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凤扶志扶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神聚力
樊利仁 冯永发
文章字数:3633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党委和政府的扶上马、送一程外,关键是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丹凤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通过物质帮扶、精神激励“双轮驱动”,瞄准贫困靶心精准发力,尽锐出战,全线出击,决战决胜高质量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县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313户81447人告别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43.65%下降到1.02%。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了帮助贫困群众鼓起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丹凤县委、县政府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发展意识转变上下功夫,创新推出农民夜校政策宣讲、扶志扶智“十个一”活动、《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册、精神脱贫“四帮四扶”“四讲四强”等丰富多彩的扶志扶智活动载体,狠下“绣花功”,激发群众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的内生动力。
  对症施治激发动力让群众更有奔头
  “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得加把劲,争取把日子过到人前去……”家住蟒岭深处的峦庄镇汪家沟村群众田金娥原本也是贫困户,在干部的帮扶下,她重振信心,经过努力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今年她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2户贫困户发展天麻、猪苓、茯苓等致富产业。
  在丹凤县,还有许许多多的“田金娥”,通过干部帮扶,政策扶持,激活了就业创业信心,走上了致富道路。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3组村民张鹏涛,家里共有5口人,母亲偏瘫,妻子天生聋哑,自己外出务工因工伤失去了右手,两个女儿年幼,均在上学。2013年年底,张鹏涛家因缺乏劳力被认定为低保贫困户。
  “政策好、干部帮、企业扶,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家的命运从此改变。”张鹏涛说,2016年,在县上的扶持下,他决定发展养殖业。缺资金,村干部梁喜荣帮他申请到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缺场地,在村里投资建核桃园的陕西天宇润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他免费提供15亩林下养殖场地。为撑起这个家,他练习左手干活,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2019年,仅靠养土鸡一项,张鹏涛家就收入约4万元。
  “发展产业有人帮,孩子上学不掏钱,家庭医生定期来访……”张鹏涛说,这些年,全家人享受了多项扶贫政策,村上还聘他为护林员,当时月工资有480元。2019年,张鹏涛全家实现脱贫。
  丹凤县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对症开方,通过宣讲政策、产业奖补等措施,引导和激励贫困群众重振信心、勤劳致富。县委将全国劳模刘西有作为破解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的一剂“良方”,大力宣传刘西有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让曾经的先进典型“复活”,使其成为后来者行军的“路标”。建成了马炉精神脱贫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重温刘西有先进事迹,决战脱贫攻坚”现身说法活动,采用贫困户“互讲、互评、互说”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脱贫共识,实现了干部主动扶贫与群众“我要脱贫”的同频共振。
  丹凤县深入开展“四扶五风六化”精神脱贫主题行动,以精神扶贫“四帮四扶”主题行动为突破点,从帮思想扶底气、帮文化扶智力、帮技术扶产业、帮教育扶素质等四个方面摆出帮和扶的“大棋局”,在拔掉贫困人群思想上的“穷根”上下功夫,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挺起“精神脊梁”。
  今年,丹凤县又创新开展精神扶贫“四讲四强”主题活动,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讲政策形势,强群众工作认同;讲发展变化,强群众感恩意识;讲诚信道德,强群众文明素养;讲自立自强,强群众致富信心活动,推动扶志扶智工作由贫困群众向全体农民拓展、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延伸。
  丹凤县组建“谈变化、赞成就、颂党恩”扶志扶智“四讲四强”县级示范宣讲团,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同扶志扶智宣讲相结合,逐镇开展宣讲。在各镇办组建了镇级扶志扶智宣讲小组,开展“话发展、感党恩”小戏小品展演和“细说变化颂党恩”座谈等活动,扎实开展辖区内常态化宣讲,让群众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丰富载体文化引领让群众更有劲头
  丹凤县坚持精准扶贫,文化先行,以“唱丹凤、写丹凤、画丹凤、拍丹凤、推丹凤”为表现方式。按照贴近群众、贴近扶贫、贴近生活的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县上成立了理论骨干、党员志愿者、先进模范、人才服务团、乡贤人士等5支“志愿服务队”,在贫困村按照“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支文艺骨干队伍、一批文化发展示范户、一所扶贫夜校、一个乡贤宣讲团、一个文明创建规划、一句以文化人表述口号、一个村史展览馆、一套新民风建设社会组织、一处文化标识长廊”为抓手的扶志扶智“十个一”活动,用文化之手点活乡村之魂,构筑农村的精神殿堂。
