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盐车的父亲
文章字数:1510
上世纪70年代,物质困乏。农村人过着缺盐少油的熬煎日子。我6岁那一年,父亲要约几个邻居到丹凤县城拉青颗盐。据说,青颗盐便宜还味重。几家凑足了购盐钱后,父亲便自告奋勇地请求和邻居书民哥去丹凤拉盐。
一大早起来,父亲和我一人吃了块馍,喝了半碗开水就准备出发了。父亲把我抱起来放到架子车车厢前边,让我双手抓住车厢前边拴绳用的铁环,反复叮嘱我,千万不要松手。
上了312国道,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路两旁冲天的大白杨黑幽幽地站在路边,排着队一棵棵向我们走来,又迅即退去,只留下夜风吹过树叶哗哗的声响。
我坐在车厢里,只看到父亲弓着腰拉着架子车的背影。车轮从公路上碾过,车轮不断发出沙沙的声响,一路陪伴着我们。
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过了棣花街,走到茶房村的时候,鸡才叫头遍,路边的农舍里开始有了亮光,早起的人们开始起床了。
走上古城岭时,已是老晌了,太阳从东边照过来,霞光罩着父亲的身影。从老君河爬上古城岭的三里多上坡路,累得父亲出了一身汗。父亲已是热汗腾腾,阳光映照着他身披霞光,高大、壮实的身影。
走在丹凤县城的街上,人们三三两两地端着饭碗,站着,蹴着,吃着。看到县城的人吃饭,我肚子里的馋虫不知突然增加了多少倍,我觉着先是饿,再是痛。嘴里不断咽着口水,用手按住肚子,无奈肚子不听话地“咕咕”叫着。虚水从头上冒出来,我觉得我快要晕过去了,就连金碧辉煌的船帮会馆,也没了看的兴趣。
在仿佛是漫长而又难熬的行走中,父亲拉着的架子车终于停在街北的一个店铺门前。
父亲把我抱下架子车,牵着我的手和书民哥走进了店里。店铺很深,西边摞满了麻袋,都是收的各类山货。装青颗盐的袋子放在东北角,只有10多袋。
父亲和店主讲好了价钱,从裤腰里摸出钱,反复数了几遍后交给店主。店主按我们的钱数称好盐,装了两麻袋,父亲和书民哥一人一袋抱到车上,用绳子捆结实了。然后,取出自带的洋瓷碗,向店主要了开水,取出母亲给带的两角馍,递给书民哥一角子,另一角子给我掰了一点,他蹴到架子车旁一边啃着干馍一边喝着开水。等我吃完,满怀希望地看向父亲时,他的馍早吃完了。估计在他看来,我太小,饭量也小,一路坐在车上,是不会太饿的吧。看到我的眼神,父亲大概知道我没吃够,但他更知道自己身上还有多少钱。回去的路还很长,不到关键时刻,这钱是不能动的。
我知道父亲不可能在县城里给我买吃的了,委屈地流出了眼泪,但却没有哭出声。父亲对我说,娃,咱走吧,回去要拉重东西,你尽量多走路。
顺原路返回时,每次上坡,父亲和书民哥前拉后掀,吭哧吭哧的喘息越来越重。过老君,上古城岭,走桃园,进商镇,一路拉得也不是那样轻松。到商镇四皓祠时,我突然看到街旁支着一个打馍炉子,蓝蓝的火苗勾起了我的食欲,我不管不顾地叫了起来,大,大,我要吃馍。父亲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民哥,停下车,走向烧馍炉子。他取出手帕中严严实实包着的仅有的两毛钱,交给摊主,称了一块锅盔馍。
看着父亲走过来,我分明闻到了清甜的馍香味。看到那焦黄龟裂的馍纹,我的口水又流出来了。父亲这次把锅盔馍均匀地一分为三,先给了我一份。馍刚到手,我就急不可待地往嘴里送,馍又酥又脆。我还没来得及嚼,馍就溜到肚子里去了。恍惚里,嘴和鼻子里乃至周边的空气中都能嗅到锅盔馍那诱人的香味儿。
回到家里,买盐的和看热闹的邻居早已聚在一起等着分盐了,父亲和书民哥把盐从麻袋中倒进蒲篮中。大的盐粒有碗大,青白青白的,但上面粘着煤渣,里面夹杂着线头、麻片等。乡亲们看到盐,仿佛吃上了有油盐的酸菜糊汤一般,个个兴高采烈。
