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楼上居住 楼下就业
山阳社区工厂拓宽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渠道
文章字数:1338
  本报讯(王荣金)盛夏七月,青林实业板岩木工板社区工厂一派繁忙景象:原材料剥皮的、晾晒的,压板车间内流水线铺板的、操作机器高温覆膜压板的、裁边的、打包包装的,百余名工人正有序忙碌着。
  青林实业板岩木工板社区工厂,位于山阳县西南近40公里的板岩镇元门移民小区,计划总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日产木板6000张加工厂,年加工木板4.5万立方米,可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目前已经开通2条生产线,可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学徒工吴宁说:“我来上班已经一个多月了,现在月工资3000元。出师后若能当上技术工,月工资就可以拿到5000元以上。”
  山阳县共有104个移民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建成运营的有8个产业园区、32家社区工厂、11家扶贫车间、95家就业扶贫基地,覆盖6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带动就业588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981人。社区工厂主要涉及饮品、服饰、建材、电子、农产品等加工产业,与产业园区、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融合相生、优势互补。青林实业板岩木工板社区工厂只是32家社区工厂的一个缩影。
  为写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2017年初,山阳县安排人社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探索如何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经过考察,结合实际探索出社区工厂等就业新载体,2018年10月,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社、扶贫、移民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扶持社区工厂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迅速在全县掀起就业扶贫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建设热潮。计划在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建成1个社区工厂,再配套建设1个扶贫产业园;在800至3000人的中型安置点,至少建设1个社区工厂;在800人以下的小型安置点,至少配套建设1个扶贫车间,或者就业扶贫基地。今年5月,山阳县委、县政府“两办”又印发了《山阳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建设实施方案》,对具备建设条件的28个安置点统筹规划,规划新建社区工厂12家、扶贫车间10家。对16个分散安置点,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搬迁群众镶嵌在地方特色产业链上,力争年底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全覆盖,确保易地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县人社等有关部门从建设培育、运营发展、认定授牌、政策扶持等方面作了详细安排,出台了系列实施办法和就业补贴政策,鼓励增强就业容量。着眼解决搬迁户“三无”劳动力和“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逐步实现“下山上楼”、安居乐业。多渠道扶持鼓励社区工厂安置贫困户劳力就业。全面落实岗位、房租、水电、以工代训、以奖代补等各项补贴政策。为解决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困难,山阳县政府整合项目建设、苏陕协作、企业结构调整奖补等各项资金,共兑付2亿多元,鼓励企业、工厂、车间、基地早日复工复产,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社区工厂建设让搬迁群众从泥地里摸爬的农夫,跨越到工厂上班的工人。南宽坪镇下坪安置点,建起了社区服装厂,吸纳本地乡亲130多人就业,让乡亲们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取得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社区繁荣、乡风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效果。社区服装厂建成以来,积极开展技能大比武,不断提升员工技能熟练度和工作效率。在服装厂就业的袁作秀现已经成了熟练的技术工,月工资3000多元。她说:“过去年年外出打零工,年年攒不住钱。如今好了,下楼就进厂上班,下班上楼就到家,挣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