  以群众性、通俗性、艺术性、政策性等相结合为原则,邀请专业人员创作了图文并茂的脱贫攻坚政策解读漫画作品56幅,编辑成《用群众语言——漫解脱贫攻坚》连环画册,免费向贫困户发放连环画册7万册,通过通俗易懂的漫画感染和教化群众,帮助贫困户树立致富的信心。
  创新“宣讲+文艺”宣讲模式,精心编排以先进典型人物和脱贫致富事迹为素材的小戏、舞蹈、小品等文艺节目,通过“小文艺”讲好“大道理”,将理论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展演出来。先后推出了微电影《段家湾的笑声》、方言碎戏《小高书记》,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公开刊播;组织创作的脱贫攻坚主题歌曲《谁也别落下》,被农林卫视作为《脱贫大讲堂》主题曲,并荣获全国“村歌十年·江山盛典”展演金奖。
  强化培训发展产业让群众更有甜头
  丹凤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在各村(社区)开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编印《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读本》《丹凤县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汇编》等5000余册,组建农民夜校授课队伍,根据群众的需要,确定授课内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每个月开办1次授课。组织市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民夜校”平台,采取庭院会、专题培训、田间授课等方式,围绕种植、养殖等产业,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群众自身发展能力,让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至少有2个以上致富项目。
  “参加了技术培训后,我学到了技术,发展了3亩中药材,现在药材长势很好。政府还给我每亩补助600元,我总共得到了1800元的补助,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段湾村脱贫户王春林说道。
  今年年初,县上出台了《做好疫情防控增加农民收入防返贫政策支持办法》,重点推进食用菌、中药材、核桃、肉鸡、艾草、毛驴、葡萄、猕猴桃“八个重点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引导,将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增收脱贫。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实地观摩产业基地、剖析讲解种养案例、引导发展脱贫产业,为每个贫困村培育一批产业发展的“土专家”“田秀才”。整合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增强党员干部管村治村、致富带富、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移风易俗时代新风让群众更有盼头
  丹凤县为破除陈规陋习,倡导节俭之风,在各村(社区)以红白理事会、孝老敬亲、禁赌禁毒、垃圾分类等内容为抓手,制定规则,全面吹响了移风易俗的“冲锋号”。
  “‘一约四会’发挥作用后,我们这里群众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互相攀比到现在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成了新风尚。”武关镇段湾村支书田培清就该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风气的变化大加赞赏。
  在全县组织开展勤劳致富、健康卫生、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孝老爱亲、文明礼仪、自强励志、热心公益等“八大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将评选结果与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相结合,并开展“晒家风、亮家训、守家规”主题活动,推动形成了淳朴厚道、向上向善的乡风民风。依据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在村内人口密集、位置醒目的地方永久性公示,以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带动村民自觉养成守村规、遵民约、讲文明的行为规范。在各村(社区)建设了扶贫爱心超市,通过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带头发展产业、弘扬传承传统美德等方式,进行评比奖励并积分。
  素有“秦岭山中小江南”之美称的竹林关镇,在竹林关村建立了红事馆,推进移风易俗,每月公开评议村规民约执行情况,带动村民自觉养成守村规、遵民约、讲文明的行为规范。在商镇保定村,他们依托国学馆、孝道文化馆、商山敬老院,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推进了乡风文明大提升。全县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扶志扶智工作与文明村镇创建“携手联姻”,纳入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同落实、同推进,在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刊播《移风易俗倡议书》和移风易俗公益广告,编印发放《丹凤县移风易俗制度流程手册》,不断提升公众文明程度,实现了家庭邻里纠纷明显减少、天价彩礼有效遏制、厚养薄葬蔚然成风、居民素质有效提高。
  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后,群众感叹道:“农村赌博不见了,彩礼和送礼负担减轻了,盲目攀比不存在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社会风气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