而今,和父亲一块去丹凤拉盐已过去40多年了,平生苦累的父亲几乎都不记得这件事了。但对于我,曾经饥饿的记忆历久弥新。而父亲弓着腰拉盐车的背影始终留在记忆的深处,激励着我一路前行。
一大早起来,父亲和我一人吃了块馍,喝了半碗开水就准备出发了。父亲把我抱起来放到架子车车厢前边,让我双手抓住车厢前边拴绳用的铁环,反复叮嘱我,千万不要松手。
上了312国道,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路两旁冲天的大白杨黑幽幽地站在路边,排着队一棵棵向我们走来,又迅即退去,只留下夜风吹过树叶哗哗的声响。
我坐在车厢里,只看到父亲弓着腰拉着架子车的背影。车轮从公路上碾过,车轮不断发出沙沙的声响,一路陪伴着我们。
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过了棣花街,走到茶房村的时候,鸡才叫头遍,路边的农舍里开始有了亮光,早起的人们开始起床了。
走上古城岭时,已是老晌了,太阳从东边照过来,霞光罩着父亲的身影。从老君河爬上古城岭的三里多上坡路,累得父亲出了一身汗。父亲已是热汗腾腾,阳光映照着他身披霞光,高大、壮实的身影。
走在丹凤县城的街上,人们三三两两地端着饭碗,站着,蹴着,吃着。看到县城的人吃饭,我肚子里的馋虫不知突然增加了多少倍,我觉着先是饿,再是痛。嘴里不断咽着口水,用手按住肚子,无奈肚子不听话地“咕咕”叫着。虚水从头上冒出来,我觉得我快要晕过去了,就连金碧辉煌的船帮会馆,也没了看的兴趣。
在仿佛是漫长而又难熬的行走中,父亲拉着的架子车终于停在街北的一个店铺门前。
父亲把我抱下架子车,牵着我的手和书民哥走进了店里。店铺很深,西边摞满了麻袋,都是收的各类山货。装青颗盐的袋子放在东北角,只有10多袋。
父亲和店主讲好了价钱,从裤腰里摸出钱,反复数了几遍后交给店主。店主按我们的钱数称好盐,装了两麻袋,父亲和书民哥一人一袋抱到车上,用绳子捆结实了。然后,取出自带的洋瓷碗,向店主要了开水,取出母亲给带的两角馍,递给书民哥一角子,另一角子给我掰了一点,他蹴到架子车旁一边啃着干馍一边喝着开水。等我吃完,满怀希望地看向父亲时,他的馍早吃完了。估计在他看来,我太小,饭量也小,一路坐在车上,是不会太饿的吧。看到我的眼神,父亲大概知道我没吃够,但他更知道自己身上还有多少钱。回去的路还很长,不到关键时刻,这钱是不能动的。
我知道父亲不可能在县城里给我买吃的了,委屈地流出了眼泪,但却没有哭出声。父亲对我说,娃,咱走吧,回去要拉重东西,你尽量多走路。
顺原路返回时,每次上坡,父亲和书民哥前拉后掀,吭哧吭哧的喘息越来越重。过老君,上古城岭,走桃园,进商镇,一路拉得也不是那样轻松。到商镇四皓祠时,我突然看到街旁支着一个打馍炉子,蓝蓝的火苗勾起了我的食欲,我不管不顾地叫了起来,大,大,我要吃馍。父亲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民哥,停下车,走向烧馍炉子。他取出手帕中严严实实包着的仅有的两毛钱,交给摊主,称了一块锅盔馍。
看着父亲走过来,我分明闻到了清甜的馍香味。看到那焦黄龟裂的馍纹,我的口水又流出来了。父亲这次把锅盔馍均匀地一分为三,先给了我一份。馍刚到手,我就急不可待地往嘴里送,馍又酥又脆。我还没来得及嚼,馍就溜到肚子里去了。恍惚里,嘴和鼻子里乃至周边的空气中都能嗅到锅盔馍那诱人的香味儿。
回到家里,买盐的和看热闹的邻居早已聚在一起等着分盐了,父亲和书民哥把盐从麻袋中倒进蒲篮中。大的盐粒有碗大,青白青白的,但上面粘着煤渣,里面夹杂着线头、麻片等。乡亲们看到盐,仿佛吃上了有油盐的酸菜糊汤一般,个个兴高采烈。
而今,和父亲一块去丹凤拉盐已过去40多年了,平生苦累的父亲几乎都不记得这件事了。但对于我,曾经饥饿的记忆历久弥新。而父亲弓着腰拉盐车的背影始终留在记忆的深处,激励着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