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富裕不忘乡党
本报记者 费翔
文章字数:1194
  炎炎夏日,走进商州区沙河子镇石窑子村,沿路的花香扑鼻而来,不时还传来几声鸟叫,用鸟语花香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植被覆盖,潺潺的流水之声,牵动着游子张亚锋的归乡之情。
  穷不失志,富不忘本。今年45岁的张亚锋,年轻的时候在沿海大城市打拼。他干过工程,做过生意,去过广州到过深圳,走南闯北身经百战的他事业小有所成,当他回家看到乡党的日子过得举步维艰的时候,他觉得该是自己回家的时候了。“自己日子过得好了,看到乡党日子过得艰难,我心里很难过,我琢磨着回来弄个什么事情,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一起挣钱。”让乡亲们挣上钱,让发小过上好日子,这个朴素的想法一直在张亚锋的脑海里发酵着。
  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亚锋的想法很快变成现实。2017年选址,2018年筹备建设,2019年,张亚锋带头创办的商州区沙河子镇源态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终于开张了。合作社累计投资30多万元,通过采取土地整合,利用当地群众搁置的山坡、荒地及山崖上进行放置养殖,带动贫困群众在合作社通过入股养蜂产业和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贫困户张卫就是张亚锋的乡党之一。张卫曾经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腿脚不便,以前在外地打零工,收入并不理想。2018年,在张亚锋的带动下,张卫加入了村上的源态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入股养蜂外,他还经常在合作社就近务工来增加收入。“我和亚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他说这事能弄,我就跟着他一起弄,当时我通过国家的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经过亚锋带头我开始养蜂,年底能分红,平时还能务工,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说起张亚锋,张卫的眼里话里满含感激。
  “我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养蜂,因为我们当地有着上百年的养蜂历史,都是家家户户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化,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优势,那么我选的这个事情一定能成。”说起为什么养蜂,张亚锋说这跟老家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老家的水源好、花源也好,花期长,适合中华蜂的生长。
  然而,技术问题却成为养蜂路上的“拦路虎”。张亚锋介绍,他们蜂场有传统养殖和现代科学养殖两种方法,传统养殖大家都懂,可是现代科学养殖需要学习很多的技术问题,这些在家务农的乡党,知识水平有限,接受能力太低,张亚锋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学,晚上熬夜学技术、白天蜂场讲养殖成了他的必修课。
  产业发展离不开乡党的支持,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了关心社会,回报家乡,张亚锋的合作社以“基地+贫困户+入股认领分红”的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集中养殖、统一销售”的方法,带动了石窑子村贫困户增收。目前他成立的合作社共发展中华蜂养殖500箱,年产蜜3000多斤,共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
  不忘初心,富而思源。下一步张亚锋将积极研究挖掘新的养蜂技术,同时利用现有蜂蜜销售渠道及电商网络平台代销代售蜂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力争让更多的消费者吃到纯天然的、正宗的、健康的、有机的、绿色的蜂蜜产品,带领家乡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