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种菇助力脱贫
文章字数:3874
王景锋、王景波在市区西街大都汇广场向市民推销香菇
分拣香菇
三兄弟的香菇种植基地
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曾因家庭贫困四处打工,尝遍艰辛的他们经济好转后,回归家乡。他们成立起合作社,齐心协力发展香菇产业,不仅让自己走上了富裕路,还成为当地产业致富典型,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兄弟三人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家庭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找准方向,努力拼搏,不仅能改写自己的人生,还能造福乡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5月4日,伴着浓浓的槐花香,走进商州区杨斜镇郭湾村的商洛市宝芝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挑选干香菇。繁忙的厂房中,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王景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兄弟三人的创业故事。
漂泊游子回乡“筑梦”
王景锋、王景波、全文锋是杨斜镇郭湾村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自小家境贫困,在泥土里滚打的三兄弟,初中没毕业就早早地进入社会,在工地做过苦力,干过装修,跑过运输,繁重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在起重机的“隆隆”声中度过了青春岁月。他们以为自己要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依靠苦力过一辈子。
2012年,在西安哈特新技术防腐防水保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全文锋,听国外打工的朋友说,老挝那边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收入相比国内要高很多,当时正好公司在老挝有个项目需要派人过去。于是全文锋作为项目负责人,被公司派到老挝。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闲时间,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建造师,随着资格的提升,工资也在翻倍增加,年收入50多万元。
随着全文锋收入日渐增加,他想到了自己还在西安顶着日头打工的两个哥哥——王景锋和王景波。在他的劝说和介绍下,哥哥王景锋、王景波先后跟着他走出国门,在他手底下做工。在三兄弟齐心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但日子愈好,在外漂泊的全文锋愈加思念亲人,想念生养自己的一方山水,他有了想要安静下来的想法。另外,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以及乡亲的生活状况,他萌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群众富起来的想法。
“2015年,我刚好有一段工闲期,待在家的那段时间,发现村上好多人闲在家,田地闲置的也比较多,就想在村上搞个啥事情,把村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这些剩余劳动力也有些收入。”全文锋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全文锋得知杨斜镇郭湾村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香菇,便想通过种香菇带动村上经济发展。此时,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两个哥哥,两个哥哥特别支持,表示想和全文锋一起干。想法一旦形成,就再按捺不住想要拼搏一番的劲头,兄弟三人便积极做起了准备。
但他们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大家认为,目前家里日子安稳,吃穿不愁,没必要丢下高薪去冒这个险。村里也有好多人不看好这一产业,觉得是“瞎折腾”。创业的想法刚冒出一点苗头,就受到重重阻挠,兄弟三人很是苦恼。然而,倔强的三兄弟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们在一片反对声中默默努力着。
艰苦创业种植香菇
2016年10月,兄弟三人拿出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并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钱,投资100多万元,流转土地、建香菇大棚和相关设施设备,买原料,快速筹建香菇基地,并成立宝芝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业初期,兄弟三人都没有种香菇的经验。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到湖北随州一家香菇种植大户,驱车前往“取经”。湖北老板见兄弟三人是真心想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便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学习回来之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情况向村上汇报,村干部非常支持,我自己也更有信心。”全文锋说,2017年商州区大力倡导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镇村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让他们的香菇产业基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香菇在哪个季节种,一年种几茬?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结合湖北成熟的经验和本地的自然条件,最终他们决定种植“夏菇”和“冬菇”。种植香菇在温度、水分和技术上要求比较苛刻。为了进一步掌握技术,兄弟三人还先后到河南西峡学习,研究适合本地的香菇种植方法,采用地栽“夏菇”、架栽“冬菇”的种植方式发展产业。“怕自己做不好,还从湖北随州请来了技术员,从建棚到种植全程指导。”王景锋笑着说。
