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兴 日子旺
——镇安县月河镇产业发展侧记
文章字数:4194
夏礼成检查菌丝生长情况,为秋季发菇作准备 。
方海燕给天麻花授粉

   
    文/图 王倩 白志鑫 谢非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犹如活水之源,让群众发家致富有了希望,让沉寂的乡村有了生机与活力。镇安县月河镇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及时部署,积极行动,紧抓产业发展这一关键,科学布局,因村施策,通过村集体引领、村企合作、能人带动等方式,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月河镇各项产业有声有色,优势产业效益明显,传统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带贫效果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镇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8.28%降为0.42%。
  立夏刚过,记者走进月河镇,一幅产业兴旺、日子红火的乡村振兴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烤烟、板栗、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一个个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和壮大。
  干部引领烤烟成支柱产业
  春夏交替时节,正是刘近斌忙碌的时候。“50亩的烤烟苗刚移栽不久,得抓紧给地膜封口,这阵子每天天不亮我就下地了。”5月15日,记者在罗家营村烤烟基地内,见到了刘近斌和其他种植户。说起如今的生活,这个49岁的憨直汉子双眼闪烁着光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年盖了楼房,去年买了小车,地里的烟叶子就是我的‘黄金叶’,一年能收入成10万元,在村里我腰杆也能挺直了。”
  刘近斌所在的村是月河镇的非贫困村罗家营,是镇上的千亩烤烟示范村之一,全村有58户群众种植烤烟,总面积达1060亩,户均年增收约10万元。村支书朱昌书介绍,烤烟成为主导产业,是脱贫攻坚开始后村里最大的变化。以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年轻人大都出门务工,剩余村民零散地种些中药材,村民收入低,村子发展缓慢。得益于村里耕地相对充足,交通便利,罗家营村幸运没有陷入深度贫困。一直原地踏步,村干部首先不甘心。“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产业就像是钥匙,有了钥匙,才能打开致富门。”朱昌书说,脱贫攻坚开始后,村干部为村民发展产业想办法、谋出路。考虑到罗营村的气候、土壤条件,村上决定大力发展烤烟,2014年成立烤烟专业合作社,建立烤烟育苗大棚,专门培育良种烤烟苗,鼓励村民发展产业。
  村干部先一步动起来,然而,村民却各有各的忧虑,响应者寥寥。刘近斌坦言,当初他也有过疑虑。在山西煤矿打工10多年,干着最苦的活,挣得钱却不够一家老小过活,家里老人身体孱弱,妻子腿部残疾,两个孩子还小,被列为贫困户时,他心里难受了好几天,连家门都不想出。村干部动员他展产业,他觉得有些不靠谱。“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家里劳力少,最后烟叶卖不出去咋办?”村干部反复上门给他解释,烤烟是订单种植,由县烟草局统一收购,销路不用愁,村合作社可以给他提供苗子,技术员免费定期上门指导种植,烟叶收获后,等着上门收购就成。村干部的解释给刘近斌吃了定心丸,他决定试试。
  2016年刘近斌试种烤烟,先赊了些苗子,技术员每到科管关键期就主动到地里手把手教他。很快,刘近斌掌握了主要技术,遇到难题才叫技术员帮忙。烟叶收获后,按照品质等级分好,不用出门就卖了。试种让刘近斌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他就扩大种植面积到50亩,全心全意搞起了产业。2018年,他不但顺利脱贫,还成了村里的烤烟种植大户。“我没想到,有一天我的日子过到了人前头,每天虽然辛苦忙碌,换来的确是幸福生活。”刘近斌脸上挂满了笑。
  “最近,村上正在落实县上支持村民发展产业的措施,像刘近斌这类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烟农,每户奖励5000元呢,种植面积每新增一亩,补助100元,这将会大大激励村民发展烤烟。”村支书朱昌书介绍,为支持村民发展产业,村上连续3年新修产业路共10公里,村民拉化肥、烟叶方便多了。现在全村烤烟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种植,节省了人力,减少了成本,烤烟示范村的作用日益凸显,致富门正在打开。
  村企合作食用菌产业规模化
  “上个月所有的香菇都已采完,这一茬冬菇全部卖出去了!”5月14日,西川村食用菌产业园的香菇大棚内,种植户夏礼成正仔细地查看菌棒的生长情况。上一季的冬菇采收已经结束,谈起种植收入,他乐得合不拢嘴,连连说是村上的包扶项目好。
  夏礼成口中的“好项目”,就是西川村的村集体经济西川村食用菌产业。村支书夏礼堂告诉记者,村民素有种植香菇的习惯,不过种植户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零散种植,种植条件落后且缺少技术指导,香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是很好,收入并不乐观。时间久了,种香菇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对留在本地发展产业不抱希望。
  “我们这里空气湿度高、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香菇产业。”虽然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适宜香菇生长,但是家庭作坊式的种植并不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西川村通过招商引资,天洋华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厂房建在村里,同时流转土地49亩,建起了104个食用菌大棚,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村民规模化发展香菇。“让种植户免费使用这些大棚,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本来一袋菌棒要收0.5元的承租费,为了鼓励大家种植,暂时还未收取,全部让利给种植户。”夏礼堂告诉记者,为了鼓励村民发展香菇产业,村上从制菌种、种植,到技术指导、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让村民毫无负担地种植。
