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文章字数:1785
西山种烟汉王德林
4月15日,在我市召开的“商洛好人”发布会上,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王德林荣登自强励志类“商洛好人榜”,现场分享自己的致富故事。今年是他脱贫的第6个年头,如今他已从当年的贫困户变成全村烤烟大户、致富能人。发布会上,王德林说:“只要人勤快,肯努力,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痛失双亲 他是西山养大的孩子
西山是丰河村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上没水没电,村民生活耕种全靠窖水。小时候,一两间土房,三四亩薄田,糊汤洋芋疙瘩火,便是西山生活的全景,王德林就出生于西山一户贫困家庭。
王德林7岁以前是在父母的疼爱、与同村伙伴的嬉闹中度过的。7岁那年,母亲突发脑梗,从此瘫痪在床,两年后溘然长逝。未等时间抹平一家人的创伤,两年后的暑假,在烈日下劳作回来的父亲突发疾病,没等送下山就医便悄然离世,王德林彻底没了家。
这无疑是王德林人生最难过的时刻。哭过、害怕过、绝望过,日子还要继续。13岁时王德林辍学,在四邻的帮助下学习种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自此,丰河村老支书连全印成了王德林的“家长”,邻居则是天天喊他吃饭的“家人”。直到23岁王德林遇到妻子贺永芳,组建起自己的家庭。
山路运输 他是自强不息的小伙
对居住在西山的村民来说,200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路通了!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王德林借来1万元买了机动三轮车,奔波于西山盘旋的山路上,帮乡亲拉柴、拉煤、拉水、拉庄稼……很快王德林多了个新称号——西山运输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林和妻子一边种地一边跑运输,日子渐渐好转。
2013年,王德林骑着三轮往山上拉柴,不料刹车失灵,连人带车冲出路沿翻下坡去,幸好西山的路是盘山路,王德林摔在了下方路面上,虽然全身擦伤,但无重伤。事故发生后,妻子劝他别跑了,他却说:“没事,不跑怎么生活。”
王德林平均每天上下山一次,帮助乡邻运输货物,赚个十块、二十块补贴家用,这一跑就是15年,期间发生过两次交通事故,但这是家里的生计,王德林从没想过放弃。
种植烤烟 他是发展产业的典型
2014年,王德林被纳入贫困户。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他家从西山垴搬到村委会附近的安置点,看到丰河村人种烤烟,便租地30亩,贷款5万元,借款15万元,开始了种烟生涯。
“当时的20万元钱对我来说就像天文数字,这不单单是钱的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再苦再难也要把烟种成,按期把钱还上。”回首2014年,王德林心潮澎湃,他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鼓励支持,感谢烟站技术员的悉心指导,感谢妻子的风雨同舟,却唯独没有提及为了种植烤烟自己付出的辛劳。
平地、深耕、起垄、覆膜、分苗、追肥、锄草,一直到夏日的采叶、烘烤,王德林在烟地里勤恳得如头老黄牛。30亩的烤烟,在汗水中抽芽,在田野里成长起来。那一年,他和大伙儿从早忙到晚,工人放工了,他依然扑在烟地里。夏天除草,烟地里热得像大蒸笼,汗水不停滑进眼睛里,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用汗巾擦了又擦……
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开过工钱、抛开生产成本,王德林净赚了两万元,当年便申请退出了贫困户。在这年的种植路上,王德林收获了比这两万元更重要的财富,他再不是之前惴惴不安的种烟“门外汉”了。2015年,他学习使用旋耕机,种烟面积扩大到40亩,很快就将信用社5万元贷款还清了。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德林将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60亩,彻底还清20万元债务,成为村上的致富能人。
反哺乡邻 他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王德林自己发展起来了,他并没有忘记当年养他长大的乡邻。
西山的烤烟大户连善龙在2017年突发脑梗,30亩烟田无人打理,王德林主动找上门,帮他种植、收叶,把烟田打理得妥妥当当。白天,他在自家烤烟炉前忙,晚上在山上帮连善龙继续开炉烤烟,几个月下来,王德林变得又黑又瘦,赚到了8万元,他将4万元送到卧病在床的连善龙手中。
同村陈金稳抛下烟地外出务工,两年过去了,家庭情况依然如故。王德林主动上门劝说,鼓励他回乡发展。在王德林的帮助下,如今陈金稳也成了村上的烤烟大户。
怎样才能帮到更多人呢?王德林时常思考。他的烟田面积越来越大,可以让村民来他的烤烟地务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王德林就近招工,全年用工700人次,他的烟田成为村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基地之一。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曾经的失护孤儿,如今的致富能人,王德林在40年的岁月里遍尝酸甜苦辣,却矢志不渝地奋斗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
