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修路的父亲
刘焕性
文章字数:2190
  1967年12月,为了打通商洛与外界的交通,更好地适应战备和支援三线建设,商洛军分区组织洛南、山阳、丹凤三县18岁至45岁民工2400多人,开始了洛华公路(洛南县至华阴市水岔口之间)道路施工。年仅21岁的父亲被公社抽调去参加洛华公路的建设,并被相邻两个生产大队的30多名民工推选为队长,从老家翻山越岭,步行了三天,才赶到洛南县工程指挥部报到。到工地后,父亲被直接任命为连长,负责带领老家公社的100多名民工参加修路。由于父亲文化程度比较高,修路期间还多次被指挥部抽调去参加宣传和后勤管理方面的工作。父亲说,洛华公路的修建前后历经两年多,由于大型修路机械稀缺,开山架桥基本上依靠人力肩挑背扛,因此工程艰辛而浩大。当时父亲带领的连队主要任务是在山石上打炮眼,两人一组系上保险绳立于陡峭处,一人掌钢钎,一人抡八磅锤打炮眼,炮眼打好后装上雷管炸药爆破,再将土石方用架子车推走或用竹筐挑走,整理出路基。遇到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抓钢钎的手被冻得失去感觉,挥舞八磅锤的手也因寒冷而失去了准头,有时一锤打下去,不是打偏了,就是虎口被震得鲜血淋淋。但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只要天一亮,开工的号声一响起,便立刻爬起来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
  父亲说,当时工地上的民工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每人每天供应的饭菜是定量的,一日三餐,伙食还不错。但因为是重体力劳动,年轻人饭量又大,不少人每餐都感觉只是吃了个半饱或大半饱,个别小伙子一顿吃五六个四两重的馒头、喝两大碗稀饭还觉得肚子饿。父亲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匀给邻村饭量大的一个民工,这件事对方记了几十年,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偶尔在路上遇到他,他总要满怀感情地给我讲述当年他和父亲修建洛华公路的往事。至于晚上休息,据父亲讲当时大家都集体睡在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底下铺一层麦秆或稻草当席子,上面盖着各自从家里带去的颜色五花八门、补丁摞补丁的薄被子。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非常积极投入建设中,并且以能参加修建洛华公路为荣。1970年初,全长200多公里的洛华公路建成通车,成为一条翻越秦岭、沟通商洛和关中地区的主干道,为商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完洛华公路回到家里不到半年,父亲又被公社抽调去参加修建镇旬公路。修路的目的主要是为当时正在修建的襄渝铁路提供运输大型机械设备和器材的通道。由于镇安县和旬阳县分属商洛地区和安康地区,为了加快工作进度,省里一声令下,商洛地区的七个县全部抽调人员参加了镇旬公路的修筑。1970年7月初,父亲就是在这一号令下带着两个生产大队的50多名青壮年,翻山越岭地赶到了镇旬公路指挥部。镇安旧称安业县,县内山大沟多,自古就是安康通往西安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唐朝诗人贾岛曾在《题安业县》一诗中写道:“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描述的就是镇安县境内层层环绕的莽莽群山。
  父亲说,修建镇旬公路的艰难程度超过了洛华公路。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中没有任何修路机械,全靠人力在悬崖峭壁和山沟河流上开山架桥,不少地方朝上望是一两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往下看是深谷之间乱石林立的河流,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肉跳。父亲说,当时工地上的民工有上万名,那时他正年轻,修路砌石坎时两个人就可以抬起三四百斤重的石头,一天能抬二十多趟,只是年龄大了以后,每逢雨雪阴天,腰和腿就疼得直不起来、抬不起来,方觉是年轻时过度劳累留下的劳损,不过年轻时能为国家三线建设和家乡发展作一些贡献,成就商洛人打开外界道路的心愿,也是一种情怀和奉献。
  在镇旬公路开工修建半年后,由于工地上工人太多,生活物资保障开始出现紧缺,作为连长的父亲被抽调到营部负责采购蔬菜和粮食。父亲说,当时他带着营部的几位采购员走遍了镇旬公路沿线的村村社社,几乎每天都是踩着星光出发,踏着星光挑着物资重担深夜返回,有时一天行程往返就有百余里,个中艰辛不言而喻,好在保证了营部的生活物资供应,也算为镇旬公路建设作出了另一种贡献。1971年10月,在全体民工忘我付出的劳动下,镇旬公路全线通车。根据后来有关部门的统计,当时前后2万多名商洛民工在没有一点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完成土石方270多万立方米,建桥22座,建涵洞314个,在全长72.26公里的悬崖峭壁之上,修建了一条“天路”,打通了安康和商洛之间的公路交通线,为完成襄渝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父亲讲,其实早在1965年5月份,他就被生产大队抽调去修建通往临近公社的道路。那次要修建的公路不到十公里,但是要翻过两座山,还得在两个地方砌起五十多米高的石坎。当时公社抽调了5个大队的300多名民工,历时半年硬是用镢头铁锨、钢钎八磅锤,靠着肩抬背扛完成了公路的修建。这段经历,为此后他被抽调去修建洛华公路和镇旬公路积累了技术和经验。2007年,老家这段公路被升级为县道进行拓宽改造时,发现虽历经岁月洗礼和无数车辆行经时的碾压,当初修建的路基和石坎依然牢靠坚固,足见当时人们修路时的认真负责与精细精心。
  今年春节期间,再次跟父亲聊起他年轻时候的修路经历,父亲说自己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前后五年时间参与家乡道路建设,是他年轻时候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山高路长,有路就有希望,那一条条通往大山外面的公路,寄托着山里人的希望和梦想,作为一名祖居深山的商洛人,能为家乡人民修建走出去的道路有所奉献,那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如今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但他始终都没有忘记那段火热的、青春如歌的激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