  “天洋华康公司负责提供已经接种的菌棒,村民以1元钱1袋的价格认购菌袋,贫困户可以通过‘借袋还菇’认领。同时,公司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日常指导,成熟后提供烘烤设备供种植户及时烘干香菇,村上帮忙联系来客商上门收购,可以这么说,从种植到销售,基本上一条龙服务。”夏礼堂说。
  “这个菌棒长得很好,你看这菌丝。”说话间,夏礼成从架子上拿起一个尚未长好的菌棒向记者展示,只见白色的菌丝已经布满,生长情况良好。“等菌棒从白色变成铁锈红色就算成熟了,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出菇了。”他一边翻动着菌棒一边对记者说,自己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不说,还没办法照顾到家里。2018年,夏礼成与其他5户种植户在村干部的鼓励下认领了2万袋菌棒,积极发展香菇种植。“你别看我现在说得头头是道,我以前根本没种过,主要是跟技术员一点点学的,这两年也摸索出了经验,也能给其他种植户指导。”夏礼成对记者说,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当年的香菇喜获丰收,质量也得到了客商的认可,户均收入5万多元,一下子让他信心大增。
  第一年香菇的成功种植让其他村民纷纷动心,积极与村上联系发展食用菌,贫困户田军就是其中之一。他因手部残疾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生病的父亲,患有智力疾病的妻子和一个孩子,生活一度陷入绝境。2019年,他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以“借袋还菇”的模式认领了2万袋菌棒,开始了自己的食用菌发展之路。村支书告诉记者,村上以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的“帮带”机制,更有效地加强了种植户之间的交流,使香菇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村上的大力推动下,香菇种植户户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田军激动地说。今年,西川村把食用菌规模扩大到30万袋,吸纳更多的种植户,通过此项产业将村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使他们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这可比打工强多了,菌棒是人家生产好的,技术员又给免费指导,从种植到销售都不用愁,收入稳定。空余时间种了些玉米、甘蔗,养了十多头猪、20多只鸭子,一年收入差不多10万元,比以前强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现状,夏礼成很满意。
  能人带动天麻变身“土黄金”
  由通村公路来到河边,踏过河中大石头,穿过一片绿色的田野,眼前出现了两车道的平坦水泥路,同行者告诉记者,这里就是黄土岭村的主街。
  在街道的尽头,一辆卡车停在路边,几个工人正忙着把一个个大蛇皮袋搬上车。原来这里是村里的天麻种植大户王发根和方海燕夫妻的家,王发根和工人装上车的是发往柞水凤凰镇的密环菌。
  隔壁彩钢搭建的厂房里,大型冷库和灭菌锅炉等设备一应俱全。方海燕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夫妻的创业史。20多年前,夫妻两人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外出打工,几年下来发现并不如意,于是决定回家发展。2001年,他们种下了500窝天麻,3000多元的投入,最终获得了1万多元的回报,这让他们喜出望外。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的天麻种植却接连遭遇失败,连续几年投资都打了水漂。
  为了攻克天麻种植技术难关,2009年,听说汉中有个天麻研究所,王发根和妻子决定一起前去取经。刚开始,对方不愿意传授经验,吃了闭门羹后,夫妻俩三番五次的央求,最终,对方答应他们在基地打工但没有工资,这已经让夫妻俩十分满足。经过两年时间的打工,他们终于掌握了天麻有性繁殖技术要领。“去外地学习后,感觉自己突然就开窍了,原来这里面也是有门道和技巧的,需要亲自体验才能掌握。”方海燕说。
  2019年,之前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年,方海燕家收获了3万斤商品麻和1万斤小种麻,总共4万斤的天麻让夫妻俩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夫妻俩不满足仅仅是种植天麻,还搞起了配套产业。2014年10月,他们成立镇安县汇金菌业培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天麻产业。2016年,他们投资70多万元建了厂房,从育种、养菌到种植,方海燕和丈夫实现了产业一条龙。仅密环菌每年就可以生产20万瓶,销售额达50万元。由于培育的天麻种可靠,很多种植户从她家买种和密环菌,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广,天麻和种苗齐头并进,实现了一项产业多重收入。自家致富的同时,他们还在村里大力推广天麻种植。50多岁的程绪德2016年还是贫困户,经过方海燕上门推广,加上技术指导,第一次种了1亩地约400窝的天麻,到了2018年,依靠种天麻实现了脱贫,去年靠种天麻收入了3万多元,今年他家的种植规模已达800窝。
  天麻不但是王发根夫妻俩的致富经,也成了黄土岭村的支柱产业。2016-2017年,村里争取3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奖励86户天麻种植户,激发群众种植天麻的积极性。现在的黄土岭村天麻产业发展越来越规模化、专业化,95%的村民都种有天麻,其中大户就有四五户,全村总种植面积500多亩,年产量达600吨,产值1200多万元。仅天麻一项,全村户均增收1.5万元。天麻产业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村里牵头为218户群众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签订收购协议。村上邀请县里技术员开展技术培训10多场次,培训药农300多人次,村里的两个天麻合作社派技术员现场指导500多次,让200多户种植户受益。天麻成为群众口中的“金疙瘩”,下一步,村上计划要实现奋斗3年“规模超千亩、产量超千吨、产值超5000万元”,每年为集体经济积累20万元的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月河镇实现了多种产业共发展、互补充,为全镇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提供了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全县实现整体脱贫之后,一个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群众安居的新月河正在致富奔小康、乡村振兴的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