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脱贫看赵沟
白志鑫 谢非 党率航
文章字数:3601
杨丹军查看花椒生长情况
贺亚珍母女分拣刚运回的蔬菜
部分村民住进了凤冠新城

    在丹凤县城不远的国道边,一片现代化的小区——凤冠新城拔地而起,这片总共能容纳4000多户居民的小区,是丹凤县最大的移民搬迁点。在当地群众的口中,这里是“赵沟移民搬迁点”。尽管在2019年底这里已经从赵沟村划分出去,成了凤冠社区,但它的诞生和赵沟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赵沟村位于丹凤县城西北2公里处,村域面积19.6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民小组,有826户2778人。如今的村子由过去的5个自然村合并而来,面积大、人口多。但村子经济基础薄弱,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为31.25%。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子里发生了巨大变化。陕西供销集团华茂公司在这里建起了现代化养鸡基地和有机肥厂,带动19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在包扶单位市供销社的帮助下,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工作,部分村民搬进了新居,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环境,村子越来越美……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2018年底赵沟村光荣退出贫困村行列,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9860元,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7%。
  喜迁新居 守住幸福
  “来,搭把手,我们把这筐西红柿放这边。”7月3日中午,烈日当头,我们在丹凤县城边高速路桥下见到了批发蔬菜归来的贺亚珍母女。她们正忙着与同去贩菜的合伙人一起分菜,“山药两筐是他的,玉米30只。”小货车上摆满了一筐筐新鲜蔬菜,贺亚珍顾不上擦汗,一边熟练地将菜分好再码放整齐,一边核对着蔬菜的数量和品种。
  “她闲了我才让她偶尔帮忙,上网课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她来的。”看着身边正在忙着装菜的女儿,贺亚珍满脸欣慰。“我家以前住赵沟村麻山组,距离城里有20多公里,土房破旧不说,主要是3个娃上学太熬煎了!”
  谈起以前的居住条件,贺亚珍叹了一口气。丈夫郭兴宏常年在外打工,留她在家照顾3个孩子。为了娃上学能近点,他们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以前住山上,出了门还是山,除了种地还是种地。跟娃在县城租房那几年,做梦都想在城边上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回忆起往昔,贺亚珍苦笑着说,对于她家当时的情况,想有套房根本不可能,家里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丈夫打工,3个娃的吃穿住开销也不小,哪里还能有钱买新房。
  “我只花了1万元钱,就搬到这里了,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能走出大山轻松成为‘城里人’,国家政策太好了,处处都在为我们着想……”搬迁之后,贺亚珍与朋友合伙干起了批发蔬菜零售的小生意,“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8点前要赶到西安三桥蔬菜批发市场呢。”累归累,但贺亚珍不怕吃苦,半年多的时间考取了机动车驾驶证,自己开着小货车去西安拉货。“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贺亚珍指着新买不到一个月的小货车,信心满满地说。
  在赵沟村,像贺亚珍一家这样因交通不便致贫的群众还有很多,他们恶劣的居住环境牵动着每一位帮扶干部的心。市供销社干部驻村帮扶后,与村上积极争取到丹凤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项目落户赵沟,新建赵沟移民安置小区,流转土地273.4亩,建成安置房54栋。
  50岁的村民贺军榜是从20公里之外的麻山坡顶搬迁下来的,自妻子过世后他带着儿子和父亲一起生活。扶贫干部第一次入户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两间土灶房,是以前的牛圈改造的。2015年儿子生病腿部落下残疾,贺军榜被迫放弃打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极度贫困的一家人一度陷入绝望。得知他想发展天麻后,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为他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
  2017年,贺军榜开始了天麻种植之路。由于各种顾虑,他只发展了1800多窝,2018年天麻收入3万多元,这下他的信心才足了,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当时最关心的就是住房问题,娃上学太不方便了。”尽管产业发展慢慢步入正轨,但是贺军榜始终开心不起来,儿子的上学问题成了他的心病。村党支部书记赵丁民知道后给他宽心:“放心吧,异地搬迁项目给你申请着呢,现在房子正盖着,等盖好了你就能搬进去了。”吃了“定心丸”后,贺军榜干劲十足。2019年他发展了3100多窝天麻,收入5.8万元。今年,他扩大到4000多窝,并与蔡川镇客商建立长期收购合作关系。
  去年春天,贺军榜购买了电视机、席梦思床、沙发等现代化家具,将新居简单装修了一下,6月底一家人如愿以偿住进了凤冠新城安置小区。搬下来之后,在村上的积极安排下,行动不便的儿子也享受到“送学上门”的政策。“搬迁以后,人更加有精神,干啥都有劲,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贺军榜笑着说。