最初,基地劳动力少,他们就自己干。王景波说:“刚建大棚那会儿,我们三人成天都泡在棚里,制作菌棒、接种、发菌、刺孔、上架、注水,啥活儿都干。”全文锋还将自己在企业上班时学到的技术用到种植香菇方面,设计自动化喷淋、降温系统等,省去了不少人力,降低了运营成本。
“香菇种植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当苛刻,高温、大风、大雪天气都会造成香菇严重减产。”王景波说。2017年6月,正等着第一批菌棒出菇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基地所有的遮阳网都刮掉了,防晒棚被刮得东倒西歪,12个大棚的菌袋全部泡在水里。王景锋说:“那时真是哭都没眼泪,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暴雨,让人干着急没办法。”雨后,兄弟三人立即找来了10多个村民与他们一起排大棚里的积水、整理菌棒,他们一直持续了4天,才将所有过水大棚清理、修整好。两小时的暴风雨直接造成经济损失4.5万元,但这场意外没有打垮三兄弟,他们收拾起挫败的心情,和村里临时叫的五六个人一起收拾好防晒网,修整、加固所有的香菇大棚。
2018年5月,由于天气突然变热,再加上品种问题,大棚内3万袋菌袋感染病菌,菌丝发绿,菌袋变散,损失10万多元。一次又一次的灾害,虽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并没有挫败他们的创业信心,反而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去年,香菇基地规模扩大到28个大棚。合作社管理逐渐科学,三兄弟分工也逐渐明确。老大王景锋负责技术,老二王景波负责财务,老三全文锋负责销售,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得商州区委、区政府的肯定与支持,也吸引了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在采访过程中,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候志民告诉记者,由于每年夏季温度过高,香菇长势很快,每隔几个小时就得进棚摘一次香菇,为了防止香菇长得过大,保证香菇质量,王景锋兄弟三人经常吃住在香菇棚里,“他们特别能吃苦,一晚上打着灯都要来摘香菇,从来没叫过苦累。”
广开销路多元发展
在产品销售方面,三兄弟主要是往外销售鲜菇。“最初没有市场,但鲜菇存放时间短,就必须寻找稳定且规模较大的商家,我们先后多次在西安批发市场考察,见人就留联系方式,回来逐个联系,后来基本都是销往西安的批发市场。由于我们的香菇质量好,大家都乐意收购,现在已由原来的上门送货变成客户上门取货。”王景波说。
一茬又一茬,一季又一季。兄弟三人种植香菇愈来愈有经验,销路也渐趋稳定。但随着食用菌脱贫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食用菌的合作社越来越多,商州区带贫产业就有64家,货源多、旺季产品供过于求,鲜菇价钱一再压低,销路相对狭窄。“收集的鲜菇存放不好,阴雨天就有烂菇现象,那样的话就得扔掉。”王景锋告诉记者。面对如此困境,兄弟三人开始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能让合作社稳定发展下去。
他们一边到市场上做调研,一边走进多家兄弟合作社学习经验。他们发现,虽然商州食用菌种植基地多,但都是以种植为主,缺乏加工企业。通过咨询及网上了解,加工过的干菇营养价值并不比鲜菇的营养价值低,而且干菇易于存放和运输,那么为什么不能鲜菇和干菇同时做呢?于是,三兄弟又有了加工干香菇的想法。2018年底,他们投资80万元,着手建起加工厂房。2019年,购进设备及进行人员培训,2019年11月份开始生产。他们不仅加工包装自家种植的香菇,还包装配送其他企业的产品,如木耳、茶树菇、竹笋、白灵菇等。
在销路上,不再局限于销往西安的批发市场。2019年12月,他们开始在淘宝网开店售卖。目前,又在拼多多等网站注册店铺,开微店,逐渐开启电商销售模式。5月15日,记者在商洛市西街大都汇广场上见到了参与商州区农特产品网络直播助推脱贫攻坚活动的王景锋、王景波兄弟二人,他们正忙着给客户介绍香菇的产地及质量。“今年受疫情影响,香菇卖得不是很好,但由于尝试多种渠道销售,所以效益还不错,下周一我们还要往西安大量配送,再过10多天,棚里的香菇就要出菇了,那个时候就得没黑没明地忙,所以这几天得空参与这个展销活动,也是想在网络平台提升我们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王景锋笑着说。
当问到他们下一步的打算时,王景锋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大食用菌加工企业;同时还要把网店经营好,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把家乡更多的土特产销出去。
做大产业带富乡亲
路子选对了,兄弟三人自己富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周围生活并不富裕的乡亲们。2017年,合作社与镇村签订《商州区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脱贫合同》,吸纳村上43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每户6年能分到1.4万元。
任淑引是郭湾村七组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自己农闲时节在家没事,自从合作社建起后,自己得空就到合作社干活,一年能挣七八千元钱,手头宽裕了,觉得日子也有了奔头。
郭湾村一组村民李亚丽说,自己是个单亲妈妈,要养活3个儿女,经济状况不好,2016年被评为贫困户。自从全文锋兄弟三人的合作社建起后,她就一直在此处打工,由于离家近,照看娃和务工两不误,她家2019年已成功脱贫。
“我家有4口人,2016年由于婆婆得了癌症,日子一度艰难,在亲戚熟人那里东拉西借,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好在这几年参与食用菌合作社分红,空闲时间也来合作社干活,一年收入还不错,目前虽还有四五万元的外债,但也没像前几年那样发愁了。”郭湾村八组村民周书利笑盈盈地说。
近两年,合作社吸纳了村上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务工,最忙时可以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有收入。“现在咱这个规模还比较小,想多带动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但我们一定会努力把产业进一步做大,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全文锋说。
