曾亲笔给他书写了“一尘不染,百废俱兴”8个大字,刻匾挂于大堂之上。仅史志有记载的捐献俸银就多达1160余两,相当于清五品文官14年半的俸银。乾隆二十九年调任贵州石仟任知府时,竟因缺少盘缠,只好将夫人赵氏和家眷留商州,数月之后才全部接走。由于罗文思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人们在他离商后,于东正街、静泉山、铜佛龛、龙驹寨建造祠堂,塑其肖像,每年二月初四演戏祝其长寿,风俗流传至今。
  有文人观罗文思事迹,感赋:
  “南来为宦意拳拳,勤政知州十二年。
  凿石捐银开碥路,劝农引水插秧田。
  重修书院教人子,广植龙山掘静泉。
  吏治清廉民爱戴,丹江洛水有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