  据驻村第一书记焦华介绍,全村最远的3个组麻山、大石、窑沟,在去年6月份完成易地搬迁35户、危改32户,建村集体公租房12套。实现了搬迁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为全县脱贫贡献了“赵沟力量”。
  田间花椒 致富新业
  在赵沟村,花椒算得上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在产业带头人杨丹军的带领下,全村花椒种植面积300亩,共有2.1万棵花椒树,并成立合作社吸纳了5个村民小组的群众为社员。如今走在花椒地里,能闻到一阵阵花椒的清香。
  谈到花椒产业,带头人杨丹军有很多话讲。2016年以前,杨丹军家里有辆农用小卡车,平日靠跑运输挣钱。后来,听说村里要发展产业,他想到自己在渭南见过大片的花椒园,收益不错,村里每年还有不少妇女去渭南摘花椒挣钱。近几年花椒价格也比较稳定,应该是个挣钱的好门路。于是,他承包了村里原林场的一些坡地。前后到渭南韩城、白水去了四五次,在那里进行考察。最终,2018年春,他精挑细选,以每棵8元的价格购回了100株花椒树苗。
  树苗在地里栽下了,技术还没掌握。杨丹军有空就看从渭南带回来的《花椒管理技术》,或者通过手机微信联系那边的技术员,进行科管指导。“那会儿特别上心,天天往地里跑,就怕出点啥意外。”经过杨丹军精心看管,他的第一批花椒树苗几乎没有损失,全部活了下来。
  由于花椒树在3年后才逐渐进入丰产期,所以头3年,他基本上是无产出。“干啥事都要承担风险,花椒树成活率高,平时的管理也比较简单,一定会有好的收益。”杨丹军对自己的花椒产业前景很乐观。
  2018年,杨丹军成立了花椒种植合作社,吸纳了5个村民小组200多户群众进来,共同发展花椒产业。为了推广花椒种植,他带着5个组的组长赴渭南考察,现场买树苗回来,帮助大家栽植。五组的赵振岗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种花椒,全靠自己摸索,树虽然长得很大,但是产量却一直上不去。当他听说杨丹军也种花椒并且长势不错时,就经常到杨丹军这里“取经”。去年,赵振岗靠着卖花椒挣了8000多元。今年,他准备将自己的花椒树改良成新品种。
  “目前,我的花椒地里有狮子头、黄盖、大红袍3个品种,今年已经大面积坐果,等到第5年后进入盛果期,花椒产量比现在会增加一倍。”杨丹军望着眼前果实累累的花椒树说。“我们现在带动的贫困户有50多户,平时除草、除虫、打芽,将来采摘花椒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会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杨丹军准备明年组建一支科管队,把几个村民培养成花椒种植能手,由他们负责花椒科管,以实现花椒产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除了花椒,赵沟村新发展核桃建园300亩、中药材300亩,组织劳务输出120人,争取苏陕合作和光伏发电项目资金70万元,发展葡萄产业、光伏发电等,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带给人们新希望。
   提升基建 增强信心
  夏日的午后,太阳照射着通村水泥路,热浪逼人。这时,一辆公交车从远处驶来,躲在一旁阴凉处的村民赶紧跑到路边,伸手拦车,免去了在烈日下赶路的辛苦。贫困户赵启富说:“这几年,村里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了。以前要到县城,只能走路、骑自行车,条件好的有个摩托车。去年3月,村里通了公交车,一块钱就能坐到县城,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几年赵沟村将原来的通村路加宽到4.5米,新修建了环村一周3公里长的公路,新修硬化村组路13条9.8公里、入户路49条3.3公里,拓宽硬化窑麻公路5.38公里,并在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350盏,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晚上走路“亮堂堂”的幸福。
  为了村里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驻村工作队与村上争取到专项资金,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修缮河堤并对沿线道路进行硬化,修建了5座便民桥。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杂物,栽植花卉苗木3500株,组织包扶干部和村干部对村庄院落、道路沿线、贫困户家庭等重点区域进行19次集中清理整治,全村卫生环境状况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来村里游玩的人多了起来,群众的幸福感和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信心增强了。
  说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退休教师杨树启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自从市供销社包扶赵沟村以来,他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过去是土坯房、垃圾堆、杂草丛、泥洼路,现在家家户户水泥路到户,村道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村民房子越建越漂亮,往日穷山沟的形象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赵沟村,整个村子绿意盎然,伴随着清风美景、鸟语花香,美丽乡村跃然眼前。村里产业兴旺,道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村民忙着发展产业,呈现出一派村美民富、生机勃勃的景象,赵沟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向前。