分拣香菇
三兄弟的香菇种植基地
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曾因家庭贫困四处打工,尝遍艰辛的他们经济好转后,回归家乡。他们成立起合作社,齐心协力发展香菇产业,不仅让自己走上了富裕路,还成为当地产业致富典型,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兄弟三人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家庭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找准方向,努力拼搏,不仅能改写自己的人生,还能造福乡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5月4日,伴着浓浓的槐花香,走进商州区杨斜镇郭湾村的商洛市宝芝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分拣、挑选干香菇。繁忙的厂房中,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王景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兄弟三人的创业故事。
漂泊游子回乡“筑梦”
王景锋、王景波、全文锋是杨斜镇郭湾村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自小家境贫困,在泥土里滚打的三兄弟,初中没毕业就早早地进入社会,在工地做过苦力,干过装修,跑过运输,繁重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在起重机的“隆隆”声中度过了青春岁月。他们以为自己要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依靠苦力过一辈子。
2012年,在西安哈特新技术防腐防水保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全文锋,听国外打工的朋友说,老挝那边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收入相比国内要高很多,当时正好公司在老挝有个项目需要派人过去。于是全文锋作为项目负责人,被公司派到老挝。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闲时间,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建造师,随着资格的提升,工资也在翻倍增加,年收入50多万元。
随着全文锋收入日渐增加,他想到了自己还在西安顶着日头打工的两个哥哥——王景锋和王景波。在他的劝说和介绍下,哥哥王景锋、王景波先后跟着他走出国门,在他手底下做工。在三兄弟齐心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但日子愈好,在外漂泊的全文锋愈加思念亲人,想念生养自己的一方山水,他有了想要安静下来的想法。另外,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以及乡亲的生活状况,他萌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群众富起来的想法。
“2015年,我刚好有一段工闲期,待在家的那段时间,发现村上好多人闲在家,田地闲置的也比较多,就想在村上搞个啥事情,把村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这些剩余劳动力也有些收入。”全文锋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全文锋得知杨斜镇郭湾村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香菇,便想通过种香菇带动村上经济发展。此时,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两个哥哥,两个哥哥特别支持,表示想和全文锋一起干。想法一旦形成,就再按捺不住想要拼搏一番的劲头,兄弟三人便积极做起了准备。
但他们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大家认为,目前家里日子安稳,吃穿不愁,没必要丢下高薪去冒这个险。村里也有好多人不看好这一产业,觉得是“瞎折腾”。创业的想法刚冒出一点苗头,就受到重重阻挠,兄弟三人很是苦恼。然而,倔强的三兄弟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们在一片反对声中默默努力着。
艰苦创业种植香菇
2016年10月,兄弟三人拿出多年积攒的血汗钱,并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钱,投资100多万元,流转土地、建香菇大棚和相关设施设备,买原料,快速筹建香菇基地,并成立宝芝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业初期,兄弟三人都没有种香菇的经验。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到湖北随州一家香菇种植大户,驱车前往“取经”。湖北老板见兄弟三人是真心想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便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学习回来之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情况向村上汇报,村干部非常支持,我自己也更有信心。”全文锋说,2017年商州区大力倡导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镇村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让他们的香菇产业基地得到了许多便利。
香菇在哪个季节种,一年种几茬?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结合湖北成熟的经验和本地的自然条件,最终他们决定种植“夏菇”和“冬菇”。种植香菇在温度、水分和技术上要求比较苛刻。为了进一步掌握技术,兄弟三人还先后到河南西峡学习,研究适合本地的香菇种植方法,采用地栽“夏菇”、架栽“冬菇”的种植方式发展产业。“怕自己做不好,还从湖北随州请来了技术员,从建棚到种植全程指导。”王景锋笑着说。
最初,基地劳动力少,他们就自己干。王景波说:“刚建大棚那会儿,我们三人成天都泡在棚里,制作菌棒、接种、发菌、刺孔、上架、注水,啥活儿都干。”全文锋还将自己在企业上班时学到的技术用到种植香菇方面,设计自动化喷淋、降温系统等,省去了不少人力,降低了运营成本。