4月15日,在我市召开的“商洛好人”发布会上,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王德林荣登自强励志类“商洛好人榜”,现场分享自己的致富故事。今年是他脱贫的第6个年头,如今他已从当年的贫困户变成全村烤烟大户、致富能人。发布会上,王德林说:“只要人勤快,肯努力,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痛失双亲 他是西山养大的孩子
西山是丰河村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上没水没电,村民生活耕种全靠窖水。小时候,一两间土房,三四亩薄田,糊汤洋芋疙瘩火,便是西山生活的全景,王德林就出生于西山一户贫困家庭。
王德林7岁以前是在父母的疼爱、与同村伙伴的嬉闹中度过的。7岁那年,母亲突发脑梗,从此瘫痪在床,两年后溘然长逝。未等时间抹平一家人的创伤,两年后的暑假,在烈日下劳作回来的父亲突发疾病,没等送下山就医便悄然离世,王德林彻底没了家。
这无疑是王德林人生最难过的时刻。哭过、害怕过、绝望过,日子还要继续。13岁时王德林辍学,在四邻的帮助下学习种地,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自此,丰河村老支书连全印成了王德林的“家长”,邻居则是天天喊他吃饭的“家人”。直到23岁王德林遇到妻子贺永芳,组建起自己的家庭。
山路运输 他是自强不息的小伙
对居住在西山的村民来说,200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路通了!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王德林借来1万元买了机动三轮车,奔波于西山盘旋的山路上,帮乡亲拉柴、拉煤、拉水、拉庄稼……很快王德林多了个新称号——西山运输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林和妻子一边种地一边跑运输,日子渐渐好转。
2013年,王德林骑着三轮往山上拉柴,不料刹车失灵,连人带车冲出路沿翻下坡去,幸好西山的路是盘山路,王德林摔在了下方路面上,虽然全身擦伤,但无重伤。事故发生后,妻子劝他别跑了,他却说:“没事,不跑怎么生活。”
王德林平均每天上下山一次,帮助乡邻运输货物,赚个十块、二十块补贴家用,这一跑就是15年,期间发生过两次交通事故,但这是家里的生计,王德林从没想过放弃。
种植烤烟 他是发展产业的典型
2014年,王德林被纳入贫困户。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他家从西山垴搬到村委会附近的安置点,看到丰河村人种烤烟,便租地30亩,贷款5万元,借款15万元,开始了种烟生涯。
“当时的20万元钱对我来说就像天文数字,这不单单是钱的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再苦再难也要把烟种成,按期把钱还上。”回首2014年,王德林心潮澎湃,他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鼓励支持,感谢烟站技术员的悉心指导,感谢妻子的风雨同舟,却唯独没有提及为了种植烤烟自己付出的辛劳。
平地、深耕、起垄、覆膜、分苗、追肥、锄草,一直到夏日的采叶、烘烤,王德林在烟地里勤恳得如头老黄牛。30亩的烤烟,在汗水中抽芽,在田野里成长起来。那一年,他和大伙儿从早忙到晚,工人放工了,他依然扑在烟地里。夏天除草,烟地里热得像大蒸笼,汗水不停滑进眼睛里,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用汗巾擦了又擦……
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开过工钱、抛开生产成本,王德林净赚了两万元,当年便申请退出了贫困户。在这年的种植路上,王德林收获了比这两万元更重要的财富,他再不是之前惴惴不安的种烟“门外汉”了。2015年,他学习使用旋耕机,种烟面积扩大到40亩,很快就将信用社5万元贷款还清了。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德林将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60亩,彻底还清20万元债务,成为村上的致富能人。
反哺乡邻 他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王德林自己发展起来了,他并没有忘记当年养他长大的乡邻。
西山的烤烟大户连善龙在2017年突发脑梗,30亩烟田无人打理,王德林主动找上门,帮他种植、收叶,把烟田打理得妥妥当当。白天,他在自家烤烟炉前忙,晚上在山上帮连善龙继续开炉烤烟,几个月下来,王德林变得又黑又瘦,赚到了8万元,他将4万元送到卧病在床的连善龙手中。
同村陈金稳抛下烟地外出务工,两年过去了,家庭情况依然如故。王德林主动上门劝说,鼓励他回乡发展。在王德林的帮助下,如今陈金稳也成了村上的烤烟大户。
怎样才能帮到更多人呢?王德林时常思考。他的烟田面积越来越大,可以让村民来他的烤烟地务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王德林就近招工,全年用工700人次,他的烟田成为村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基地之一。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曾经的失护孤儿,如今的致富能人,王德林在40年的岁月里遍尝酸甜苦辣,却矢志不渝地奋斗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