“香菇种植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当苛刻,高温、大风、大雪天气都会造成香菇严重减产。”王景波说。2017年6月,正等着第一批菌棒出菇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基地所有的遮阳网都刮掉了,防晒棚被刮得东倒西歪,12个大棚的菌袋全部泡在水里。王景锋说:“那时真是哭都没眼泪,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暴雨,让人干着急没办法。”雨后,兄弟三人立即找来了10多个村民与他们一起排大棚里的积水、整理菌棒,他们一直持续了4天,才将所有过水大棚清理、修整好。两小时的暴风雨直接造成经济损失4.5万元,但这场意外没有打垮三兄弟,他们收拾起挫败的心情,和村里临时叫的五六个人一起收拾好防晒网,修整、加固所有的香菇大棚。
2018年5月,由于天气突然变热,再加上品种问题,大棚内3万袋菌袋感染病菌,菌丝发绿,菌袋变散,损失10万多元。一次又一次的灾害,虽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并没有挫败他们的创业信心,反而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去年,香菇基地规模扩大到28个大棚。合作社管理逐渐科学,三兄弟分工也逐渐明确。老大王景锋负责技术,老二王景波负责财务,老三全文锋负责销售,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得商州区委、区政府的肯定与支持,也吸引了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在采访过程中,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候志民告诉记者,由于每年夏季温度过高,香菇长势很快,每隔几个小时就得进棚摘一次香菇,为了防止香菇长得过大,保证香菇质量,王景锋兄弟三人经常吃住在香菇棚里,“他们特别能吃苦,一晚上打着灯都要来摘香菇,从来没叫过苦累。”
广开销路多元发展
在产品销售方面,三兄弟主要是往外销售鲜菇。“最初没有市场,但鲜菇存放时间短,就必须寻找稳定且规模较大的商家,我们先后多次在西安批发市场考察,见人就留联系方式,回来逐个联系,后来基本都是销往西安的批发市场。由于我们的香菇质量好,大家都乐意收购,现在已由原来的上门送货变成客户上门取货。”王景波说。
一茬又一茬,一季又一季。兄弟三人种植香菇愈来愈有经验,销路也渐趋稳定。但随着食用菌脱贫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食用菌的合作社越来越多,商州区带贫产业就有64家,货源多、旺季产品供过于求,鲜菇价钱一再压低,销路相对狭窄。“收集的鲜菇存放不好,阴雨天就有烂菇现象,那样的话就得扔掉。”王景锋告诉记者。面对如此困境,兄弟三人开始思考,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能让合作社稳定发展下去。
他们一边到市场上做调研,一边走进多家兄弟合作社学习经验。他们发现,虽然商州食用菌种植基地多,但都是以种植为主,缺乏加工企业。通过咨询及网上了解,加工过的干菇营养价值并不比鲜菇的营养价值低,而且干菇易于存放和运输,那么为什么不能鲜菇和干菇同时做呢?于是,三兄弟又有了加工干香菇的想法。2018年底,他们投资80万元,着手建起加工厂房。2019年,购进设备及进行人员培训,2019年11月份开始生产。他们不仅加工包装自家种植的香菇,还包装配送其他企业的产品,如木耳、茶树菇、竹笋、白灵菇等。
在销路上,不再局限于销往西安的批发市场。2019年12月,他们开始在淘宝网开店售卖。目前,又在拼多多等网站注册店铺,开微店,逐渐开启电商销售模式。5月15日,记者在商洛市西街大都汇广场上见到了参与商州区农特产品网络直播助推脱贫攻坚活动的王景锋、王景波兄弟二人,他们正忙着给客户介绍香菇的产地及质量。“今年受疫情影响,香菇卖得不是很好,但由于尝试多种渠道销售,所以效益还不错,下周一我们还要往西安大量配送,再过10多天,棚里的香菇就要出菇了,那个时候就得没黑没明地忙,所以这几天得空参与这个展销活动,也是想在网络平台提升我们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王景锋笑着说。
当问到他们下一步的打算时,王景锋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大食用菌加工企业;同时还要把网店经营好,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把家乡更多的土特产销出去。
做大产业带富乡亲
路子选对了,兄弟三人自己富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周围生活并不富裕的乡亲们。2017年,合作社与镇村签订《商州区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脱贫合同》,吸纳村上43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每户6年能分到1.4万元。
任淑引是郭湾村七组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自己农闲时节在家没事,自从合作社建起后,自己得空就到合作社干活,一年能挣七八千元钱,手头宽裕了,觉得日子也有了奔头。
郭湾村一组村民李亚丽说,自己是个单亲妈妈,要养活3个儿女,经济状况不好,2016年被评为贫困户。自从全文锋兄弟三人的合作社建起后,她就一直在此处打工,由于离家近,照看娃和务工两不误,她家2019年已成功脱贫。
“我家有4口人,2016年由于婆婆得了癌症,日子一度艰难,在亲戚熟人那里东拉西借,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好在这几年参与食用菌合作社分红,空闲时间也来合作社干活,一年收入还不错,目前虽还有四五万元的外债,但也没像前几年那样发愁了。”郭湾村八组村民周书利笑盈盈地说。
近两年,合作社吸纳了村上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务工,最忙时可以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有收入。“现在咱这个规模还比较小,想多带动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但我们一定会努力把产业进一步做大,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全文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